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纲目》“酱”释名及食疗作用辨疑❋

2018-01-22周路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豆酱保健作用本草纲目

周路红,王 蓓

(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 030619)

酱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中有“醓醢以荐,或燔或炙”的诗句[1]。酱在贵族的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周礼》规定:“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醬用百有二十饔。[2]”酱作为日常食用的调味品,兼具食疗养生保健作用。《名医别录》下品卷第三:“酱,味咸,酸,冷利。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热汤及火毒”[3],开始记载“酱”的食疗作用。此后《食疗本草》《日华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本草蒙筌》等本草著作中也都收录了“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酱”列入“谷部”,与酒、醋同列。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酱、酒和醋同属发酵食物,其营养丰富,能提高人体的自然免疫力,预防疾病,具有食疗保健作用。

1 《本草纲目》“酱”字辨析

李时珍《本草纲目》“酱”【释名】:“按刘熙《释名》云:酱,将也。能制食物之毒,如将之平暴恶也。[4]”这个解释值得商榷。首先,《本草纲目》解释“酱”义的引文出现了失误。查阅刘熙《释名卷四·释饮食第十三》,未看到“酱”字及释义。在《释名卷四·释饮食第十三》“浆”字下有“将也,饮之寒温多少与体相将顺也”[5]。其次,李时珍采用刘熙《释名》而没有采用《说文解字》“酱,醢也”的解释,说明李时珍认为能作为药用的“酱”不是用盐醋等调料腌制而成的肉酱,而是专指可以作为药用的食物“豆酱、面酱”。

按照《汉语大字典》的解释,“酱”作为名词,意思有三:一是用盐醋等调料腌制而成的肉酱。如《周禮·天官·膳夫》:“醬用百有二十饔。”《注》“醬,谓醯醢也。”即《说文解字》:“酱,醢也。从肉酉。”《韵会》:“醢,肉醬也。”即用麦、面、豆等发酵制成的调味品。如《正字通》:“麦麪米豆皆可罨黃,加盐曝之成醬。”即将鱼、肉、蔬、果捣烂制成的糊状食品。如《枚乗·七发》:“熊蹯之臑,芍药之酱。[6]”另据《康熙字典》的解释:“酱,又豉酱。又菜茹亦谓之酱。”如《史記·西南夷传》:“南越食蒙蜀枸醬。[7]”刘德云:“枸树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收录了“酱”“榆仁酱”和“芜荑酱”[4]。虽然都用到“酱”字,但其意思不同,其中“酱”指用麦、面、豆等发酵制成的调味品,而“榆仁酱”“芜荑酱”的“酱”义则是将蔬果捣烂制成的糊状食品。

2 《本草纲目》“酱”的食疗养生保健作用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的传统,周代宫廷设有食医(相当于现代营养师):“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2]” 食医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并将饮食与医学养生保健联系起来。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载365味药物中,可以食用的有50余味。《素问·五常政大论》最早提出了食疗药膳的概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论述了药物疗法与食疗药膳的关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8]”食疗药膳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养生保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有关食疗药膳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

2.1 《本草纲目》“酱”的食疗作用

“酱”作为日常饮食调味料,种类繁多。北朝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八第七十)“作酱法”一章中,专门论述各种酱的制法,有豆酱、麦酱、肉酱、鱼酱、虾酱、榆子醤等种类[9]。尽管鱼、肉、蔬、果都可以制成酱,但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具有食疗作用的只有豆酱和面酱:“面酱有大麦、小麦、甜酱、麸酱之属,豆酱有大豆、小豆、豌豆及豆油之属。[4]”《本草纲目》【发明】:“弘景曰: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入药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又有肉酱、鱼酱,皆呼为醯,不入药用。诜曰:小麦酱杀药力,不如豆酱。又有獐、鹿、兔、雉及鳢鱼酱,皆不可久食也。[4]”

凡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四气五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的重要标志。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存在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从性质上对药物的医疗作用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基于药食同源的认知,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因而可以入药使用。“酱”的气味“咸,冷利,无毒”,故能“除热,止烦满,杀百药及热汤火毒。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并治蛇、虫、蜂等毒”[4]。咸味的药物具有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所以“酱”可以除热、止烦满。酱类食品营养成分研究表明,豆酱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物质[10],其中乳酸菌具有降低血压、吸附有毒物质、免疫调节的作用[11],为“酱能杀百药及热汤火毒,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李时珍说:“酱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涂猘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又中砒毒,调水服即解。[4]” 民间有用酱治疗蚊虫叮咬、烫伤等病症的习惯,但是“酱”能解砒霜之毒的药理分析,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报道。

2.2 《本草纲目》“酱”的养生保健作用

根据史料的记载,酱在贵族的饮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论语·乡党》中有“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载。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运用中医药学理论阐释了此话的含义:“宗奭曰:圣人不得酱不食,意欲五味和,五脏悦而受之,此亦安乐之一端也。[4]”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沿用这一观点并提出:“不得酱不食,亦兼取其杀饮食百药之毒也”[4],说明“酱”不但具有调和五味、滋养五脏的作用,还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灵枢·五味》论述了五味对脏腑的补益作用:“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说明酸苦甘辛咸分属肝心脾肺肾。《饮膳正要》说:“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 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12]”现代酱类食品营养研究证实了“酱”的养生保健作用,乳酸菌是发酵大豆食品中重要的天然菌群,能抑制腐败微生物,某些具有益生作用的菌株,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11]。甜面酱中包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氨基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其中甜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在食品呈味方面也有一定贡献。甜面酱的鲜甜味与食物搭配,可以起到调和食物味道的作用[13]。

2.3 食酱禁忌

“食物相反”是中医认为某些食物不宜同食,同食会对健康有害,导致疾病、中毒甚至死亡[14]。《饮膳正要》说:“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形。[12]”《本草纲目》在“相反诸药”中专门记录了相反的食物。李时珍引用孟诜和苏颂的观点指明“酱”的饮食禁忌:“诜曰:多食发小儿无辜,生痰动气。妊娠合雀肉食之,令儿面黑。颂曰:麦酱和鲤鱼食,生口疮。[4]”这段话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酱不宜多食,多食会出现小儿羸病、生痰动气;二是妊娠妇女不宜同时吃酱和雀肉,酱和鲤鱼也不能同吃。

据孟诜《食疗本草》卷下记载:“酱:主火毒,杀百药。发小儿无辜(小儿羸病)。[15]”李时珍在其后增加了“生痰动气”一句:“妊娠合雀肉食之,令儿面黑”。出自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十六》:“杨氏产乳:妊娘不得豆酱合雀肉食之,令儿面黑。[16]”在苏颂《图经本草》中也没有看到“麦酱和鲤鱼食,生口疮”的相关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麟部第四十四卷“鲤鱼”,也只有“鲤鱼不可合犬肉及葵菜食”[4],却没有“麦酱和鲤鱼食,生口疮[4]”的记载[4]。《本草纲目》引用的文献多达800多家,加之当时查阅文献极其不便,李时珍凭借一己之力编著如此一部鸿篇巨著,偶有失误也在所难免,总之瑕不掩瑜。

据最新研究报道,酱类食品的营养成分极其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维生素、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能够抗癌、溶解血栓、降血压、抗氧化、抗菌[17]。随着人们饮食健康意识的增强,作为日常饮食调味料的酱类食品,其食疗养生保健作用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猜你喜欢

豆酱保健作用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传统豆酱自然发酵的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质分析
健身球的保健作用
神级的“普宁豆酱焗帝王蟹”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燕麦煮出来黏稠一点的更好
快速酶解发酵法制备豆酱时酶解条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