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文学经典改编和大学生话剧艺术的创新结合及其意义影响

2018-02-03邱奕鹏曾燕婷董媛媛魏玲玲程诚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改编大学生

邱奕鹏 曾燕婷 董媛媛 魏玲玲 程诚

摘要:鲁迅的作品时至今日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是启迪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资源。将鲁迅文学经典改编和大学生话剧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和了解,使得鲁迅作品重新回到大学生的视野中,一方面鲁迅作品中的精神资源也可丰富大学生话剧艺术的主题,促进大学生话剧艺术的发展。大学生话剧艺术在改编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和挖掘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思考,实现对原著的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鲁迅文学经典 精神资源 大学生 话剧艺术 改编

话剧在中国已经有百年的历史。1907年由一群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自编自演的《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校园是中国话剧的摇篮,校园质朴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充满激情活力的青春气息使得话剧在校园得以繁盛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趋向。而大学生话剧艺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枝,它体现着大学生对社会、对现实、对自身的问题的关注与理解。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美育思想,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石俊说:“话剧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充当过振臂一呼的先锋,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曾经演绎并指引过一代人的思想追求。如今,话剧却在大学生中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休闲,真让人有难以名状的无奈。”体现了对当今高校话剧文化现状的担忧。本文将探讨鲁迅文学经典改编与大学生话剧艺术的创新结合所能给大学生话剧艺术发展带来的突破和意义。

一、鲁迅作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调查

为明确当代大学生群体对鲁迅作品的认知情况,本课题组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02份,涵盖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我们设置了两个指标来衡量鲁迅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分别是认知程度和主观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鲁迅的认知程度处于“基本了解到了解”区间的占大多数。学生们对鲁迅的了解普遍是来源于学校教育,大部分學生对鲁迅作品的认知停留在中学教材的选录及其课文的学习上。由此可见,在当代学生群体中,学校教育通过教材的选录对于鲁迅作品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社会舆论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生教材”的讨论,实际上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课堂的教学方面,教师受制于应试的要求,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学生回忆起鲁迅不再是他所给他们带来的在应试上的“痛苦”,是值得深思的。

在探讨鲁迅作品的当代命运方面,45.42%的学生认为应该把鲁迅的作品“作为文学史的重点对象进行研究”,支持“收录教材并学习”占比39.44%,认为“简单了解即可”和“没有必要了解”的占比14.54%和0.6%。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可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并认为有学习鲁迅作品的需要。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在对鲁迅的评价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态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对鲁迅被摆上神坛的不屑,也有对众人缺乏对鲁迅的真正理解感到愤慨,有的人认为“鲁迅的地位是意识形态塑造的需要”,有的人执“鲁迅不是被神化,而是被大众误解了”的观点,各类观点并存。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课外阅读量较少,主要阅读的篇目都基本来自于教材收录,因此难免学生在对鲁迅作品的认知问题上会受到他人论断的影响,而缺乏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情况不佳,对其人和作品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中学水平。对鲁迅的评价褒贬不一,评价普遍建立在缺乏深入阅读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受他人影响较多。而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涵,摆脱对鲁迅的刻板认知,就必须要阅读鲁迅的作品。想要真正地认识鲁迅,了解鲁迅,不受他人论断的影响,就需要抛掉定义与偏见,认真去阅读鲁迅,感受鲁迅。

鲁迅的作品蕴含着他对在他眼中“我的可爱的青年们”的社会新一代的殷切期盼,他对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极大关心,恰如巴金所言:“先生不承认自己是导师,然而他的确把许多青年引上了通向真理的路,他是带头走,同青年一路走,或者甚至扶着青年走。”时至今日,鲁迅的作品依然能够发挥作为青年们的精神导师的积极作用。鲁迅作品多样化的主题,有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揭露国民性,探讨文化传统心理的根源等等,不仅对大学生在促进对本民族的思考和了解方面,同时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也都具有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他们身上也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读到鲁迅作品的时候,在面对鲁迅对青年的那一片赤诚时,都能从其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进,做一个新青年。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话剧艺术与鲁迅作品改编结合的意义和现状探究

