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高校学生舞蹈表现力

2018-02-16梁永程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培养路径

梁永程

摘    要: 舞蹈表现力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大学生学习舞蹈的必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于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路径。

关键词: 舞蹈教学    舞蹈表现力    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高校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教育,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尤为关键。尤其是在舞蹈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舞蹈审美标准正回归到舞蹈艺术特质,更应该重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一、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舞蹈表现力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对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元素的一种形象展示。这种内在展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一种是舞蹈情感的表现力,换而言之,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表演者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文化内涵。所以,这两者是互相补充的,有着关联性,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同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然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一向侧重于舞蹈技能的培训,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存在不足。舞蹈表现力将直接影响舞蹈展现的效果,即便是有着不错舞蹈技巧的体现,若是缺乏表现力,也难以与观众产生共鸣,缺少一种外在的美和感染力。所以,高校舞蹈教学要注重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向学生传递舞蹈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从艺术的角度讲,舞蹈是个人情感和生活的结合体,一个舞蹈作品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在精神上与观众形成共鸣,这种共鸣的形成取决于舞蹈表现力。因此,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可以与观众达成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通过这种表现力的体现,可以充分展现一部舞蹈作品的本质魅力。尤其是在舞蹈审美标注与理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追求舞蹈艺术的标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更多的观众倾向于注重舞蹈表演者的表现力,这对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1]。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同一个舞蹈作品由不同的人来表演,达到的效果却有显著的不同,优秀的表演者不是在技巧上更胜一筹,而是有着优秀的舞蹈表现力。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舞蹈表现力的路径

由于舞蹈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舞蹈表现者是否优秀,也是评判一个舞蹈的舞台展现能力强弱的标准。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不仅要规范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而且要发掘学生内在情感的流露。所以,探索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1.注重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舞蹈的完美展现。在音乐的伴奏下,节奏感比较好的舞蹈表演者可以凭着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掌控,与舞蹈动作形成完美结合,而对音乐节奏感把握不好的表演者,舞台展现的效果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就表明音乐节奏感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舞蹈表演者表现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控,这样可以极好地提高舞蹈表现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理论上让学生熟知不同的节奏类型,在操作中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进行节拍练习,强化学生对音乐理解力的训练。大量教学案例证明,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控音乐节奏感就会增强学生学习舞蹈表演的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使下大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更强。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节奏感的对练,不同的小组在一起进行舞蹈编排,并配上相应的音乐会;或者让学生之间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对音乐节奏感受和掌握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2]。当然,在舞蹈教学中由于舞蹈音乐的多样性,不同的音乐节奏有着明显的不同,舞蹈表现力需要与这些节奏相契合,因此,强化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使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能够跟随音乐获得舞蹈表现力,在准确把握节奏感的同时展现出优美的舞蹈动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肢体动作传递出思想情感,这样才能提高艺术感染力和舞蹈的表现力。

2.注重学生的舞蹈意识的培养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意识形态的教育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大学生筛选外界信息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主观认知的创造性转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形成舞蹈意识和学习思维,才能做出创造性的转化,把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表演者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知识,以便有意识地形成艺术造型。舞蹈意识的增强使得舞蹈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感知和体会到舞蹈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规律,以至于进一步发掘内在价值,提高舞蹈表现力。诸如,舞蹈表演者在舞台展现中可以有意识地协调好动作的链接,使舞蹈造型有着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出主观艺术情感和舞蹈艺术形象美。所以,对于舞蹈意识的培养和掌控,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舞蹈表现力的提高。

3.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養是比较重要的,学生如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将有助于学生对舞蹈表现力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想象力应该可以说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创造力,舞蹈表演者表现力的提高依赖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舞蹈也取材于生活,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必须借助生活场景。所以,要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从生活中产生的感受、情感和体验融入舞蹈训练当中,丰富舞蹈表现力[3]。另外,对于舞蹈作品创造来讲,舞蹈表演者不可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舞蹈场景,但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或还原种种生活场景,把生活中的情景感和画面感带到舞台上,从而把观众带到想象的场景中。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应该鼓励和带动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通过想象力融入舞蹈表演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对舞蹈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才会真正感悟到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4.注重创新课堂体系的培养

舞蹈教学在课堂的表现形式上有着特殊性,舞蹈教学必须制定科学化的培养目标,在科学化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舞蹈内涵领悟的鉴赏能力[4]。同时,舞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模式有着创新和改变,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丰富舞蹈教学有关课程,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促使学生表演能力与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另外,舞蹈教师还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借助新媒体等媒介拓展授课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舞蹈教学活动中。

三、结语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将直接促进学生舞蹈水平和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舞蹈教师应积极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路径不断强化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霜.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4(13).

[2]沈轶.试论高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途径[J].北方音乐,2016(16).

[3]夏里.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与训练[J].大舞台,2015(04).

[4]张文凤.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7(9).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培养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