APP下载

课堂是一种相遇

2018-02-25

关键词:宣传语瓦尔登湖文本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16)

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在读者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相遇。与学生相遇,与文本相遇,与一种解读、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猝然相遇。

师生的相遇,本应该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彼此温暖。但在现实中,更多的时候,师生的相遇却是糟糕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大多学生早已养成了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作为自学习的课堂,更应该考虑的是“学生要学什么”和“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使人成长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作为问题解决工具的知识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师生完整而真实的存在,师生就没有真正地相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发生。

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文阅读是自主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阅读须尊重原文,语文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能“潜心会本文”,紧贴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不做教学目标游离、放羊式的课堂教学,而是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切切实实地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让语文教学回归文本,回归语言。

教《神的一滴》,很多案例会在课堂上引入现代文明对田园生活破坏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悲情切切,以反应出现代工业的蛮横。可这还是语文课堂吗?今天的语文课教学目标是什么?大量的环保宣传资料和《瓦尔登湖》又有什么联系?

浙江的肖培东老师主张“浅浅地教语文”,他认为,比起一大堆资料引进,还是要回到语文的本真上去,老老实实地看文本,老老实实地去思考这些问题,老老实实地和学生一起学语言学语文。他在执教《神的一滴》时,举重若轻,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并造句,为瓦尔登湖写宣传语,用一个简单句式“来吧,……”勾连全篇。每次造句层次不同:一,用课文中直接描写瓦尔登湖湖光山色的句子做宣传语。二,用梭罗来过瓦尔登湖后的自我感受做宣传语。三,用现代文明的特征做反衬希望大家来瓦尔登湖,找相应句子做宣传语。四,重组文中短语,给瓦尔登湖写宣传语。每一次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层次由浅入深,一节课下来,所有的资料,所有的说法,都在语言上,都在文本里,都在阅读里,都在寻找中。

我们不妨看一下下面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当我们说“来吧”的时候,这个“来吧”是非常有召唤力的。你在说的时候,这个感觉要说出来。如果用现代文明的特征作反衬,希望大家来瓦尔登湖,你会从文章当中找到哪些句子。如果用梭罗所写的现代文明的特征来作反衬,希望大家来瓦尔登湖,你会选择哪些句子做你的宣传语。

生:来吧,我们不要到这儿用肮脏的工业文明的脚步使湖水混浊,不要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

生:来吧,远离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还有一个段落,有些句子,是在写现代人的破坏,一个排比句,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来吧,来远离爱尔兰人在那里建造的陋屋,来抵御铁路线的入侵,来夺回冰藏商人豪取的冰。

师:大家有没有看到这段话?来吧,伐木工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一起读,来吧……

(生朗读)

师:非常好,这里面有四个动词,大家划出来。哪四个?

生:砍光、建造、侵入、豪取。

师:这四个动词,哪个词在翻译上还有商榷的余地?

生:建造。因为我们人类就是靠建造各种建筑和工具来利用大自然资源,还可以建造自然保护区之类的,对环境有益的。

师:所以我们说,这里最好用什么词?

生:贬义词。

师:哎,贬义词。豪取,砍光,这些都属于什么呀,破坏性的词语,而“建造”这个词,似乎可以再商量一下。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建造”这个词可以改成什么?

生:堆砌。

师:为什么用堆砌?

生:堆砌了他们的一些陋室。

师:如果我们保留“建造”的“造”字,前面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滥造。

师:可以,还可以换成什么?这个地方不是你的——

生:抢造。

师:“抢东西”的“抢”是吧,其实还可以是“强行”,这个“强”,都可以。所以同学们,我们在这个词上还可以做一点思考。这样一写,就把现代文明的破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好,一起来读,来吧,伐木工人已经把……

(生朗读)

师:对了。所以,现代工业文明给自然给生态的破坏,使得我们大家向往、寻找瓦尔登湖。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我们就有点感觉到了。那么同学们,梭罗如果活到现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下这个社会,除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破坏,我想,一定还有其他的破坏。那如果梭罗是活在当下,他很可能会怎么说?还可以说什么?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去瓦尔登湖?

