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2018-01-24汤晓同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表演者体能训练专项

汤晓同

引 言

在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舞蹈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舞表演者要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和体能水平,以面对和适应日益提升的高技能、高密度、高强度的演出任务。因此,较高水平的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中国舞蹈艺术和技术水平,并有效预防舞者的各种运动损伤。也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国舞表演者的体能训练,注重研究其特点,全面掌握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提升舞蹈体能训练的实际效果,以满足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国舞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舞也在不断地寻求改革和创新,相对滞后的理论研究越来越不能满足这门艺术发展的要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舞的发展。目前,对中国舞研究的热点主要在于中国舞教学、考级、文化等方面,而对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对中国舞体能训练的内容和训练方法这两个重要方面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导致表演人才培养的素质有失全面,无法满足中国舞演员表演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舞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市舞蹈学校和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中国舞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和经验总结,致力于解决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更好地完善中国舞体能训练的内容指标体系,改进中国舞体能训练方法,最终提高中国舞专业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表演

一、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概况

不同国家和学科领域,甚至是相同国家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对“体能”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体育理论相对发达的国家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与身体训练研究有关联的著作和文献,针对与身体训练密切相关的体能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全面的叙述和解析。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竞技水平、社会适应性、运动心理素质这些方面的因素是“体能”概念界定的基础。综合各方面观点,我们可以把“专项体能”定义为: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能够在不同环境与情况下保持较好身体状态和较高竞技能力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能力的总称。运动素质是专项体能的外在表现和核心要素,它直接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和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中国舞教育,在经过不断的实践教学经验积累后,总结出其形态上特有的人体婀娜多姿的曲线美、“含蓄坚韧、刚健挺拔”的气质美和追求“形、神、劲、律”统一的动态美。在训练过程中,虽然教师组织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将身体形态、柔韧和技巧训练作为教学训练侧重点的教师较多,而具体针对中国舞专项的体能训练者比较少。

当代中国舞技术动作难度高、强度大、节奏多变,这对学生身体机能负荷量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亦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剧目、编创组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中国舞的基本功训练的性质,可以视为技能主导类项目,假使没有体能作为前提条件,其技术就无法得到发展。具备优秀的专项体能是学生完成中国舞专项技术技巧动作的基本条件。因此,在中国舞教学中只有加强系统的专项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身体组织、器官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为发展科学高超的舞蹈技术技巧提供可能。然而,中国舞的体能训练的现状如何呢?

(一)体能训练时间的安排状况

据调查统计,中国舞教师每周安排3次体能训练的情况居多,其次是每周2次和4次,每周安排在5次以上的较少;体能训练内容穿插在技术练习中间的情况较多,占调查总量的45.1%;而单独的中国舞体能训练课较少,只占19.7%。这说明舞蹈教师尚未清晰认识舞蹈技术水平高低和体能好坏之间的关系。由于多数教师把体能和技术穿插在一起训练,甚至有部分教师把体能训练安排在技术训练之前,从而导致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的效果不佳。

(二)体能训练中负荷的安排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5.1%的受访教师对体能训练的安排是按照实际需要来制定的,而重强度轻负荷量的占25.4%,重负荷量轻强度的占11.2%,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两者兼顾的占18.3%。

由此可见,教师在把握与兼顾负荷量和强度方面略显不足。而在训练负荷调控中,多以单个动作的数量作为负荷的调控,缺少运用综合手段来控制负荷。因此,在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中教师对负荷的调控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中国舞体能训练内容设置和手段运用

(一)身体形态改造的内容和手段运用

欲表演出优美的中国舞的首要条件就是具备优美的身体形态,因此,中国舞的人才选拔,人体比例的测量和评定、对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的测试就是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舞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对舞蹈演员的选材要求更高。而身材匀称高挑,四肢修长,头、胸、腰、臀的围度小且髋部较窄,是理想的舞者的身形条件。因而,对学生身体形态的改造,是当今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笔者对中国舞体能训练中身体形态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训练手段主要是进行芭蕾基础训练,占45.1%;其次是专门身体形态训练,占23.9%;饮食控制占21.1%;借助器械进行练习占9.9%。在中国舞的基础训练中,最初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良好的体态塑造,而且因为中国舞表演中许多动作与人体的自然姿态相反,因而,芭蕾基础训练在中国舞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了帮助学生改善形体条件和规范舞蹈动作的任务。除此之外,利用饮食对体重的控制和不同身体部位的训练也能对身体形态的适应性变化产生良性的影响。

然而,从身体形态的练习中可以发现,中国舞的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专门的身体形态的训练比例并不高。因此,中国舞身体形态训练中应该以现有的手段作为基础,引入新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训练效果。

(二)柔韧素质练习的内容和手段

柔韧是指人的各个部位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与韧带的伸展能力。中国舞专项柔韧素质通常是以动态表现和静态表现相结合呈现的。中国舞表演中的柔韧能力可以分为主动性柔韧素质与被动性柔韧素质。中国舞表演者在舞蹈表演时自身积极主动地表现出来的、超出人体关节合理的活动范围的能力称为主动性柔韧素质;表演者在自身没有用力的情况下,被外力压迫改变柔韧度,超出人体关节正常伸展性的活动能力称为被动柔韧素质。在中国舞表演中有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以演员身体各部分超屈伸或反向扭转来完成的,这些动作充分表现出正常人体关节开合度和韧带伸展能力,从而增添了中国舞的美观性。例如,在跳跃、翻转、控制平衡的身体难度动作中结合大幅度的腿部纵向、横向伸展、身体躯干和腰部的弯曲,从而使动作的难度和艺术观赏性得到相应的提高。此外,人体柔韧性在中国舞表演中有时也作为独特的技巧,成为提高观赏性的因素之一。所以,柔韧不仅是中国舞演员体能构成因素中重要的专项素质,也是发展技术动作难度和提高艺术观赏性的基础。

