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2018-01-25罗雪锋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工作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罗雪锋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

小学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教育的黄金阶段。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的未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寻求新的模式和方法并且不断改进,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有效解读。然后增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小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多方面规划,就学习环境而言,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

一、培养良好的关系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是非常好奇的,在小学品德和社会课堂中,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中学习,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总是被动要老师催着学习。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实践产生兴趣,并且积极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当老师讲到“社会呼唤诚信”的时候,大家应该举手朗读课文,并且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举手提问。从文中的核心观点出发提出问题,比如诚信的定义是什么?诚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在书本上标出文章的中心句子,回答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1]。教师要求小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还要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样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确立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通常“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三种。

当前,一些教案会照搬教学参考书、课本或他人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教材内容是面向全国发行的,各方面相对来说要笼统一些。虽然教师面对的都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地区、环境原因,很多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能够完全参考教材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设置一套既适合学生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另外,在制订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不可以过于夸大和虚假,要落实到具体实操中,把大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小学生参与进来。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还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价值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2]。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相应的认知能力,结合课程,给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顺畅,并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会越来越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对于“品德与社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他们的兴趣喜好会比较明显,那么就必须加入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活跃学习氛围。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相应的话剧或者情景剧,让学生展开表演,参与活动。比如,在品德与社会的“请你相信我”这一课程当中,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整个剧情,安排表演现场,以“对于陌生人的话语会相信多少”和“自己平时是如何应对陌生人,和陌生人如何接触的”为主题来现场表演,并且通过这些表演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章节的知识。其实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营造课堂氛围的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有了实际生活经验,用这种模式增强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学生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鼓励和尊重學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根据实践经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体验,来给学生设计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根本,把学生放在首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完善教学。跟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的课堂中,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小学生的自觉性都不强,只有通过各种有趣又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教学生,才会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开始慢慢地学着看、听和说,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通过创设情境、辩论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到更多知识,让生活充满了乐趣[3]。

四、把品德融入课堂当中

把品德与社会课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向课本以外发展,组织大量的课外活动进行调研,老师也应该有意识寻找各种方法让学生多做社会调查,走出教室,真正融入社会环境当中,拓宽学生的见识和认知,综合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标准。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的接触和体验,会更加明白所学的内容,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非常棒的一个表现。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并且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跟生活实际背景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来提升小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识,比如,在《平安回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道路上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告诫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按照课本内容来宣传,内容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同时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把实际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会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明确定位,让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endprint

五、多种角度教学

教师要展开多种模式的教学,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以采用讲道理的方式。这样的讲课方式是以老师为主体,用直观的展示和激情演讲的表演方式给学生传递知识。这种讲解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该怎么去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有一种方式是角色扮演,相信很多小朋友都玩过,这样的环节是非常有趣的,刚好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上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创新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进行体验。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局限性,它只适合故事性课文,不太适合其他类型的课文。大部分小学生比较适合这样的教学模式,这种趣味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六、结合实际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品德与社会”,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可以改正小学生的不良习惯,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终身受益。当然,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掌握好教学方法,把学生从实践中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轻松快乐地融入学习当中;其次可以利用课间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融入活动中。新课程标准早已提到课堂知识的传授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而言,要把学到的品德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习《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要求学生远离危险的物品,不要做危险的动作等。

老师可以设置情境:火是比較危险的东西,学习完这节课,大家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火的出现,该怎么逃生,组织一个活动来展现现场失火的状况,看看同学们都是怎么样做到的。让学生在课堂模拟的情景下,体会到火灾逃生的感受,并且打119让火警来协助,培养学生客观冷静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

总之,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教师在“品德与社会”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并能主动去感受、去体验,激发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和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品德知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玉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4):176-177.

[2]徐大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5(2):53-54.

[3]谢军德.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7(2):104-105.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工作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怎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