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学习法在伤寒论案例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09李赛美徐笋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方药伤寒论实训

李赛美 徐笋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5)

2015年下学期,通过相关申报审批程序,《伤寒论》案例实训选修课获大学批准。作为《伤寒论》教研室开设的首个选修课,从教学目的与意义,到授课内容与人员安排均经过缜密设计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兹介绍如次,以求证于同道。

1 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1)首先老师引导、示范教学,提供案例讨论模式、方法、程序与内容,约3次课;(2)临床拍摄的真实案例视频通过学生剪辑、整理,每个案例分为“案例介绍”与“老师处方”两部分。每2~3位学生组成1个学习小组,负责2个案例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构建演讲报告,包括案例导入-学生讨论-主讲学生介绍辨证与处方思考-老师处方-学生讨论提问-老师解答辨证与用方思路-学生再提问并讨论,最后提出通过该案例学习获得的启示。

1.2 教学大纲 共30学时,分10次演讲单元。包括:第一讲:视频案例制作与分享(师-生)。第二讲:视频案例学习与讨论方法解读(师-生)。第三讲:视频案例讨论教学示范(师-生)。第四讲至第十讲:临床视频案例实训(生-生-师)。

1.3 选用教材 我们团队主编的《跟名师临床学伤寒》(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实践教材《名师临床带教与四大经典汇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4 选课要求 每届招生30名。要求已完成《伤寒论》本科班课程学习的在读本科生。另招收旁听生约20名。

1.5 教师与案例来源 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团队1位讲师协助,部分研究生协助案例剪辑与制作指导。案例取材于近期专家门诊2~3个半天全程实录实拍的病例,包括就诊时录像视频、病历记录及处方图片。按自然就诊人数,通过剪辑分成若干案例素材,供学生研究、讨论及报告使用。

2 教学评价

课时结束共回收问卷68份,其中93%为未学完《伤寒论》的学生,7%为已经学习《伤寒论》的学生。

具体内容包括:(1)对《伤寒论》案例实训的学习态度,非常喜欢+喜欢者占96%;(2)对课程的参与程度,达90%;(3) 对目前提供的视频案例质量评价,很好+好占84%;(4) 最希望看到的视频案例,首诊复诊完善的视频占74%,典型案例占18%,特殊疑难案例占8%;(5)在视频案例中最关心的信息是,问诊占91%;望诊占3%,切诊占4%,也有1%的学生比较关心理化检查数据。(6) 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伤寒论》学习之后占69%,赞成作为必修课的占16%;(7)喜欢何种方式的临床案例实训,小组讨论,代表主讲占42%,老师点评分享占25%,个人独立思考并主讲占13%;(8) 学到最多的是,《伤寒论》临床运用思维与方药运用技巧占67%,而认为《伤寒论》理法方药相关知识+《伤寒论》临床运用思维与方药运用技巧+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均学到的占29%;(9)对《伤寒论》原文理解程度,非常有帮助+有帮助占93%;(10)临床案例实训的优势是,认为真实、复杂、实战占28%,反映老师临床独到思路占27%,视频能拓展场景,有利于思考与讨论,占7%,而认为以上均是的占38%;(11)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案例复杂,相关知识不足占58%,视频剪辑与翻录工作量大占10%。

另:问及还需要哪些改进和建议,学生们认为拍摄质量欠佳,杂音较多;同时希望提供包括首诊、复诊完整病历,以看到用药后病人变化;并希望老师多分析脉诊,也有个别学生提出作业太多,负担重。同时建议:把视频放到网站,以利于更好重温课堂教学内容;或将视频纳入教材,或专门编写一本教材,更好展示老师思路。

3 讨论

3.1 开设《伤寒论》案例实训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 国医大师邓铁涛老提出“四大经典为根,……临床实践乃中医之生命线”。《伤寒论》作为中医高等教育核心课程,一直是中医人才必读之书、必修之路。近年来,海内外“经典热”持续升温,从国家级到省、市级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均将经典著作再学习、再实践列入重要研修项目。“自古名医出经典”“自古名医出伤寒”,加强经典课程学习,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拓展经典方药灵活运用,为中医药防治外感病、疑难杂病、危急重症打下坚实基础,促进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开设《伤寒论》临床案例实训课,强化并延伸伤寒论课程学习,正是基于上述目标,并顺应当今教学改革需要而为,其意义包括:

(1) 突出亮点。经典课程回归临床30年,保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风格;(2)彰显优势。强化临床辨证思维,全方位贯通《伤寒论》理法方药临床运用;(3) 分享平台。现有资源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国家专业教材系列主编,国家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尤其经过八年努力,独家创建了《伤寒论》临床教学视频案例库;(4)引领前沿。探索微课、慕课实践新思路、新方法,为经典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提供示范;(5) 弥补不足。当今本科班经典教学时数渐减,临床带教压力大,难以实现细致而扎实的效果。通过选修课平台,对《伤寒论》临床真实案例思路详解,培养学习经典兴趣,提升中医经典理法方药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3.2 探究式学习法运用与思考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1]。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2-3]。

3.3 首次开课的收获与不足之处 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只有7%已修过伤寒论课程,符合报名要求。在初期的案例讨论中,因为学生《伤寒论》基础知识薄弱,不能运用六经辨证的思维分析案例,学生们感觉分析较为吃力,老师点评和解答占大部分时间。但是随着课程的进行,在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老师的点评解答——学生的再思考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建立了伤寒临床思维,初步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激情逐渐高涨,因而在课程结束的评价中,67%学生认为该选修课学到最多的是《伤寒论》临床运用思维与方药运用技巧,29%的学生认为《伤寒论》理法方药相关知识+《伤寒论》临床运用思维与方药运用技巧+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均有较大收获。

《伤寒论》案例实训课的开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个人自主学习与团队协助能力的培养;探究式的学习,给学生更大的思考和发挥空间,结合各门学科对案例展开探索;PPT的制作、上台演讲、视频的整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资料的整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可以过一把医生瘾,过一把教师瘾,如同亲临其境,探索医家诊病思维过程,分享学习成果,把医家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1]李赛美.基于案例版《伤寒论》的自主学习方法尝试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102-106.

[2]李赛美.《伤寒论》互动讨论学习法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通报,2014,13(5):33-35.

[3]李赛美,罗广波,彭万年.《伤寒论》PBL教学尝试与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52-54.

猜你喜欢

方药伤寒论实训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