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公益在大学生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2018-01-23黄郁健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途径作用

【摘 要】 高校应借助公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悦纳性”,抓住社会实践的关键环节,借助“四微三度”工作模式,改善实践育人的“动力源”,凝练育人合力,发挥实践育人的“持久力、战斗力、影响力、指挥力”,搭建符合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立体化、常态化的可行性体系。

【关键词】 品牌公益;大学生;实践育人;作用;途径

一、当下大学生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1]国内外各类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尤其是寒暑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养的作用,开展了形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逐步形成了相对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2]然而,在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同时,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师资力量缺乏、指导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面窄、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激励手段有限。[3]如何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将其具备的功效潜能进行挖掘,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与深思。

二、品牌公益在大学生实践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笔者结合自身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多年实际经验,发现:(1)公益因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悦纳性”,可以很好地吸引更多大学生自发自觉地投入其中;(2)通过公益品牌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可以让大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自己的一个微小举动,经过长期积累,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给周边的群体带来深入影响,甚至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品牌公益的打造过程中,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实体参与、亲自体会、长期实践,清晰看到坚持的重要,明白改变的迫切。因而,我们相信借力“品牌公益”在大学生实践育人中的特殊魅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贴合国内高校校园文化特点、适合国内高校现行体制下可操作的实践育人常态化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的开展,切实可行地推进国内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实施。

三、实施品牌公益的方法与途径

公益,对于各类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而言有天然的“悦纳性”,能够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关注,进而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开展实践。品牌的公益,尤其可以其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充沛的高校大学生。

品牌公益的具体实施,需要立足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际,紧扣“两学一做”精神,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改善实践育人的“动力源”,让大学生发生“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认知改变,才让实践育人成为高校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有力抓手。

1、以多面结合谋求可行方案,用“四微三度”树立长效机制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自主相结合”、“体验与调查相结合”、“寻访与总结相结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前期铺垫、中期蓄力、后期实施、末期宣讲”的各个阶段,细化研究过程,做到“多点结合、多线联动、多面嫁接、多维续力”,逐一解决问题、分步找寻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提升,从而总结经验,逐步打造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行性公益品牌。

(2)坚持“微宣传、微接力、微结合、微深入”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态度,开展“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模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实践内容宣传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实实在在感受;鼓励公益项目开展接力实践,以便捷快速的方式传承公益精神、传递公益梦想,巩固实践效果;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触角深入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各个角落。我们应该坚持思政人“奉献爱生”的态度,打造有思想深度的公益实践品牌,让学生切实感受公益实践的温度;通过与高校的制度建设和课程改革形成合力,巩固和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而摸索出适合国内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可操作体系。

(3)坚持开展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目的导向的实践活动,推广“教学相长”式实践课堂,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互通有无,打通品牌公益项目,架起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共用、品牌共生”的效果,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精品化与系列化并生”的目标,从而更加有力地保障高校大学生品牌公益项目的开展,树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立体化、常态化的可行性长效机制。

2、以层层递进推动品牌项目,用环环相扣凝练育人合力

(1)从常规活动坚持长期公益。我们应主要依托与大学生密不可分的相关学生团队和组织(如:党团支部、学生组织、社团等)、选取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契机与节点(如:党日团日活动、学生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提倡“一团一品”,牢固公益实践的根基。坚持公益活动长期化,根据所托付团队或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周期(如:一周一次、双周一次、每月一次等)定期开展活动,持续发挥优秀公益的魅力,形成实践育人的“持久力”。

(2)从长期公益打造特色品牌。在党团支部、学生组织、社团等公益平台形成长效公益项目后,借助其品牌项目的既定印象,结合学校暑期实践、公益创业赛、互联网+创新创业赛等契机 ,孵化公益项目、提升知名度,经过有效积累,成型特色品牌。重视媒介宣传、参与各类竞赛、获取外部支持,从而提升公益实践的自身社会价值,用成绩导向巩固品牌效应,形成实践育人的“战斗力”。

(3)从品牌效应激发自我认知。当公益实践品牌化后,借助各类日常重要活动节点进行宣讲(如:学院大会、新生入学教育、暑期实践交流会等),拓展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关注,诱发其自身需求,让其结合自身所长主动加入、长期参与,进而通过自己影响别人,吸引更多热心大学生加入其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影响力”。

(4) 从自我认知推进实践育人。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自我认知改变,直接决定实践成效的威力。只有改善了实践育人的“动力源”,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的工作;推动学生从自身需求出发,按需获取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认知,用自我实践带动他人实践,用自身实践的所得激励更多高校青年参与其中,才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践育人的每个环节,才能让实践育人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有力抓手,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强大“指挥力”。

【参考文献】

[1] 鲍红玉,邱化民.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研究[J].北京教育,2015.2.52-54.

[2] 张绪忠.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118-123.

[3] 黄郁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构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67-68.

【作者简介】

黄郁健(1984-),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管理、实践育人、校园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途径作用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