根据所作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情况及鲁迅作品与话剧改编效果预期的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可知,校园话剧艺术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颇多,流行度较高。鲁迅作品改编如果能运用到大学生戏剧实践中去,对于鲁迅作品当代价值的重新建构,提升鲁迅作品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突出作用。大学生校园戏剧向来不缺乏优秀作品,与职业戏剧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华南师范大学菁菁剧社的负责人翁彤表示:“因为职业剧社是职业的,以排商业剧为主,所以职业剧社必须排演迎合观众口味,使得观众喜欢并乐于付费观看演出。而大学生话剧比起职业剧社相对而言拥有更多的自由,不需要为了金钱而排剧,虽然在剧社的运转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没钱有没钱的办法。像我们剧社,‘快乐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需要为了卖座而卖座,我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我,不需要屈服于市场。简而言之,做学生话剧,我们可以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南京大学学生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作品公演时反响热烈,连演多场,作品的精致和思想的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大学生校园戏剧同样具备催生优秀戏剧作品的土壤。因此,大学生校园戏剧的高自由度能在鲁迅作品改编方面带来新的气象的可能性值得期待。endprint

另外,当代高校校园话剧中鲁迅作品改编比例较少,在所调查的高校剧社中以及查阅有关资料,几近于零,这与鲁迅作品本身的体裁与形式限制,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度和认知度不高等因素有关。同时,高校校园话剧日益趋向类型喜剧化,主题轻松化,这一方面与高校学生的生活现实有关,一方面也深受当下的流行文化趋势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校话剧队负责人赖倩仪表示:“现在校园话剧整个趋势是偏向喜剧,不管是我们学校还是广州其他高校话剧圈都是这样。”高校校园话剧愈来愈少直面社会现实,这不能不说是校园话剧发展的缺憾。清华大学无问剧社的社长金石飞在大学生话剧艺术应该坚持的创作方向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现在已经不再是话剧最早引入中国的那个时代了。大学生不需要成为戏剧行业的领路人。也就是专业上,技术上不用有太高要求。当然要求也得有,要达到基本水准。然而更可贵的是体现大学生的原创性,体现非话语专业的人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思考,情感。可以考虑把自己的专业思想和知识结合一下。”虽然高校大学生在观察社会现实方面受到经验,阅历等的影响会存在表面化等的缺陷,但这毕竟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体现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校园话剧的趋向娱乐化,快餐化不得不说是高校校园话剧发展的一个缺憾。

湖北江湖戏班剧社负责人郎剑飞,其所根据鲁迅小说集《呐喊》改编的话剧《呐》获得第十一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四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最具创造力戏剧奖”,在谈到大学生校园话剧时,发表了他的建议:“希望大学生剧社要务实,能够把心沉下来,静下来,能够把想象中的东西落实,能够很好地去执行。应该多去做一点看上去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一件事做了一万遍,一定会有新的体验,看到新的世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戏班的理念,那就是‘敬畏传统,我们要敬畏我们的传统,同时又不断开拓实践,在传统的东西里面创造新的可能性。”

将鲁迅作品改编成话剧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通过改编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和了解,一方面可以使得鲁迅作品在融入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和解读之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者研究视野中的鲁迅,不是“钱理群式鲁迅”,“王富仁式鲁迅”,“竹内好的鲁迅”,而是他们自己眼中的鲁迅,毕生关注青年和青年问题的鲁迅先生,其一片热忱最怕被人误解吧。发掘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再造,而这个价值再造机制在校园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生话剧艺术实践来实现。

三、鲁迅文学经典在戏剧方面的优秀改编成果借鉴及经验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收录在小说集《呐喊》,多次被改編成电影和话剧。1934年,田汉根据鲁迅的原作改编成话剧《阿Q正传》,曾把剧本的第一幕送给鲁迅征求意见。鲁迅看后说:“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那编排,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个信息:

一是鲁迅是关注自己作品的改编情况的,那么就启示我们,对于《阿Q正传》的改编,乃至于对鲁迅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纵然先生已逝,也应注意不要辜负先生的期待,尽量忠实于原著精神以及先生的初衷。

二是鲁迅肯定了“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可尝试的。这一点在陈白尘的《阿Q正传》话剧改编中也得到了充分实践。剧中添了一些性格鲜明、形貌独特的人物,他们主要来自鲁迅的其他小说,如《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1985版话剧作“兰皮阿五”),《风波》中的航船七斤。这不仅给了未庄的“闲人们”以确定的姓名和身份,符合于戏剧艺术的要求,而且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开拓《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贯连相接,组成有机整体的可取的道路。

