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导入意境 灵活解读文本

2018-02-24王悦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解读古诗文策略

王悦

【摘要】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却因教师过多地强调字词讲授,或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在精神感悟方面的引导与启发,进而导致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不愿深入解读,造成了“买椟还珠”的现象。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 策略 解读 古诗文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国学教学的重视,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视。小学语文新課标中也提出了培养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进而也直接反映出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尚存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个别教师忽视了对古诗文意境的讲解而导致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尴尬局面。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进行系统阐述。

一、巧妙导入意境

古诗文字词精炼,具有深远的意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应从意境导入入手,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能够从形象思维人手,通过对古诗文意境的形象了解,解读诗文中的字词与内涵。如在《赠汪伦》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意境的导入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熟读该诗文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送”与“别”,“舟”与“水”的送别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离别的场景,并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感悟离别之情。当学生理解该诗文的内涵之后,再对“将欲”“行”“闻”“踏歌”“不及”等字词的内涵进行讲解,引出“深千尺”与“送我情”的关系与夸张的手法。此时,学生则会对《赠汪伦》这一诗文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情拓展教学,引入古诗文含蓄蕴藉的创作手法——“忌直贵曲”;引导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从古诗文的意境入手去感悟其中的真正内涵;这对全面提升小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灵活解读文本

当学生能够对古诗文的意境有自主的理解、感悟之余,教师则需要适时地进行文本的解读。本文仍以《赠汪伦》为例,当教师通过意境导入教学之后,学生在初步理解、感受作者创作之时的情感后,则可进行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之前,可以进行诗文内相关字、词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字、词的真正内涵,进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在“忽闻”的理解上,很多学生会理解为“忽然听见”“突然间听到”等,教师往往就会停留于此,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忽闻”的意思,却没有将“忽闻”在整首诗中的作用加以解读。“忽闻”在整首诗中的真正内涵——船将开未开之际,李白突然听到重情笃义的汪伦在岸上“踏歌”送行,此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在“忽闻”的过程中达到了顶点,其内心的情感冲动也难以控制。并通过“忽闻岸上踏歌声”引入了“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二句相辅相成,也是真正描写李白与汪伦情谊的关键诗句,并借助“深千尺”再将二人的情谊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定要将重点、关键的字词结合整首诗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详细而灵活的解读,方能提升古诗文的教学有效性。

三、启发学生想象

小学生受年龄、思维能力所限,无法感受更多的抽象事物。而古诗文中抽象的内容相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强化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凭借丰富的想象去体会、理解古诗文的思想与情感。如在《忆江南》一文的教学中,则应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来进行教学。“江南好”——好在何处?(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些江南美景);“旧曾谙”——作者为何要用“旧”与“谙”(引入作者年轻时曾多次游戏江南);“红”与“绿”——启发学生想象“红”指什么?“绿”指什么?“红”与“绿”能够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勾画出一幅江南美景,想象“红”与“绿”相互映补的美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则可以简单地“建构”一幅江南美图,提高了学生对《忆江南》的理解。诸如此类的启发式想象,可以激发小学生对古诗文《忆江南》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全面促进学生对古诗文内涵的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利用意境来导入教学内容,也要通过灵活的文本解读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来促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共鸣,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古诗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进而形成独到的见解与评判,这对全面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古诗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Passage Four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