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挝琅勃拉邦与泰、中、日园林建筑的比较研究

2018-01-25牧SouksatitSENESENGPHOM苏莎惠

艺术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琅勃拉邦老挝寺庙

江 牧Souksatit SENESENGPHOM(苏莎惠)魏 磊

(1,3.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发努冯大学 建筑系,老挝 琅勃拉邦)

一、老挝园林建筑概说

(一)琅勃拉邦概述

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位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距万象约500千米,属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琅勃拉邦省首府位于南康江(Khan River)与湄公河(Mekong River)汇合处,为状似“L”形的一个半岛,面积不到10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市区沿湄公河左岸延伸,依山傍水,平均海拔290米。琅勃拉邦是老挝现存较古老的城镇之一,已有千年历史,市内佛寺众多。

1359年,吴哥王朝把一尊勃拉邦佛送给澜沧王国。这尊佛像被视为“王国的守护神”。塞塔提拉王迁都万象后,将勃拉邦佛留在旧都作为镇城之宝,将原来的芒相通改名为“帕纳康琅勃拉邦”,意为“勃拉邦佛之都”。

琅勃拉邦古城于1995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据琅勃拉邦市管理文化遗产的官方机构相关资料记载:“琅勃拉邦有异常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反映了老挝传统建筑与19世纪及20世纪欧洲殖民风格建筑的独特融合。它保存完好的城市景观反映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联盟。”“琅勃拉邦独特的城市风貌保存得非常完好,很好地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建筑的融合。”此外,琅勃拉邦是“一个传统的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的杰出例子,它代表了一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当它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变得脆弱的时候”。[1]

这样看来,保持琅勃拉邦建筑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很重要,因此,琅勃拉邦世界遗产地区的园林建筑非常值得研究,譬如分析琅勃拉邦园林的构成元素,并且揭示其文化背景。

(二)琅勃拉邦皇家园林建筑

老挝皇家园林在老挝众多园林类型中独树一帜,它不仅是老挝建筑景观文化的亮点之一,也是老挝政权风云变化的见证。琅勃拉邦市内皇家园林的代表建筑当为王宫博物馆(The Palace Museum),它建于1904~1909年,一直为历代国王的寝宫。1887年,在黑旗军(Haw Black Flag)摧毁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后,它只剩下一些杂乱无章的茅草屋顶、竹子建造的房屋,原有柚木和紫檀木风格的宫殿不复存在。现存是一座晚近新建的金碧辉煌的大宫殿。王宫将老挝古典韵味与法式浪漫情调融于一体,独具一格,肃穆庄严。这座建筑与湄公河左岸相邻,因此游客可以在那里聚集,而后直接进入宫殿。与其他面临湄公河的建筑不同,该建筑面临神圣的普西山,这在有高度圣山信仰的老挝具有深刻的含义和与众不同的意味。

在亚洲以山为圣地中心的地区,人们认为离天空最近的那座山就是神圣的、最重要的地方。在山上建造一座寺庙,就像普西寺(Vat Tham Phu Si)一样,意味着将该地区作为神圣之地。登上普西山,约半山腰处有一神殿,就是普西寺。山顶另有一座寺庙,称为瓦宗寺(Vat Chom Si),它是山顶上的标志性建筑。山顶是俯瞰琅勃拉邦古城最好的地方,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夕阳美景,神奇瑰丽。整个圣域作为城市的中心,为所有居民提供了文化和精神活动的场所,并在城市的景观和城市构成元素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老挝旖旎的热带景观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古都琅勃拉邦的河谷山地景观尤具特色,当地建筑往往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了一种迷你丛林景观,并且把当地的植物以一种巧妙的自然方式植入。也正因如此,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一些热带园林。有证据表明,园内最初的植物品种选择是根据其香味而确定的。

研究发现,该园林的总体规划轴线将宫殿、普西寺和湄公河连接起来。建筑物之间的走道是由每个建筑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类似于走道系统,设计手法主要是使用几何图形,如正方形或线条来连通建筑。由于与普西山和湄公河的自然联系,建筑入口和出口两边的围墙看起来很低,但又因为私密性的要求,建筑两面的墙高于视平线。