接下来我们将以1985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七幕话剧(用的即是陈白尘话剧改编本)为优秀范例分析归纳相关改编经验:

1.改编时可丰满原著的一些情节,进行增添或者删改。如在说到阿Q的癞疮疤时,加了阿Q自己洗脸时望向水面而不愿看见自己的癞疮疤,朝水里吐唾沫的细节,表现他自己对于体质缺陷的厌恶,进而解释了为什么他对于“光”、“亮”等词的敏感与避讳。

2.陈白尘版《阿Q正传》话剧增加了一个女性解说员的角色,以客观角度发出一定议论,有助于梳理整个作品的脉络。但也需注意,这种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达方式,固然可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但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话剧的艺术性和启发观众进行思考的深度,显得过于直白,因此需要把握好使用度。

3.鲁迅先生曾谈过话剧的改编要人物、事件、环境和语言不要过于囿于地方化,应该“普遍,永久,完全”,便于“活用”。而该版话剧注重了这一点,譬如阿Q对吴妈说的那句:“我和你困觉”,便改成了“我和你睡觉”,有利于在各个地域演出,更具普适性。

4.可适当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譬如为表现阿Q的梦境,该版话剧使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新颖且有趣,对于观众来说可缓解前面看了良久的疲惫,也是整部话剧里的一个高潮,令人拍手称快又暗叹无奈,带给观众复杂的感受,进而引发更深的思索。

5.要坚持鲁迅原著的基本的精神。例如陈白尘先生的这版《阿Q正传》即反映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或人所拥有的劣根性与悲剧性,与原著是相通的,给人以警示的普遍意义。陈白尘版《阿Q正传》在建构情节和塑造阿Q形象方面,基本按照原著,阿Q姓赵之事、阿Q的癞疮疤、被王癞胡打、阿Q的“爱情”、阿Q的革命等等,话剧的整体叙事是依照文本本身的线性叙事来写的,也是以主角(典型人物)阿Q的经历发展出各个事件,不断从各类人、事中表现出阿Q及所处的社会群体中的丑陋、可笑。

6.在不违背原著精神的前提下,作者对作品进行改编需要有自我的态度和自我的解读。如因“调戏”了吴妈,地保前来要钱,增加了阿Q想以棉衣相抵,被看管土谷祠的老人拦下的情节,描画出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形象。这也启示改编者进一步发掘原著的主题思想以及蕴藏或散落在小说各个隐秘角落的艺术因素,进行再创造。

综上所述,在进行鲁迅文学经典改编与大学生话剧艺术结合的运用中,改编者可以忠实于原著,亦可对原著进行解构。对于鲁迅文学经典改编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即是不论改编者的改编形式如何,其内核要与鲁迅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刻和理性的批判精神相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改编失去了鲁迅原著的思想光辉,这样的改编便缺乏意义。同时,在改编中吸收鲁迅的精神资源,更重要的是加入大学生对当代的思考,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这样做可以既可避免囿于鲁迅原著,又不脱离改编核心,实现对原著的发展和超越,也是大学生话剧艺术的重要精神价值。

四、结语

将鲁迅文学经典改编与大学生话剧艺术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当代大学生校园话剧实践领域,本质上也是对鲁迅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的再挖掘。文学在每个时代都能带给每个时代的读者以不同的感受,这便是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它超越时间的界限使得今人能与古人对话。大学生通过改编鲁迅原著,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原著的理解,而融入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改编作品,也是鲁迅作品在当代的新生,使得鲁迅经典不会因为时间而衰朽,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代大学生有权利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对象牙塔之外的现象的思考,这是培养他们公民意识的第一步,校园话剧当然没有必要再肩负起百年之前话剧初引人中国时唤醒国民,社会改革的号令的使命,这是不现实的,但校园话剧也不应该只是沦为快餐式的休闲和娱乐。在这一方面,鲁迅作品中的理性的思考和尖锐的批判精神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们关注社会现实,在该发声的地方发声。“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愿当代大学生都能成为醒着的前进的青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