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2018-02-13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防己桂枝益气

王 青 ,赵林华 , 邸 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黄芪[1]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 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主要含有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氨基酸等。临床常用生黄芪、炒制黄芪、蜜炙黄芪、盐制黄芪、酒蜜炙黄芪、麸制黄芪、盐麸制黄芪等。黄芪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具有固表止汗,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敛疮生肌,托毒排脓等功效,炙品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自古即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的剂量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经典名方中黄芪的用量及配伍,总结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黄芪的经验,探讨黄芪的临床用量及其配伍规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

1 经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黄芪配伍不同中药治疗虚劳、血痹、历节病、黄汗、黄疸、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痹证等。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不同,如东汉1两约13.8 g,宋金元1两约41.4 g,明1两约37 g,清1两约37.3 g[2]。如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五两,约69 g)配伍芍药、苦酒,治疗湿热郁蒸之黄汗;防己茯苓汤,黄芪(三两,约41.4 g)配伍防己、茯苓,治疗气虚水溢之皮水;乌头汤,黄芪(三两,约41.4 g)配伍乌头、麻黄,治疗寒湿痹阻之历节病;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约41.4 g)配伍桂枝、芍药,治疗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约20.7 g)配伍饴糖,治疗诸虚不足之虚劳;防己黄芪汤,黄芪(一两一分,约17.8 g)配伍防己,治疗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2 名老中医黄芪用量及配伍经验

邓铁涛常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3],尤善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阳。治疗重症肌无力以大量应用黄芪为最重要的特点,用量为30~150 g,同时根据临床实际病情,随症加减用药。最大甚至可达240 g,待病情稳定后再酌情减量。治疗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邓老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四君子汤加减治疗,重用黄芪可达30~180 g[4]。治疗黏膜下垂性疾病,如胃黏膜下垂者,喜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 g ,再配伍枳壳3 g以反佐,二药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对于偏瘫、截瘫等属气虚血瘀者,邓老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黄芪用量一般不少于60 g,甚至可用至120 g。除此之外,邓老善用黄芪治疗血压异常,常轻用黄芪以升压,临床上治疗低血压喜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分量需控制在15 g以下;重用黄芪以降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喜用黄芪合温胆汤加减治疗,黄芪的用量需大于30 g[5]。

朱良春常以黄芪为补气主药,配伍地龙治疗慢性肾炎,黄芪用量一般在30~60 g[6];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脾肿大及肝或胰癌肿患者,朱老常以生黄芪20~30 g益气,配伍莪术逐瘀。

陆德铭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用药上尤其重视生黄芪与女贞子相配,生黄芪常用至45~60 g。常在益气养阴基本方(生黄芪、女贞子、南沙参、天花粉、麦冬、生地黄、玄参)的基础上,酌情配伍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泻火之品,每多取效[7]。另外,陆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强调重用黄芪为君以补气,用量达60 g以上,取“阳中求阴”之意,常配伍增液汤、消瘰丸等治疗[8]。

夏翔善用黄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经验药对为黄芪配伍生地黄。临床常重用生地黄30~120 g以滋阴养血、凉营除痹,应用辛温之黄芪30~60 g以佐生地黄寒凉之性,奏培元生肌、清泻阴火之功,最大用量可至60 g[9]。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池晓玲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肝硬变胸水,方中黄芪用量达60 g,配伍苍术、牛膝、茯苓、红花、丝瓜络、车前子、葶苈子等宣肺益气,活血利水,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减少胸水或腹水量[10]。

黄煌提出体质辨证,总结黄芪体质以形体黄胖、腹壁软弱无力、肌肉松软、汗出而肿等表现为主要特点,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治疗,黄芪用量范围一般在15~60 g,以30 g为常用剂量,药物比例为黄芪:桂枝:白芍= 2:1:1。临床治疗脑梗死、房颤、早搏等心脑血管疾病时,常加川芎、葛根,对于缺血性心脏病,黄芪用量可达50 g;对于糖尿病所致深部血栓或下肢溃疡,常重用生黄芪可达60 g[11]。