围绕宫殿形成另外的开敞空间,一个是开放的空间,另一个是私密的空间,分别是“前花园”与“后花园”。前花园是正式和半公开的,后花园则是私密的。前花园四周环绕着琅勃拉邦玉佛、琅勃拉邦皇宫的剧场和宫殿前半部分。后花园周围有后宫殿和辅助建筑。

(三)琅勃拉邦私家园林建筑

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老挝人民的精神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具有建造形式相对自由及较多采用当地建筑材料等特点,形成了不少经典园林建筑。琅勃拉邦市内以香乐居(Xiengmoan house garden)为代表。

香乐居是一座传统的老挝建筑,建在离地面很高的地方,用硬木的高跷嵌入地面或石头,与周围的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座建筑充分说明了老挝私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研究东南亚文化的一些学者认为:“像许多基于传统择址观念的定居点一样,琅勃拉邦建在河边。原有的设计规划包括一个位于半岛的尽头,在湄公河和南康江汇合处上游的小镇,那里是贵族居住的地方。而位于下游的城镇,由较低阶层的人居住,并且有一些供他们工作的市场和手工作坊。”[2]

“老挝传统的住宅平面规划遵循严格的空间构建的规则。无论何种类型的家庭住宅,总有一个管理它发展的体系。老挝人民的信仰和生活规则有直接的建筑含义来解释栖息地的结构。建造传统木制房屋的过程与当地信仰紧密相连,后来又与传统的仪式联系在一起。”[3]

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构建过程与当地的信仰和某些传统仪式息息相关。在建造房屋之前,占卜师将会被询问关于如何阻止生活在地下或水底的纳迦神的打扰,由此适当的择址是最重要的。另外,还需确定各种建造活动的吉时,如砍伐树木、挖掘孔洞的位置、抬高房屋的框架的具体时间。建在高处的传统木构建筑是琅勃拉邦古老建筑遗产的代表。

在东南亚发现有两类建筑系统,即传统的干栏式木屋和直接砌筑在地面上的房屋,两者和谐地存在于琅勃拉邦,分别对应于水域或陆地的基础。基于水域基础上的建筑,在雨水丰沛和河流为主的环境中是和谐的、合适的;而基于陆地基础上的架构,包括满足宗教或皇室需要的建筑,逐渐被采用,后来成为正式的或经典的老挝建筑。这些信仰又深深地影响了聚落的空间安排、空间内涵以及琅勃拉邦人的生活和社会规范。

(四)琅勃拉邦寺庙园林建筑

1.寺庙在老挝的重要性

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老挝人民主要信奉的佛教派别,在老挝已有上千年历史,并且对老挝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理解琅勃拉邦寺庙的关键在于信仰。琅勃拉邦宗教信仰融合了本土的精神信仰和外来的佛教信仰,前者由老挝史前信仰和创世神话演变而来。

寺庙是琅勃拉邦人生活的一部分。直到20世纪初,琅勃拉邦的所有建筑都是木制的,唯一的例外便是寺庙,它整体上是用砖头和灰泥建造的。然而,18世纪的65座寺院中,只有29座现存,其中河口寺(Vat Pak Khane)、香通寺(Vat Xiengthong)和吉利寺(Vat Khili)这三座寺庙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装饰。

2.琅勃拉邦寺庙园林的风格划分

在琅勃拉邦,寺庙围绕皇家宫殿组建,由皇室赞助或富裕人士营造,作为对佛教建筑的资助,他们在佛教中应许获得(因行善而得到的)功德。

琅勃拉邦寺庙的特点是巨大的两层甚至三层屋顶,其上覆盖着平坦的瓦片,有时候甚至改变了屋顶的坡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存在一个被次要空间围绕的中殿。许多寺庙的式样反映了当时的技术能力。从这些寺庙风格的差异中可以看到当时建筑与传统各式样的结合。琅勃拉邦的佛堂(Sim)建筑在形状和装饰上很有特点。传统的琅勃拉邦佛堂的主要装饰大多由木材雕刻而成。

琅勃拉邦寺庙园林建筑有式样Ⅰ、Ⅱ和Ⅲ三种风格,佛堂和屋顶的基本形状是式样之间的主要区别。在这些大的分类中,依据尺寸、屋顶和装饰,还可再细分为若干种类型。①Dr.Insisiengmay A.,Lao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Luang Prabang,2012.

