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察内田百闲《旅顺入城式》的视角变换

2018-02-11刘子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视角

刘子铭

內容摘要:内田百闲《旅顺入城式》、《映像》、《春心》、《永日》四篇文章一并收录于《旅顺入城式》,在1925年(大正14年)7月发表于杂志《女性》。在《旅顺入城式》之中,小说中的‘我看着播放旅顺入城式的电影记录片,看到了士兵们悲伤的表情。我忽然想起了被遗忘的20年前的军歌。于是,展开了‘我曾经的回忆,感觉到了不可思议的悲伤。士兵们呼吸急促将大炮搬到山上。‘我说“好痛苦啊”旁边的学生回答道“是啊”。‘我们拉着粗重的绳子向山上前行。分不清是敌人的炮火还是我方在山间不停地轰炸着大炮。从远山传来令人恐惧的大炮的烟雾。听说是二龙山的爆破,‘我也不知道是为敌人还是为自己而留下了眼泪。接下来是水师营会见的场景。将军的脸如同烟雾般从‘我的面前流过。荧幕上的‘恶战二百余日的字幕消失。军队如同失魂了一样无意义地走着。“这就是旅顺入城式”将校话音刚落,观众席响起来热烈的掌声。而‘我却满眼泪水。掌声没有停止,‘我的脸上沾着泪水,在队伍的后面走向了寂静的迷途。《旅顺入城式》中,有‘我现实世界的视角,模糊的视角,以及视角的变换,充满了个性以及变化。随后,现实世界的视角以及幻想视角的自由切换,使本小说充满了艺术性。并且,在文章中也体现了内田对战争的反思。本文对内田百闲的《旅顺入城式》的视角分析便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关键词:内田百闲 《旅顺入城式》 视角

内田百闲《旅顺入城式》的结尾写道“掌声没有停止,‘我的脸上沾着泪水,在队伍的后面走向了寂静的迷途。”可是,在小说开头处,“政法大学的讲堂里有电影播放,我也去看了看。”就像这样的文字中可以提现出“我”的视角的变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视角的变换。本论文将对视角变换进行考察。

一.行研究以及解题

1.西井弥生子《《旅顺入城式》论—内田百闲的虚构意识》(《青山语文》第38号2008.3)

在西井的论文中,明确了1920年引进的“自身幻象”的概念在何种背景下引入日本的。随后考察了内田百闲在一边翻译霍夫曼的作品,一边执笔写《冥途》与《旅顺入城式》的过程。并且分析道,“在《旅顺入城式》中可以看到‘我的背后是作者的影子在若隐若现。”并且注意到分裂的‘我所写的内田百闲的虚构意识。如下叙述。

百闲在1921年左右开始将多姿多彩的睡眠、梦、觉醒自由组合,完成了《冥途》(1922年)与《旅顺入城式》(1934年),“我”遇到了接近于“我”的存在的兄长(《同路人》),中断睡眠时看到玻璃上面显示的“我的脸”(《映像》),我梦中出现的可怕的男人竟然出现在我我现实生活的前进的目的地(《先行者》)。梦中发生事情的记忆以及梦醒时的幻觉以及妄想与想象的界线模糊不清,时间空间发生了扭曲。(中略)也就是说笔者反映的叙述者“我”也就是虚构的笔者。①

2.井上望的《内田百闲的《旅顺入城式论》—以胶片为媒介的“不可思议的悲哀”》(《日本文艺研究》2003.6)

井上望的论文考察了《旅顺入城式》的时代背景以及对日俄战争的“批判性”和“幻想性”。“小说中的‘我的位置有时在胶片的世界,有时在现实世界,给予读者不可思议的混乱的印象。(中略)也就是说,《旅顺入城式》以‘我的感受作为视角来解释其现象。分析‘我内部的心理变化与作品的幻想性有一定的关联。”

“在结尾部分,‘我置身于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中,脸颊沾着泪水的我感受着对于一个士兵来说,生命的可贵。而这个感觉正是内田百闲对于战争中‘个体的存在感的视角来完成该作品。”

“在内田百闲的这篇小说中,以胶片为媒介,战争中的人的感觉以及二十年后观看日俄战争的视角之间动摇,更作为一个士兵的‘我沉浸于非现实世界的胶片中,生命的价值渐渐凸显。”

3.同时代评论(《内田百闲全集 解题》讲坛社1971.10)

关于《旅顺入城式》,川端康成的优秀的文艺评论《作家与作品》中如是说道“与泷井康作相提并论的是内田百闲,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解释他的作品风格。而且,换做其他人对于这样优秀的作品,用语言去说明也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是最高水平的作家。”

二.考察《旅顺入城式》的视角

1.现实世界的视角

“五月十日,庆祝天皇银婚的那个周日,法政大学的讲堂有电影上映,我也去看了。(中略)我看到那一场面,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被遗忘的军歌。(中略)下士的声音,犹如怪兽在哭泣。”

这段文字中,“我”是外部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但是除此之外,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现实性。内田百闲在1920年(大正9年)到1934年(昭和9年)在法政大学任职德语教授。《旅顺入城式》发表于1925年(大正14年),而且大正14年正好是日俄战争结束的20周年。日俄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就是旅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有较深的影响。

正如前文的井上的论文中指出的“大正十四年正值大正天皇的银婚式,让人想起大正天皇的老师—乃木希典。也就是说,大正十四年与乃木将军密切相关的日俄战争,唤醒了人们的回忆。”

