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01-26李发忠

速读·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发忠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社会发展合力理论和教育系统理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社会发展合力理论和教育系统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科学改造的产物。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也会随之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存在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可以起到引领、凝聚和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能动作用发挥出来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导向,人们对它的“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也是对物质能量的转化。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以此维护现行制度与秩序,引导人们遵循现行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观点在马克思理论中的现实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的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界定: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由于立足点不同,关注的方面也大不相同。从人与动物的差别来看,劳动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而区别于动物存在,使人拥有了属于自身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又包括精神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关系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研究的重要依据。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主体,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主体问题的深度研究。这样的研究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人与自身的关系三重关系进行规范,是一种和谐的、良性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模型,是符合接受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要求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不难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都是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割裂开来,脱离社会关系孤立地看待人。因此,坚持“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总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探析对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行为可能产生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合力理论

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原因及动力做出的全面而客观的科学论述。它以动力理论为基础,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一根本动力外,还存在许多杠杆和其他动力。这样,历史的发展就不单单是一种力量的结果,而是多种动力结合的结果。恩格斯将社会的发展用一个受多重力的平行四边形直观地描绘出来,各种力量组成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个人和群体的力量是这个合力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力量并不是完全的主观意念,它是在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社会发展合力理论的思想从发展动力的角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理论提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多重“力”诉求的一个结果。国家的“力”要求成员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的目标,社会的“力”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个人的“力”把成员向着“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方向引导。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保证了历史发展的全面性与整体性,科學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不仅在内容上是合力的结果,而且在要素上也处处体现着合力的作用。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要素都是组成这个合力的分力。研究接受,就必须把它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仅考察接受系统各种要素及其活动,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种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及交互作用、作用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活动作综合的、立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