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

2018-01-30赵媛媛��

考试周刊 2017年75期
关键词:批判情境问题

赵媛媛��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构建和谐、快乐的课堂文化,通过宽容课堂文化的构建、独特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培养、时间和空间的给予、及时评价激励教学的运用等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敢问、爱问、有问题问、有机会问、有勇气问,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文化;情境;批判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以及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等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土壤”,才能有效地保证这个“问题种子”生根发芽。

一、 敢问:构建民主快乐的课堂文化

一直以来,教师的地位神圣而不可侵犯,尤其是在课堂上“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是不可动摇,“平等中的首席”的分寸感似乎成了一种借口。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宽容”文化,成了现代学校的一种迫切需求。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是一个什么的状态,“敢问”成了一种奢望。还学生一个宽松、自由、民主、互助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能够在民主快乐的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快乐学习,应该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追求。

当一位学生不能回答某一问题或对某一问题不能自圆其说时,为了保护学生的“面子”,避免当时的尴尬,允许他大方地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到”“谁来帮助我”,或允许他直接请其他同学帮助回答,而被请到的同学亦能荣幸并热心的给予提示或帮助,“我认为……,我补充……”等,像知识接力赛。实践证明,这种互助互学、相互补台的教学环境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二、 爱问:创设兴趣盎然的课堂情境

问题始于好奇。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问题意识的具体表现,葆有这份好奇之心,才会产生新知探究的惊奇感。好奇之后所获得的惊奇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力量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好奇点,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创设联系生活、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从好奇出发,经历过程,形成体验,获得快乐,真正享受“问题”所产生的愉悦与享受。

在上二年级“可能性”一课时,一教师设计了一个摸球活动,旨在调动学生“想问、好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让三个学生分别从三个口袋进行“摸球”游戏。结果有人摸出的全是红球,有人却一个红球也没摸到,有人不仅摸到了红球,而且还摸到了黄球。这一生活中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问题在课堂上再现之后,却让学生们一下子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好奇:为什么我一个红球也没摸到?为什么他摸出的全是紅球?为什么他不但摸到了红球还摸到了黄球?口袋里装到底是哪些颜色的球?哪种颜色的球最多?……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想问、好问”,有效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活就是数学。这样以生活为起点,从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更能激发孩子的探求欲望,更能挑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决心,当答案最终在他们合作与探究中得到有效解决的时候,“问题的魅力”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在学生获得了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教师在练习时却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用9、6、0、5四个数编成四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当学生发现这道题出错(无论怎么编都不能被整除)时,如何处理这一课堂变故也是一种机智。是改题还是利用这错误资源进行有效教学?我们不必急着改错,而要首先表扬这个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改题训练: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为一道我们能解答的题目?如此一来,再次将学生推向“前台”。可想而知,学生一定会认真地思考起来:能否把题中的9改为4?能否将6改为1?能否将5改为3?能否将9、6、0、5中选出三个数,编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或将后面的一句话改为能同时被2、5……

教学中,可积极利用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是“将错就错,以谬生疑”的最好的表现。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随意叫5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爸爸和妈妈的手机号码,然后教师很快就报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手机号码,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这时学生会惊奇地问:怎么老师说出的号码都能被3整除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注重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相结合的场景,选取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运用到教学中,能大大激起学生的的问题意识。

三、 会问:经历发现成长的课堂体验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小孩子尤甚。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问题意思,并在不断产生的问题中不断增强好奇心的有效手段。

在复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出了一道思考题:用六根火柴棒最多能搭多少个等边三角形?在第一个班的教学时由于时间不够用,学生只做了两分钟老师就给出了暗示:“它是立体图形。”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老师一再提示:是三棱锥,你试试最多有几个三角形,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在另一个班改变了教法,将“提示”改为给充分的时间并鼓励学生思考:“你再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搭得最多?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并努力的动手去尝试,”五分钟过去后,一名同学站起来汇报:“我们组搭出来了,能搭4个等边三角形。它是立体图形。”同学们听到都为他们鼓掌,有一位同学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经过小组讨论,另一组的同学说,我们发现了它的秘密:“搭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六根能搭两个三角形,它是平面图,若搭得最多,就需要每根都公用一次,这样就只能考虑立体图形了(三棱锥)。”

同一问题,因处理方法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第一节课不舍得给时间,把一个富有思维容量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提示,变成了简单的“手工制作”。第二节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含量高,充满生命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刻确立学生立场,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呈现“问题情境”,日积月累、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赵媛媛,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判情境问题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