生:来吧,远离城市的喧嚣,对物质的争夺,去追求纯洁的心灵。

生:来吧,和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

师:就是说,不仅是工业文明,人们的道德精神也开始滑坡,因此寻找心灵的瓦尔登湖也就成为必然了。

生:来吧,来这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瓦尔登湖。

师: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也留有虚伪。所以城市的发展,以及网络文明的出现,等等,都使得我们当下,更需要去寻找瓦尔登湖。让我们一起说,来吧,瓦尔登湖。

从这个片段里,我们可以看到,肖老师的课堂就是紧紧围绕语言做足文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课堂上,没有空谈,就是在不断地唤醒文本中的语言,也不断地在唤醒学生,让学生和文中的语言一起呼吸,一起思考。

二、教学是思维的碰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的学习处于真实状态时,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有积极意义的,这种学习才称得上是“真学”。钱梦龙老师也说:“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是间接的、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是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

黄厚江老师在谈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中,采用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就像带领学生参观一个图书馆,前一种做法把学生带进某一个图书馆,大家围绕一本书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句子就展开了研究和讨论,至于这是什么样的图书馆便不再关心,参观图书馆的目的也放到了一边;后一种做法则是领着学生围绕图书馆大楼看了一圈,然后或者组织学生用漂亮的语言赞美一番图书馆,或者围绕图书馆展开热烈的讨论,至于图书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图书、怎样查书,则全然不管。”由此可见,“如果只把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话题,文本没有理解,就组织各种花哨的活动,以为可以随意处置文本,可以随意解读文本,是更严重的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黄厚江)

一节语文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又可以得到什么东西,是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总也绕不开的话题。如果没有思维的力度,都是些类似于“春风杨柳多少条”之类的问题,课堂上只能热闹有余,深度不够。因此课堂的推进不是依靠教师与学生简单浅显的碎问碎答,也不是凭借老师凌驾于学生的思维之上一味地强加灌输,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碰撞,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还学生以“发现”探究“的过程。

黄厚江老师教学《阿房宫赋》时,曾将课文压缩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空下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肖培东老师在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时这样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奠定了柳宗元在永州的歌唱,也奠定了我国的游记散文的基础。所以西山对柳宗元一定有着很深的情缘,与其说是宗元游西山,不如说是宗元_____西山。要求同学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情感态度的字,并说明理由。

从这些课例不难看出,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学生在同一个方框中填的词语常常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有的是对与否的差异,有的则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如此高妙的化繁为简,才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展开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朱自清《荷塘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浮”字的表达效果,一位学生认为这个字用得不对,因为雾不可能从水底浮起来;另一学生又说“青雾”也有问题,应该是“轻雾”或“清雾”。在讨论中,有学生这样品味:“作为散文,不应该过多推敲事物的前因后果,应该写得抒情一点、朦胧一点,这里用‘浮’,又柔和,又亲切。”有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我们家没有池塘,但是有稻田,每天清晨、晚上,都会有一层白雾贴着稻田飘在那里,要过很久,才会慢慢弥漫开。我觉得这里‘浮’最恰当不过了。”关于“青雾”,一位学生的阅读感受是:“雾是很薄的,所以是透明的,当时荷塘满是绿色的荷叶,所以雾也像是有了青色。”可以看出,这堂课教师重视对阅读个性的尊重,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来生发,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生产独特的思想的过程,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个思想、智慧的训练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形成并表达自己的创见。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文本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活力的“召唤结构”。它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作家输入文本中的“密码”,对读者的阅读产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和“神秘”的召唤作用,读者的阅读正是在这种密码或召唤结构的诱惑和吸引下,才能动地、创造性地寻幽探微,推测破译文本中所隐含的密码,从而产生阅读效果,获得审美快感。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眼中要有人,要关注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真实的思维品质,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通过作品、教师、学生之间多向的平等对话,教和学双方在对作品信息既有流失更有增值的过程中,实现作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

语文教学,教师要具备解读文本的深厚能力,但深度解读,不等于要深度教学。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都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没有思维的训练,没有智慧的挑战,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死水一潭。

师生的真正相遇,注定要彼此驯养,经历磨合、碰撞、交融、进而成为各自生命河床中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任何意义。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是带着学生的问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难的读易,把深的读浅,而教师那种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恋式的所谓展示“深刻”“精辟”的教学行为,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是“书袋子”“饱鸭子”,缺乏应有的灵性,我们的语文阅读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猜你喜欢

宣传语瓦尔登湖文本
公益广告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为“我”,还是为“我们”?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