式样I有如下特点:(1)中央厅堂的支柱高于外围支架;(2)一个单坡顶的方形空间包围中央主空间;(3)走廊将佛祖塑像的基座与后墙隔开。这种风格包括迈佛寺(Vat Mai)、维苏那寺(Vat Visoun)、帕坎寺(Vat Pak Khan)和塔銮寺(Vat That Luang)等。

式样Ⅰ在中央结构中有支柱且高于边缘支柱,中央支柱围绕着中央结构。中央结构之下,佛像的基座与后墙被走廊分开。

式样Ⅱ特点如下:(1)中殿的支柱高于两边的支柱;(2)建筑建造在四个坚实的跨度之上,前面有一个门廊;(3)佛像的基座紧靠后墙。这种风格包括西布昂寺(Vat Sibounhueng)、吉利寺(Vat Kili)、香曼寺(Vat Xiengmoan)、首木宫寺(Vat Choumkong)等。

在式样Ⅱ中,中央结构中的支柱高于周边的支柱,类似式样Ⅰ。然而,在这一类别中,人们经由门廊进入室内。在其内部,佛像的基座附在后墙上。

式样Ⅲ有如下特点:(1)整个门廊柱子具有相同的高度;(2)室内没有支柱;(3)建筑建造在坚实的三到五个跨度上,前面有个门廊;(4)寺庙中的佛像基座紧靠后墙。这种风格包括哈姆寺(Vat Aham)、宗佩寺(Vat Chomphet)、索普寺(Vat Sop)、农西昆芒寺(Vat Nong)等。

在式样Ⅲ中,建筑的支柱都是高度相同的,不同于式样Ⅰ和Ⅱ。室内没有支柱,建筑物一般由三到五个跨度组成,前面有一个敞廊,室内佛像的基座附在后墙上。

二、泰式园林与琅勃拉邦园林之比较

在国王萨姆西恩泰(King Sam sean Tai,1356~1415年)和国王菩提萨拉吉(King Bodhi Sararaj,1501~1550年)执政时期,琅勃拉邦和泰国开始有比较密切的交流,包括文化领域的互动。香通寺就有泰国北部兰娜(Thai Lanna)艺术的影响。

如今,泰国人和老挝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种文化,因为两国人民在种族、宗教、信仰、习俗、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同的根源。他们的国土都在东南亚,国境接壤,并受到印度次大陆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影响。佛教是泰国和老挝共同的国教,两国绝大多数人民都信奉佛教。

在泰国,只有国王和皇室成员才拥有皇家花园或大型园林,这些园林通常是在宫殿高墙之外,被称为自然园林。通常,宫殿花园是一个受园丁照管的禁区,这意味着一般人无权进入。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泰式园林种植的是花卉和果树,或是农作物。园林之中常设计运用低矮的灌木和盆栽植物。泰式园林大多在宫殿和大寺庙旁边,如山区型园林,它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目前只遗存在宫殿园林之中。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一个石碑铭文描述道:“在素可泰这个城市各个角落,有很多的椰子园、槟榔园,也有许多芒果树和船头树(Prow trees),它周边的原始森林环境造就了它。”该碑文还显示,素可泰旧城的景观园林里还种植有其他多种植物。绿植在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景观设计中很重要,比如棕榈木。棕榈木是从印度移植而来的,印度人称为“塔拉”(the Tala),它在佛教教义中具有独特的含义。

一个经典的中心式样的泰国宫殿园林强调植物的修剪艺术,其中一种修剪艺术手法被称为“迈代”(Maidai),它受到中国园林绿植设计手法的启发。人们相信它是素可泰王朝时期始肇的。

在大城王朝(Ayutthaya)的皇家宫殿里没有遗留任何关于园林的痕迹,也未见文献记载,但它们可能与曼谷皇宫的早期遗迹类似,在许多方面都与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园林一脉相承。

