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收集整理资料从容应对课题结题
——课题资料收集整理的三个策略

2018-02-22王林波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收集整理开题结题

王林波(特级教师)

如何有效收集整理资料,从容应对课题结题呢?我们不妨从当前的现状谈起,去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计划,按时收集资料,不拖延

现状:开题热热闹闹,过程冷冷清清,结题匆匆忙忙,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现状的真实写照。课题立项了,自然欣喜不已,于是轰轰烈烈地开题了,然而三分钟热度,加之繁杂的工作冲击,如火的热情很快就被扑灭了,甚至后来都忘记了课题是什么,什么时间需要上交中期报告,什么时间需要拿出成果申报结题。等到需要提交各类资料,特别是需要上交中期或者结题报告时,顿时傻了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都没有,怎么上报材料?怎么结题?

分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自身或者身边的同事身上几乎很少发生忘记了去教室上课的事情,很少出现没有批改作业的情况,但是忘记了做课题而让结题显得匆匆忙忙的人却不在少数,为什么?一方面,就上课或者批改作业而言,学校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并且有教导处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每天都要上课、批改作业,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做的话,自己都会觉得少了些什么;此外,退一万步,假如你真的忘了,班里的学习委员或者班长也一定会到办公室催促。可是课题研究呢?这不是每日必做的规定动作,我们还没能让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成为惯性动作;同时,自己真的没有去做,也没有校领导或者班干部的催促提醒,甚至自己还会给自己找理由开脱。如此下去,放任自流便成了常态,课题研究的田地自然会荒芜一片,收获的季节里也难免大面积减产歉收。

对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只有制订了长远的计划,并且按照计划推进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才能在面临结题时轻松应对,并且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

1.细致规划,明确时间点。

在开题时,在我们还非常有热情的那个时间段趁热打铁,我们不妨制订出详实可行的计划,并且打印出来,张贴在书桌前,不断提醒自己。如果还不太放心,就在手机上设置待办事项,到了那个时间节点,让手机闹铃提醒自己。

2.严格落实,确保节节清。

制订好计划后,我们一定要严格落实,确保每一步研究结束后都能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并不断完善甚至优化资料。在前一阶段资料没有整理好之前,先不要急着开始下一个环节的研究,以免既丢了西瓜,又漏了芝麻。比如在做文本分类教学的实践研究时,我们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研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段里完成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以及资料的整理。由于当时学校迎接检查,资料收集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是拖后了几天,原本该开始的现代诗歌教学研究就稍稍推后了几天才启动,而这几天就是用来集中力量完成古诗词的教学资料收集整理与打印装订的。因为集中了力量,只是那么三两天的工夫,古诗词教学的资料就收集整理完毕,这一阶段的工作就告捷了。设想,如果当时没有完善资料,而是等到假期再说,估计到了假期,不仅会面临资料丢失的尴尬,还会因为记不清楚当时的情景而降低整理资料的效率。

二、用好时间,及时整理资料,不等待

现状:不少一线教师都遭遇过这样的窘境:到了该上交课题研究资料的时候,或者到了假期有时间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不少资料没了踪迹。

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当时学生的问卷,可是却发现没有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一个学期过去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的具体情景,就算是绞尽脑汁地完成了,很多数据和结论的分析都很可能有失精准。

分析:做课题研究,只有在那个时间段,在满脑子都是课题研究的时候进行分析,思考才会更集中。一旦“思考”出局,跳出了那个情景,再要进入,潜心而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会挤时间。

对策:合理安排时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1.排好顺序,用好时间。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件事都是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甚至有些事情有意识地搁置一下,冷处理,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天里,该上课时必须走进教室,学生们的课绝不能耽误,这是紧要的事情;下午要上课,早上的作业必须批阅完成,这也是重要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有学生摔伤了,需要送到医务室甚至送往医院治疗,事关学生的健康,绝对的头等大事,必须立即出发。两个学生之间起了矛盾冲突,可以不那么着急,冷处理更有利于他们的自省,那就放一放,先去完成刚刚出炉的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刚刚自拍的照片还没来得及美图,朋友圈里好友新发的内容还没点赞,不用着急,它们都乖乖地待在那里,不会与时光一同飞逝,先处理问卷吧。就这样,少一些低头刷手机的时间,少一些朋友圈里的点赞,我们就多了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了一些处理数据、整理资料的时间。