小说中的“活动照片”也就是当时的“电影”,是作为“民力涵养宣传”的工具。井上论文中“日俄战争,尤其是与乃木将军相关的旅顺开城的瞩目是充满了政治意义的推进。所以当时的电影也成为了《旅顺入城式》的作品素材。”

大正十四年→大正天皇银婚式→天皇的老师乃木将军→日俄战争二十周年→旅顺战争→旅顺开城,像这样的关联也属自然。

“我看到那一场面,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被遗忘的军歌。”这里所指的20年前,也就是内田百闲16岁(1904年)的时候,正值日俄战争中。军歌指的是“水师营会见”,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段落描写的是属现实,实际上内田确实在法政大学看了旅顺入城式的电影,并想起了乃木将军以及“水师营会见”的这首军歌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endprint

(2)个性。“我看到那一场面,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被遗忘的军歌。旅顺的山脉相连,当映出那抹蓝色之际,我展开了曾经的回忆感受到了不可思议的悲伤。那座山的背影是多么悲伤啊。”

在此,“我”想起20年前的日俄战争和军歌,展开“曾经的回忆”,感到“不可思议的悲伤”。可以推测出“我”与20年前的战争多少存在着关系。所以如今看到这个电影时“我”的心情变得复杂。《旅顺入城式》的“我”不仅仅指的内田百闲,更含有崭新的个性。作者创作的“我”不仅仅有现实性,也有幻想性。并且“我”明确地表示不支持战争的态度。

(3)幻想性。“士兵喘着粗气拉着大炮上山。年级较大的下士在队列外面,两手同时向前后摆动吆喝着。下士的声音如同怪兽在哭泣。”

根据《世界大百科事典》,1927年(昭和2年)从无声电影转变为有声电影。《旅顺入城式》发表于1925年,也就是说执笔的时候是无声电影的时代。然而前文的“蓝色”“喘粗气”“吆喝”的表现在无声电影中不存在的。这些都是内田的想象,使小说更加生动。也可以换种角度思考,这段文字中,“我”在现实以及幻想世界中穿梭。所以才有身临其境之际,也有客观整体的描写。

2.幻想世界的视角

“天空与道路的颜色一样黑暗,我们前进的路上,山峰如同丧家犬般的身影切断了暗淡的天空。”

“我们前进的路上”中,“我们”一词是幻想性的视角。我进入了胶片的世界,成为了军队的一员。

3.现实世界的视角

“那是什么山”我问道。

“不知道”站在旁边的学生回答道。

(中略)

“这就是旅顺入城式”

将校的声音在讲坛上回响。

在黑暗中拥挤的观众忽然响起激烈的掌声。

这段文字很明显是现实世界的视角来描写的。但是却又有内田百闲的个性。正如井上的论文中有类似论述:“无声时代的活动照片的时候,必须要求有解说员在旁边不停地解说或者加台词的说明。但是在小说当中,最开始上映的发声,然后便是‘站在讲坛上,瞬间消失于黑暗当中。这之后便是胶片的结尾忽然又发声‘这就是旅顺入城式,然而在这之中并没有解说员的声音。”

也就是说,小说又有内田百闲的个性。解说员有必要的时候才会有声音。可能是因为看电影太投入没有听到声音。也可能是看电影的时候自己来想象场面,所以折断了解说员的声音。

4.幻想与现实的视角

“瞬间流出来了。军队的队列一直以同样的姿态持续着。我的泪水让视线模糊使得我前面的人的背影都看不清了。感觉周围都变得不清楚,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这个迷途游荡。

‘别哭走在旁边的人说道。

于是,我听到了身后不知道谁哭泣的声音。掌声没有停止,我脸颊润湿着,追着队列的后面,跟着走进寂静的街道中。”

关于上述场景,井上论文如下叙述。

“作品结尾部分之前,‘我在胶片与现实世界的往返是明确地描写出不同的世界。然而指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点,‘我进入胶片的世界,并再次返回现实世界,而是直接结束。第二点,‘我走向胶片世界的‘寂静的街道中,然而‘我却能听到现实世界的掌声。”

结尾处“我”进入胶片世界,边听着现实世界的拍手,渐渐消失在胶片世界中。此场面不能仅仅用幻想性的视角来解释。“我”在幻想世界前行,但是却感受着现实世界的观众的掌声。结尾处微妙的视角,让读者欲罢不能。

以上,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视角来将《旅顺入城式》分为四小节来分析。本论文有现实世界的视角,幻想世界的视角,以及現实与幻想的视角来分析。视角的切换在《旅顺入城式》中反复出现,而且内田百闲的巧妙的手法将其切换自如。内田对战争的悲哀,对士兵的同情等复杂的心情,本论文尚未深入考察。旅顺入城式这部军国宣传的影片本身也应当批判,但这些都作为接下来的课题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内田百間『内田百閒全集解題』(講談社、1971.10)

[2]内田百閒『冥途·旅順入城式』(岩波書店、1990.11)

[3]井上望「内田百閒「旅順入城式論」―フィルムを媒介として辿る「不思議な悲哀」」(『日本文藝研究』、2003.6)

[4]西井弥生子「『旅順入城式』論―内田百閒の虚構意識」(『青山語文』第38号、2008.3)

注 释

①本论文对小说及先行研究的引用的译文均为笔者翻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角
谈“物”视角下的环境
基于大学文化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真实世界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