古老的泰国园林可以分为三种类别:佛教寺院园林、皇家宫殿园林和民居园林。绿植在三种园林中的使用可能有重叠,但用途各不相同。

楚拉·查克拉邦斯(Chula Chakrabongse)王子在记录曼谷王朝(Chakri Dynasty)的历史时写道:国王拉玛二世(RamaⅡ)重新设计了由他父亲始建的宫殿花园。他营造了一个大湖,当中有几个或大或小的岛屿,以砖铺设的小径将中式佛塔和几座欧式精品亭廊连接起来。国王在这些精致的建筑里用餐或欣赏音乐。湖上有楼榭,有时会在晚上举行舞会,楼榭就被隆重装饰,湖面上所有游弋的小舟都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这种景象与北京的皇家园林非常相似。

在大多数民居园林中,美学上的考虑是次要的。这里的绿植更多是实用植物,比如可以提供食物的水果树、各种各样的烹饪草本植物以及其他作为传统药物原料的植物。这种绿植设计往往是随意的,当时几乎没有所谓景观设计的概念。

泰式园林是东南亚园林类型的一种,并没有一贯的设计原则,设计者一般依据个人喜好进行设计建造。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园林的景致存在差异,但泰式园林的绿植设计仍然有泰国居家观念的影响。与东南亚其他园林绿植相比,泰式园林的绿植和处于支配地位的吉祥之物一样神圣,大多数木材都是有芳香气味的。

琅勃拉邦园林和泰国园林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在景观设计上,绿植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而且与农业生产相关联,许多绿植选择果树就是因为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美味的果实。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则是泰国的寺庙建筑大多比琅勃拉邦的寺庙建筑略高。

三、中国园林与琅勃拉邦园林之比较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观赏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派并立的格局,而寺庙园林并没有脱离这两大园林派别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核心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皇家园林在设计上重礼制尊卑和长幼秩序,所以体现儒家思想多一些;私家园林则偏重隐逸和出世,体现个人的风雅喜好,故反映道家思想多些。虽然后期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也有影响,但整体上影响较弱。

皇家园林是皇亲国戚用于休闲之地。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显示皇权的尊贵,皇宫的主体建筑群必须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有非主体的建筑布置才能比较自由。皇家园林崇尚华丽富贵,是优雅、感性和高贵的建筑群体,例如北海公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多为富庶的达官贵人、缙绅之士或隐逸的文人雅士的私人园林。其园林模式常常以山丘和流水的造型为特征,建筑小巧紧凑,简洁明净,讲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曲径通幽,追求精致雅趣,例如拙政园、网师园、耦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趣,在园林中师法自然,再现自然。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审美意识趋向于愉悦身心。从地域来看,中国西北多高山,东南多水域,故园林景观多以山水相依为主。中国园林大多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从字面上看,“山水”的意思是山与水的结合,使人联想到神仙居住的岛屿,同时也暗示着阴和阳两种元素力量的对立。中国古典园林是诗人和画家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个宁静的场所是他们雅集的理想之处。除了木结构之外,中国园林也使用砖、土、石作为建筑材料,以此达到模拟山峦和自然环境的目的,这有助于身居其中的人们修身养性。在中国,植物、岩石和流水的结合,超越了观赏和娱乐的简单功能,具有某种宗教意味的象征。

在历史上,中国西南地区的居民很早就与老挝有交流,从8世纪开始,佬族(Lao)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定居繁衍生息。1253~1256年蒙古人进入云南,又导致大批中国百姓涌入老挝北部地区,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融合,比如佬族人对纳迦的崇拜与中国人对龙的敬意十分相似。老挝的园林设计偏向自然,而中国的园林设计更多受到儒道观念的影响。两国园林中的建筑形制与绿植景观也很不相同,比如在绿植的选择上,中国人更加注重植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老挝人更倾向于植物的气味与食用价值。两国的园林设计之间也有些相近之处,石头都被视为对自然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映射。例如中国人在园林中使用鹅卵石组合排列,使其成为标志性景观;琅勃拉邦人也喜爱使用石质围墙,这成为他们园林设计中的主要特色。

四、日本园林与琅勃拉邦园林之比较

在6、7世纪,日本派出遣唐使从中国学习了诸如物质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等,在这期间,它将外来文化的形式和思想与已有的本土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期独特的日本文化。此后,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却又不乏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

