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教材 走出教材
——我教《故都的秋》

2018-02-09李晓宁

中学语文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郁达夫麦田

李晓宁

课堂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流动着的河流,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一文时,我先在一个班上课,对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之后,进入深层感悟阶段,围绕“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这一问题,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讨论,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课文为依据。通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就是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有意让学生通过争论,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突出教学重点。整堂课下来,前面还顺当,到了围绕“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这一问题开展讨论这个环节,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很激烈的交锋,也没有很热烈的场面,基本上走了个过场,教学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学生对课文的亲近不够呢?

思来想去,我觉得,上堂课的不足估计在于: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时,没有放手让他们去探究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为此,下一个班级上课,我心里更有谱了。我决定多让学生亲近课文,让课文鲜活起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尝试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前半堂课,我基本上照搬了在前一个班上课的设计,后半部分,也就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深层感悟课文情感”两个学习阶段之间,插入了“让学生去探究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我是用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来完成这个教学过程的。

首先抛出一个教学缺口,“你们眼里的秋是怎样的呢?”学生会回答 “喜悦”“丰收”“绚丽多彩”“萧瑟”诸如此类的词意。老师趁热打铁,“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用文中词语来概括)?”生齐答“清、静、悲凉。”老师引而不发“作者眼里的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由此,探究研读渐入佳境。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师:“可是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生甲:“那可能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生乙:“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他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生甲:“由此看来,作者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生乙:“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在这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只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可见,并不是不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而是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在这堂课上,我是作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起助学作用的。

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有了前面预设的学生自我探究发现做铺垫,后面的讨论自然活跃许多。看来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向是对的,学生不亲近课文,课文又怎么鲜活得起来,高效课堂又从何谈起。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更多地考虑探究发现学习怎样操作的问题。

两个班的课堂教学过后,我进行了反思,才深沉感悟到“柳暗花明”的豁然。原来,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出现师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如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郁达夫麦田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