2.着手去做,不等东风。

我们不妨拿出笔,先写起来,哪怕只有课间七分钟的时间,哪怕十分钟后约的家长就会到来,先行动起来吧,这微不足道的七分钟加上十分钟,不就是差不多半节课的时间吗?一定要行动起来,哪怕自己并没有想好这个问卷的分析该怎样写,或许,在写的过程中,就有了新的思路;或许微不足道的几分钟只能完成这摞资料的排序,那也好,也算是做了点儿事情。就像这段文字,这两点对策,就是我在等高铁的时候完成的。因为我知道,焦灼的等待会因为内心的宁静而变得平和,漫长的时间会随着键盘的敲击而飞速流逝。

三、多措并举,妥善保存资料,不丢失

现状:临近课题结题,需要整理各类资料,打开原以为已经分类放置的资料袋,却发现资料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完好,努力回想了半天,还是想不起来是在什么时候弄丢了某些重要资料。

还好,当时除了纸质版资料,自己还留了一手——电脑里有电子版。打开电脑,找到相关的文件夹,还好大部分都在,不过,由于每次存放资料时并没有非常好地进行归类,没有详细地命名,现在要想从这满屏幕的文件名中找出有用的资料,并按照需要进行排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文字性资料还好说,那些照片可就更折磨人了,当时没有清晰地标注出事件、时间和参与人,现在只能望“图”生义了。还有些资料怎么没有呢?对了,当时存在了优盘里,可是那个优盘的影踪呢?

分析: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结题,一般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小课题一般需要一年,规划课题的研究则需要三年左右。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研究课题的这几年时间里,还需要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纷繁复杂的各项工作,因此常常会出现前期研究资料丢失的情况。

其实,教师们每完成一项研究任务,都会有意识地将纸质资料进行保存,甚至还会同时保存电子版材料,但三年的时间里可能搬过三次办公室,而每搬一次办公室都很可能造成资料的遗失。存在电脑里的资料也很可能因为办公室的搬动,在拷贝数据的过程中丢失。就算是没有这样的经历,突发的电脑故障也不可避免,重新做一次系统,可能又会遗失不少资料。而那些存放在优盘中的资料命运就更加多舛了,中病毒、被格式化、丢失都是常有的事情。

对策:为了更为妥善地保存和整理资料,我们一定要学会多措并举,保证资料完好,避免难寻踪迹。

1.及时整理,装订成册。

我们每开展一次分项的研究活动之后,一定会产生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就是为数不多的几页或者十几页,就这么单独放进档案袋,等待后续资料的补充,时间久了,别说丰富资料了,很可能连原有的资料都找不到了。

我们不妨将研究内容分成不同的小项,每一个阶段的小项目研究结束后,就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完善目录,设计封面,进行装订。装订起来的分项资料集就像是一本本的书籍,目标大,容易找。而且刚刚做完的研究,非常熟悉,无论是整理还是做目录都轻车熟路,效率更高。

2.合理分类,详细命名。

课题研究的很多资料都有电子版,在保存好纸质版资料后,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料的电子版也归类保存起来。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计划性资料、基础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专题性材料、总结性资料、成果性资料等;我们还可根据呈现类型,分为文字类资料、照片类资料、音频类资料、视频类资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给资料的命名也非常重要,过于简单或者过于随意的命名都会给后续资料的整理带来麻烦,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详细地命名资料。我一般会采用“时间+题目+类别”的方式给资料命名,如“20160421+这样教古诗更有效+成果性资料”,这样的命名不仅便于我们按照完成时间排出顺序,还能清楚地看到资料的所属类别。

3.上传博客,图文并茂。

即便是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时保存,上了双保险,仍有可能因为搬动办公室、更换电脑等原因造成资料的丢失。我们不妨启用杀手锏——及时上传博客,利用网络,在网络空间中保存资料。现在要创建一个新浪或者网易博客,申请一个QQ空间都十分快捷。创建好博客,设置好分类,我们就可以在保存电子版的同时,将这些资料上传到博客空间中。图文并茂的资料对于后期结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上传资料,网络都会帮助我们将具体到几时几分的时间记录下来,而且,无论你走到哪里,使用哪一台电脑,只要有网络,输入账号和密码,所有资料就会立刻出现在眼前。

如果每一次研究活动结束后,我们能及时上传图文资料,那么,这些资料的呈现也自然是按照我们研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细致浏览博客,我们便可以看到自己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依次下载图文,所有的资料便顺从地排好了队伍等待我们的检阅。原本极易丢失的资料,现在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结题还用得着慌乱吗?

猜你喜欢

收集整理开题结题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企业渠道选择研究的收集整理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开题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港口工程施工技术档案收集整理
浅谈高速公路档案收集整理和信息化建设
Different Students, Different Corrective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