然而,目前中国舞在柔韧素质的训练上还是较多地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有新的训练手段来改善。

(三)速度素质练习的内容和手段

速度是指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中国舞的表演需要根据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快速完成复杂多样的舞蹈动作,并需要注意把控好动作的力度,完成动作后的收力,确保动作质量。在中国舞表演中,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这两项速度主要表现在动作的节奏变化和肌肉的快速收缩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能够准确地利用身体各部位伴随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做出相应协调的体位转换。因此,中国舞训练演员的速度素质应该通过熟练掌握舞蹈动作,建立起相应的条件反射,合理运用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结合动作来协调配合完成。然而,目前在中国舞速度训练中,主要还只是注重发展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素质,而在动作速度的练习上方法不多,这一问题应引起中国舞教师的关注。

(四)力量素质练习的内容和手段

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或者完成某个动作时,克服自身或者外来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在人体运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为其是人体完成动作所具备的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判断一个人基础体能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国舞表演中的力量素质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中国舞的用力方式强调的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对力度大小的控制,对动作连续收和放的控制还要结合音乐节奏变化、根据舞台的条件来完成。所以,中国舞表演的爆发力属于控制型的发力。中国舞表演者的力量素质主要反映在演员必须能够承受学习和掌握成套剧目或组合所要求承受的负荷,具备出色的下肢爆发力与耐力,以及躯干、腿部、腰腹部的控制力。因为力量素质在中国舞学生的素质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完成各种跳跃的起跳速度、高度以及各类空翻高度,是控制组合平衡与转体平衡时的身体姿态和稳定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是提高中国舞学生体能水平的重要保证。

目前,在中国舞力量素质练习的内容中,腰腹部和腿部力量的训练方法较多且较合理,但是在上肢力量训练方面尚存在不足,还需要借助其他类似运动项目的优秀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

(五)耐力素质练习的内容和手段

专项耐力在中国舞的表演中是指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身体持续进行高强度的舞蹈运动的能力,包括保持舞姿持久的耐力、控制平衡持久的耐力、成套动作连续完成的耐力,以及持续完成艺术表现的耐力。

在中国舞表演中,往往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需要演员完成技巧组合和控制组合,时长一般在1分30秒左右。小型剧目的表演长度一般在6分钟左右,并且整个表演过程节奏多变、技术转换复杂;成套的大型剧目或舞剧时长则在60—120分钟左右不等,节奏和技术要求更加多变和复杂,尤其是担任主要演员和领舞演员的表演者,要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始终保持持续的动作强度并保证完成动作的质量,就必须具备能在持续表演过程中克服肌肉疲劳的能力,必须拥有良好的机体耐力,才能使每个动作完成得轻松、优美,从而具有艺术观赏性。因此,平时良好的耐力素质训练十分重要,并且,结合中国舞表演所需要的时间长度、艺术表现力的要求和供能特点进行综合训练,而不是简单地以重复训练和加大运动量等方法进行单一的训练,是提高中国舞表演者耐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六)灵敏素质练习的内容和手段

灵敏素质是人体快速改变身体状态、变化动作、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在运动中运动技能各种素质的全面体现,其主要的特征是表演者能够随机应变,当外部环境条件瞬间发生改变时,可以根据环境改变运动状态。例如,能够随音乐和环境的变化改变舞蹈动作,甚至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并临危不乱;在成套的大型剧目表演中,表演者能够完成各种动作的衔接、不同音乐的把握、不同动作风格的呈现,以及和舞伴之间的良好配合等,都需要舞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机能系统反应敏锐、行动快速敏捷,并具备较高的精确把握动作和情感表现的能力。

在中国舞表演中,舞者的灵敏素质养成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动作反复性练习越多,领悟动作的能力就越强,掌握新动作就越快。除此之外,灵敏性训练还必须与中国舞技术训练密切结合,通过提高肌肉记忆来帮助学生提高协调性。

结论与建议

当前,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侧重点是关注身体形态、柔韧度、力量及技巧训练。虽然学生体能的发展已受到了中国舞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还有较多不合理的地方,缺乏专业针对性强的独立体能训练课程。其二,中国舞体能训练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是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缺乏具有创新性的体能训练方法,各种训练方法之间的综合运用也有待提升。其三,针对中国舞专项体能的训练手段多为传统常规的训练方法,很多都是沿用20世纪的训练方法,在具体操作实践方面缺乏持续创新的活力,从而导致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体系不够完善。其四,中国舞专项体能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手段都是以满足舞蹈专项技术训练需要为主要目的,由于训练的内容、手段、方法比较滞后,加之中国舞教师在体能训练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使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在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上要做以下四点改进:第一,提升学生对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的认知,使学生了解体能在训练、演出和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人基本技能和个人基础素质的提升,并以剧目完成为契机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第二,设立独立的体能训练课程,增加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的时间,更新和补充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第三,创新体能训练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各项体能均衡发展。第四,依据中国舞对体能要求的特点,完善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体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中国舞体能训练体系的创新。

总之,舞蹈专业的体能训练,影响着舞蹈演员和学生的演艺生命,因为较高水平的体能训练,有助于舞蹈艺术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帮助演员和学生预防各种运动损伤。因此,在中国舞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中国舞表演者的体能特点及其专项体能训练,全面掌握中国舞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培养优秀的舞者,以适应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国舞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表演者体能训练专项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手称扑克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