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西泮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对比观察

2018-02-10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组间小儿患儿

惊厥属于幼儿在机体正常发育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近年来所进行的研究认为,导致该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代谢性疾病、颅脑损伤等[1]。突发性肌群强直、阵挛性抽搐是该病患儿在发病之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同时一部分患儿还会伴随出现程度严重的意识障碍[2]。惊厥病情的出现会对小儿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以脑功能、心功能所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如果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状态就会受到影响[3],部分患儿的病情甚至会进一步发展为癫痫,对其一生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对比分析惊厥患儿采用单用地西泮和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两种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内容的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惊厥患儿,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2~8岁,平均(3.5±0.7)岁;病史1~19个月,平均(5.3±1.6)个月;本次发病时间1~7小时,平均(2.4±0.8)小时;治疗组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2~9岁,平均(3.2±0.5)岁;病史1~21个月,平均(5.6±1.5)个月;本次发病时间1~7小时,平均(2.6±0.7)小时。上述基本资料数据,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可以进行科学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推注方式给予地西泮,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5 mg/kg,每天用药两次,连续用药治疗一个星期;治疗组:静脉推注方式给予地西泮,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5 mg/kg,每天用药两次,静脉滴注方式给予苯巴比妥,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0 mg/kg,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治疗一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

(1)药物起效时间、惊厥停止时间、治疗总时间;(2)药物不良反应;(3)药物治疗效果;(4)用药前后相关血清检测指标水平。

1.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患儿治疗后体温水平恢复正常,惊厥症状完全消失,在10 min之内没有再次出现惊厥,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也恢复正常状态;显效:患儿治疗后体温水平虽未复常,但有明显的下降,惊厥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基本恢复正常状态[4];有效:患儿治疗后体温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惊厥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异常;无效:患儿治疗后体温水平没有任何改变,惊厥症状也没有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5]。

1.5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起效时间、惊厥停止时间、治疗总时间

治疗组患儿药物起效时间、惊厥停止时间、治疗总时间分别为(15.38±4.37)min、(20.15±5.21)min、(5.02±0.8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96±5.18)min、(26.73±5.85)min、(7.83±1.26)d,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仅有2例,发生率仅为3.7%;少于对照组的8例,发生率达到14.8%。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

2.3 药物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儿药物治疗临床治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8.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用药前后相关血清检测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儿用药前相关血清检测指标DBNF水平为(18.56±3.40)μg/L, S-100β水平为(0.46±0.12)μg/L,NSE水平为(44.37±3.62)ng/mL,治疗后分别为(13.39±3.05)μg/L,(0.29±0.06)μg/L,(32.26±3.09)ng/mL,上述数据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用药前相关血清检测指标DBNF水平为(18.95±3.26)μg/L, S-100β水平为(0.48±0.15)μg/L,NSE水平为(43.30±4.19)ng/mL,治疗后分别为(6.31±1.07)μg/L,(0.12±0.03)μg/L,(20.18±4.52)ng/mL,上述数据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惊厥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以婴幼儿最为多见。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会使患儿的脑神经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导致发病,突然性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状态属于该病的特征性表现,通常情况下还会伴随出现的一定的意识障碍[6]。惊厥症状的频繁发作,持续状态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产生,对广大患儿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状态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临床上关于小儿惊厥疾病的分类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感染性颅内病变所导致的惊厥疾病占小儿惊厥患儿总人数的25%以上[7-8],且该病患儿病情的进展相对较为隐匿,临床病死率水平更是高达5%以上,惊厥持续状态、发作次数均呈现明显加重的发展态势,预后情况极不理想。

地西泮属于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抗惊厥类药物,该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患儿的大脑边缘系统当中,与中枢苯二氮受体之间发生结合反应,从而对γ- 氨基丁酸的释放过程产生促进作用[9],还可以使抑制性突触传递的速度加快。非感染性颅内病变性惊厥患儿的脑部边缘和中枢性脑神经元所产生的异常放电效应程度相对更为明显,谷氨酸和γ- 氨基丁酸等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的实际抑制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可能是导致地西泮对该类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不佳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

苯巴比妥类药物在作用于患儿体内之后,能够在多种边缘系统惊厥发挥积极的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在对于脑神经元发育情况异常和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类型的惊厥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都可以通过对患儿的神经元鞘的阶段性跳跃性传播的节律和速度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进而对过度异常同步放电现象所导致出现的惊厥发作情况进行控制。

总之,惊厥患儿采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方案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迅速起效的同时,缩短治疗时间,使病情控制效果更加理想。

[1]孙一睿,胡锦,周良辅. 非惊厥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3):299-302.

[2]宋晓洁,蒋莉.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6):56-59.

[3]吴彪,郑莉萍,郑焕珍,等. 120例儿童急诊惊厥的病因分析及急救应对策略[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6):833-835.

[4]贺芬萍,彭小明,吴运芹,等. 新生儿惊厥的诊断治疗研究新进展[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5):5-7.

[5]马思敏,杨琳,周文浩. 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2):126-135.

[6]邹娜. 小儿惊厥的临床分析与儿科学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144-145.

[7]刘玉兰. 护理干预对小儿惊厥的效果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5):5037-5038.

[8]熊代珍,刘小红. 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22-23.

[9]汤文银,谢明红. 不同年龄患儿惊厥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17,36(20):38-39,42.

猜你喜欢

组间小儿患儿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