李济仁辨治慢性肾炎,喜用“参芪”固本培元,自拟慢性肾炎验方,方中重用黄芪60 g,配伍党参、女贞子、续断、旱莲草、桑寄生、全蝎等;治疗伴有蛋白尿患者,临床常以自拟蛋白转阴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芪用量50 g,配伍党参、炒白术、墨旱莲、萆薢、诃子肉、金樱子、乌梅炭等治疗,临床屡获良效[12]。

张炳厚临床治疗痹证善用黄芪,常用剂量为30~100 g,多则100 g以上,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13];治疗寒湿瘀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应用“和血祛风三两三”为代表方,即在“痹证三两三”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白芍、防风等,其中黄芪用量30 g,张教授治疗痹证以显效加量,乘胜追击为特色,即随症状减轻,黄芪用量渐增,最大可至60 g[14]。张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常以黄芪30 g益气通阳,配伍党参、赤芍、桃仁、当归、川芎、瓜蒌皮等[15]。治疗胃痛属脾胃虚寒者,常以自拟参芪建中汤治疗,其中以黄芪为君药,用量达30~100 g以益气温阳。治疗失眠、高血压病、慢性荨麻疹、复发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多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其中生黄芪用量30 g以益气通阳,甚至可增加至60 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双侧眼睑下垂等肌肉系统疾病,常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黄芪,剂量可达100~120 g[16]。

仝小林善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于脆性糖尿病,临证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用量一般为30~60 g,常配伍炒白术、枳实组成简易方[17]。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仝教授善于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用量30~90 g,最大用量甚至可达每日500 g[18]。治疗糖尿病肾病,临证常用抵当汤加黄芪治疗,合并贫血者,常取当归补血汤之意,以黄芪配伍当归,重用黄芪至30~90 g。治疗糖尿病合并泌汗异常,证属肺卫不固证者,临床治以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加减,常以中小剂量黄芪10~20 g,加用煅龙骨、煅牡蛎。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等消化系统及虚劳性疾病时,仝教授常以补中益气汤或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黄芪用量范围一般为10~60 g。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善用补气之要药黄芪,常用剂量为30~60 g[19],伍以肉桂、山茱萸、炙甘草等药。除此之外,仝教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属气虚血瘀型者,常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芪以120 g起步[20],以补经络之气。治疗老年肾功能减退所致的夜尿增多,仝教授常以自拟缩泉益肾煎加减治疗,方以黄芪30 g为主药,辅以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金樱子、桑螵蛸等。治疗肌肉萎缩,仝教授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益气升提,方中重用黄芪60~120 g,配伍党参、炒白术大补中焦脾胃之气,佐以柴胡、升麻升阳举陷[21]。

4 现代医者黄芪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白术 治疗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迟缓,重用生黄芪30 g,生白术15 g益气养血、健脾生肌,促进伤口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治疗气虚下陷,冲任不固,经血失守之月经过多、崩漏下血、胎盘低置或有出血等证,用黄芪30 g,配伍白术炭10 g以健脾生血,同时亦有摄血之功[22]。

4.2 配伍丹参、三七 治疗冠心病、早搏或心房纤颤等,黄芪用量至少30 g,取其益气活血之功[23],常用生黄芪50 g,丹参20 g,三七粉4 g(冲)或三七7 g,以气血双调,心阳得复。

4.3 配伍当归 治疗小儿惊风后遗症、成人中风后遗症及痿证等,取补阳还五汤之意,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而不伤血,常用生黄芪20~300 g,当归10 g[24];治疗消渴病便秘或顽固性便秘,生黄芪20 g,当归10 g,肉苁蓉10 g,以补肾助阳,润肠通便;治疗诸血虚证[48],常以黄芪50 g,当归10 g为主加用人参、何首乌、熟地黄、砂仁、仙鹤草进行治疗,当归补血汤之意。