日本人经常使用未经加工的天然材料,如石板和原木。日本园林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禅宗主张“本性是佛”“顿悟成佛”,不需要苦行僧般的修行,只需灵机一动便可立地成佛。日本园林的特征在于对大自然的人为审美,主要特点是“禅意”,身居其中的人们通过赋予自然物以佛性的意味而达到修行的目的。禅宗与南宗山水画的传入,使得日本在自然风致的再现方面显示出一种高度的概括与精炼,形成一种极端写意的风格,比如“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岛屿,以极端抽象体现山水关系。日本禅宗寺庙园林中的枯山水是禅宗的一种物质表达,体现一种超然的禅宗世界观。

日本禅宗注重的是空灵冲淡的“彻悟心境”,通过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的感悟,触发低沉、悲愁、枯寂的情绪,达至对“无常”的理解。这对日本造园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式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反映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体现出“物哀”之美。

日本建筑早期模仿中国严谨的轴线对称布局,如平安时代形成的寝殿造建筑。13世纪前后,则逐渐转变为依山就势的非对称布局,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人工痕迹融于自然地形之中,比如桂离宫。

佛教在日本和老挝都是主要宗教。老挝人民对小乘佛教(Theravada)非常虔诚,而日本人则对大乘佛教(Mahayana)有很深的信仰。日本和老挝的园林建筑遵循着不同的理念。日本园林设计具有更多的人为痕迹,枯山水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老挝园林设计则更多保留了自然的形态,这一点从琅勃拉邦园林设计中可窥一斑。与琅勃拉邦园林设计观念相同的是,日本园林设计也有许多对石材的运用,像园林中的石饰品,如佛塔雕塑、石灯笼等,将人的维度引入园林景观,同时服务于“修行”目的,通过提供光或一个安静的角落以便于冥想或祈祷。

结语

琅勃拉邦园林与泰、中、日园林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同时也不乏各自的独特性。首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它们多采用木质结构,同时都十分注重石材的运用。不论是自然景致还是人造景观,都能体现当时人们对宇宙生命的探索和对所处环境的感知与改造,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探索。

四者又存在诸多不同。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元素,琅勃拉邦园林和泰式园林的共同点要多于其与中、日园林的共同点。一方面,琅勃拉邦园林和泰式园林都十分注重绿植的选择,且对绿植的香气有所要求,同时也讲究绿植的农业经济效益。琅勃拉邦园林注重绿植的食用价值,对于绿植背后的含义则倾向宗教寓意,大多视沁人心脾的香气和满株累累的果实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而在中国园林中,绿植的观赏价值更重要,其主要为满足人的视觉审美享受。此外,翠竹松柏万年青,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人更多赋予绿植以人的坚毅、美好的品格,绿植的挑选和应用更是设计者或园主品行的象征。在日本,绿植则更多发挥辅助修行的作用,“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日本园林中,绿植总是让居住其中的人慢下来,思考人与世界及自然的关系,思考自身存在,在一草一木中顿悟明心,空灵己身。

另一方面,山水在园林中的运用不同。琅勃拉邦园林和泰式园林多利用自然之山,不多加人工雕琢,也较少使用水景营造环境氛围。中国的园林设计则讲究叠山理水,堆山为隔,理水为曲,如苏州狮子林给人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感受。中国园林设计在山水运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对山水的细巧应用得益于中国独有的老庄思想。日本则因其地理位置等,园林设计上呈现出少堆山,多枯水、顽石的设计思路,给人以很深刻的禅意印象,使人身在其中,思索良多。相较而言,中国的山水运用效仿自然,讲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多趣味性,以供赏玩,日本的园林设计则人为痕迹较重。

此外,佛教在老挝和泰国两国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琅勃拉邦和泰国的园林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更不必说寺庙园林了。佛教的崇高地位无可撼动,宗教元素自然渗透到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而在中国,园林设计虽然也蕴含宗教的思想,但并未占据统治地位,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注重人的因素,而具有较强的世俗意味。在北方皇权为上,皇家园林带有明显皇权贵族的审美情趣;在南方崇尚文士,私家园林具有更多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

研究琅勃拉邦园林的特征属性,对于了解老挝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与泰国、中国和日本园林的比较,我们能多角度和多层次地了解东南亚地区园林的特点,毕竟琅勃拉邦园林将琅勃拉邦人民的信仰、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猜你喜欢

琅勃拉邦老挝寺庙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老挝·琅勃拉邦
城市公园游憩圈旅游商品开发策略分析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