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童真课堂”深度阅读的推力
——《伯牙绝弦》教学及点评

2018-02-22执教季科平特级教师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子期钟子期伯牙

执教/季科平(特级教师) 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由古及今,理解课题的意思。读古思今,初步认识古文的断句、停顿。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并争取背诵积累。

2.谈古论今,启迪学生思维,在质疑问难中展开深度阅读,感悟知音之间的真挚情谊。

3.贯古通今,感受“伯牙绝弦”故事的精神价值,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由古及今,初解课题意思

1.出示“绝”的字形演变,了解本义。

看甲骨文的“绝”,猜一猜。继续出示“绝”的字形演变,了解“绝”的本义是“将丝线切断”。

2.联系“绝”的日常运用,理解其引申义。

断绝关系,不再交往叫——(绝交);断绝饮食,不再吃饭叫——(绝食);断绝人情,不再讲情谊叫——(绝情)。以上运用的就是“绝”的引申义“断绝”,那“绝弦”又是什么意思呢?

3.链接伯牙的背景资料,初解课题。

今天学的一篇小古文,题目就是《伯牙绝弦》。(出示伯牙简单的介绍资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衣着华贵,身份高贵,他擅长弹琴,又擅长作曲,当时他的师傅称赞他是天底下最出色的琴师。人们尊称其为“琴仙”。《劝学》中这样写道:“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二、读古思今,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古文,感知古今异同。

课件出示竖排、没有标点的文本。发现特点:古人写文章竖着书写,而且没有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得自己断句。

2.朗读课文,读好句间停顿。

现在的古文,一般都是横排,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断开了。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并把人物的名字都画出来,有助于更快地读通课文。

3.精准引导,掌握句中停顿。

难点突破,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课件出示带上停顿记号的课文):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生、生生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三、谈古论今,展开质疑阅读

1.呼应课题,理解意思。

课文写到了伯牙,还写到了谁?(出示钟子期的简介)《伯牙绝弦》讲的就是他们两个人的故事。

这篇古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了课题的意思,快速浏览课文,用曲线画出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深入思考,质疑问难。

读书想要有更多的收获,就要积极动脑,试着读出自己的问题来。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联系我们已经了解的信息,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预测: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为什么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难道他就只有钟子期一个知音吗?“破琴”,把那么值钱的琴砸了,值得吗?“终身不复鼓”有没有必要呢?人死不能复生,伯牙应该积极面对才是,他这样做,以后靠什么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等等。

3.梳理问题,回归文本。

看看哪几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哪几个问题马上可以解决,哪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课文才能找到答案,哪些问题还可以更具体些。

4.深度阅读,释疑悟情。

梳理完问题后,带着有关涉及“知音”的问题回到文本,认真默读,寻找答案,体悟情感。

(1)展开讨论交流,释疑悟情。

预设交流点: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句意。

“善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课文中还有两处也写到了“善”,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关注“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关注“江河”特指的语言现象。

②引导深入思考,感悟心声。

琴声即心声,通过这高山,通过这江河,你想伯牙可能还在表达着怎么样的心声呢?这一切只有钟子期听得懂。钟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2)通过朗读体会知音的境界。

预设交流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一定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①补充材料,体悟深情。

伯牙和子期因为一次相遇,结下了知音之情。读一读下面的材料,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出示材料: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琴声虽好,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伯牙与钟子期相识在一个风雨之夜,伯牙停船避雨,弹起琴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不料遇上了打柴回家的钟子期。钟子期竟然完全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听出了伯牙的心声!)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请你用四字词语来说说。难怪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②补充练笔,体悟深情。

(播放音乐)就这样,他们依依不舍地道别,相约一年后再见。然而,当伯牙满怀希望前来相聚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此时,伯牙心中的千言万语通过音乐奔涌而出,他多么想对子期说:“子期啊子期……”(展开小练笔)

5.回归问题,提升认识。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回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诸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没有必要呢?等等。这些问题多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思考的,认为没必要、不值得。而伯牙不是这样想的,他把“知音”的可贵情谊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可以为此牺牲一切,这样的“破琴绝弦”的悲壮行为震撼人心,才演绎出了这凄美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伯牙像平常人一样,知音死了很悲痛,但过些日子照样弹琴过日子,那么这个故事还会流传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吗?

四、贯古通今,传承民族文化

1.读资料袋,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

2.按序呈现,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

“伯牙绝弦”成了中华文化在“知音”方面的代名词,一直流传千古。知音已逝长唏嘘,千古佳话留人间!这个故事后人广为传诵,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mò)。”——《劝学》

在许多古书,如《列子·汤问》《吕氏春秋》中均有记载:

“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列子·汤问》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在古典诗词中常被传颂: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薛涛(唐)《寄张元夫》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牟融(唐)《写意二首》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唐)《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宋)《伯牙》

在古代白话文小说中也有记载,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

……

3.伴乐背诵,亲历中华文化的传承。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伴着美妙的琴音,融入我们全部的情感,让我们的朗诵声在这里响起,让经典永流传!