4.4 配伍防己 治疗肾性蛋白尿及水肿,用生黄芪30~200 g,汉防己20~30 g,防己利湿祛浊,湿邪除则尿蛋白、浮肿亦即消失,伏湿在下,得黄芪可因势利导,加强气化作用[25];治表虚湿痹证,取防己黄芪汤方意,以黄芪30 g配伍防己15 g,固表祛风以行水,常加土茯苓、豨莶草利水渗湿,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祛风利湿。

4.5 配伍桂枝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道溃疡[26]所致胃脘疼痛或脾虚泄泻,常用炙黄芪9~30 g,桂枝10 g[27],取黄芪建中汤之意;治疗皮肌炎,营卫虚弱,风邪痹阻之血痹,以生黄芪20 g配伍桂枝5 g,再酌情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可明显缓解手足肌肉疼痛、多汗等症状[28];治疗痿证,以黄芪200 g为主药,大补中气,配伍桂枝30 g通阳化气,使气血运行周身以荣养肌肉;治疗表虚自汗,以黄芪50 g益气固表止汗,配伍少量桂枝9 g解肌发表[29];治疗冠心病,常用炙黄芪15 g配伍桂枝6 g,以温阳益气,通脉祛痹。

4.6 配伍山茱萸 治疗肾性蛋白尿[61],王暴魁教授黄芪用量一般从60 g起,常用100~200 g,山茱萸用量60~100 g,为防药引起内热,可适当加入滋阴清热药物如知母、黄连等。

4.7 配伍益母草 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或特发性水肿[30],常用黄芪120 g,益母草100 g;治疗慢性盆腔炎[31],常以生黄芪15~30 g配伍益母草15 g治疗。

4.8 配伍白及 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2],常用生黄芪15~30 g,白及10 g,白芍12~30 g,其中生黄芪内托生肌,补中气不足,又可去肌热,排脓止痛,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尤善于治胃出血,白芍敛阴养血,缓急止痛。

5 总结与分析

通过总结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黄芪及其用量经验,得出临床多为10~2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黄芪最佳用量与配伍。黄芪升阳举陷,可配伍党参、白术、当归、川芎、陈皮、升麻、柴胡、桂枝,治疗脾胃肌肉系统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偏瘫、截瘫等)、黏膜下垂性疾病(胃黏膜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脆性糖尿病、低血糖反应、低血压等,用量多为30~240 g;补中益气,可配伍党参、甘草、白术、当归、白芍、女贞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黄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脾肿大、肝癌、胰癌肿、复发性口腔炎等,用量多为20~100 g;利水消肿,可配伍益母草、金樱子、诃子肉、茯苓、车前子、车前草、水蛭、全蝎、山茱萸,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肝硬变胸水、糖尿病肾病、老年夜尿频多等,用量多为30~90 g;生津养血,可配伍麦冬、生地黄、玄参、浙贝母、牡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等,用量多为30~60 g;行滞通痹,可配伍葛根、川芎、赤芍、白芍、丹参、桂枝、牡丹皮、当归、桃仁、防己,治疗脑梗死、冠心病、早搏、房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关节疼痛麻木、脚底开裂、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等;固表止汗,可配伍党参、白术、防风、当归、桂枝、白芍、川芎、 枳实、陈皮、炙甘草,治疗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诸症、糖尿病泌汗异常、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慢性鼻炎、老人感冒、复发性泌尿系感染、慢性荨麻疹等,用量多为10~60 g。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抗肿瘤、抗衰老、调节免疫、保护心脑血管及肝肾、止痛及提高运动能力等药理作用;临床运用黄芪虽安全范围较广,正常剂量下(9~30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如黄芪用量超过30 g时能引起血压升高,出现头痛眩晕,烦躁,胸闷等症状)、过敏反应及不适用人群[33]。本文旨在继承古现代医家经验,明确黄芪治疗不同疾病、证型、症状时的最佳剂量及配伍,进而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黄芪,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防己桂枝益气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防己与常见伪品的鉴别综述
粉防己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桂枝香
UFLC法同时测定防己中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含量
我的发现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粉防己后市仍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