【推介背景】

“学须有疑”,有疑才会挑战思维,推动研究,从而获得读书的真正益处。要让学生“有疑”,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真正学会提问题并不容易,需要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如何培养,正是本案最值得推介之处。学生开始提问会很笼统,如“为什么‘世上再无知音’”“为什么要‘破琴绝弦’”“为什么要‘从此不复鼓’”……你不难发现这是为质疑而质疑,即找出课文中的某一句话,前面加上一个“为什么”或“什么叫”就成。其实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想具体,还没有问到点子上。这就必须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追问,追问到本质上,让学生自己来改变自己的问题。在这样“导”的过程中,慢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会提问题了,也就是学会了在阅读中如何对文本引发深度思考,在思考中建构起个性化解读。这就是朱熹所说的:“(读书)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在当下,“质疑式阅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如此方能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让学生全盘接受,并以为这便是“标准答案”的那种“接受式阅读”。无疑,这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要义所在。如此方能真正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本案最值得推介的理由所在。

【教学评点】

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是语文课改的真谛所在。不管怎么说,阅读一直处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一本语文书,基本上也就是一册阅读课本。

“读须有疑”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不二法门。所以,在本案的实施过程中,最应该探讨的便是“童真课堂”“质疑式阅读”的基本方略。笔者以为有以下一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自读为本,避免过度讲析

在质疑式“童真课堂”里,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质疑”。质疑的过程要花费相当时间,这就要避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专注于讲深讲透而造成的“过度讲析”,学生也因此失去自学机会的弊端。在这方面,季老师奉行的是以学生自读为本,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自行断句上下功夫。断句正确了,再加上“注释”的辅助材料之运用,学生便可基本知晓文本内容。这样,不仅相对节省了时间,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读机会,提高了对小古文的自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也说明,文言文的许多元素,其实都还存活在现代汉语的词汇、成语、典故之中,学生并非完全陌生。所以小古文的教学一样可以自读为本,教师只是稍加帮助,唯此,才大有益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同样应力避处处用力。不是重点的部分,教师可以添加“注释”助读得到解决;而重点的部分,往往同时也是文本的难点、疑点、力点的纠结处,在这里,学生才最应该质疑,也最可以质疑。

季科平老师预案中的“三、谈古论今,展开质疑阅读”,正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她让学生找文中直接点明课题的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并鼓励大家要“积极动脑,试着读出自己的问题来”。这一引领至关重要,把学生的思考聚焦到课文的重点上来。在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这样的循循善诱是完全必要的。这就保证了阅读质疑的指向正确、重点突出,为质疑式童真课堂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

三、提升问力,深化提问方法

把学生的阅读质疑指向引入到课文的重点所在,虽然很重要,但学生还不一定就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因为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慢慢提升。所以当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处笼统地提出“为什么”或“什么是”所谓问题时,其实他们还没有闹明白自己想问的究竟是什么。所以,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破琴绝弦’”时,并没有真正明确要问的问题。在这关键的时刻,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深化提问方法,即问题要具体,说出你自己想说的实质。如“你是不是觉得砸了这个琴太可惜了,它应该很值钱。知音死了确实很悲痛,但把琴砸了,不是损失更大了,更犯不着了……”这样的引领,方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把质疑具体化,也更有针对性。

四、合作解疑,丰富阅读心得

在问题明确以后,还得让大家进一步思考,以深读文本来合作解疑。季老师在学生对“世上无知音”质疑时,就顺势让大家再读并领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刻含义,从而明白“知音难求”的道理,它不是一般的深情厚谊。又如在学生质疑“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时,又适时点拨:大家的疑问集中起来是觉得伯牙这样做损失更大了,不合算。讲合算不合算是从“实用价值”考虑的,而伯牙对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是在“精神价值”上的追求。同时又运用“反证法”:如果伯牙在知音离世以后,还是照样弹他的琴,过他当宫廷琴师的小日子,这个故事还会流传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又如此感动我们吗?这是十分富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样的答案对于提高学生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对精神价值的认识,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质疑,“童真课堂”深度阅读的推力,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展开自主质疑,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深度阅读,在探究解疑的阅读过程中丰富阅读心得,加强人文底蕴的积淀,促进科学精神的培育。

猜你喜欢

子期钟子期伯牙
重逢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 音
何谓“知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