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药理论探赜❋

2018-01-22冯全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风药风邪万物

吴 曦,叶 瑜,冯全生

(1. 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55002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临证50余载,对中医有深刻感悟:“中医是科学,指导用哲学,表述靠文学,辨证论治有美学,全过程充满社会学。”其对风药的认识与运用,体现了多学科的交汇融通。本文从风的特性、风邪的特性、风药的作用机理和适应证进行探析如下。

1 风、风邪的特性

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流动的气流,传递四季变换、天地变化的信息,是故“风者,天地之大信”[1]。万物生长全赖大气,大气环流、升降不息即成风[2]。

风如橐籥,万物受之,刚柔、开阖、往来之间,动静、虚实、有无变化其中,阴阳交合而灵机(生命、神机)生焉。《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3]”《说文解字》:“风,八风也……风动虫生。[4]”《淮南鸿烈集解》:“风,气也。[5]”《七纬》:“巽为风门,亦为地户。圣人曰:乾坤成气,风行天地,运动由风气成也。上阳下阴,顺体入也。能入万物,成万物,扶天地,生散万物”[1];风能通利天地之元气,天地气交,寒暑易节,万物华实;天地不通,万物不蕃。《化书》:音,“以其和也,召阳气,化融风,生万物也。其不和也,作阴气,化厉风,辱万物也。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而万物变化也。[6]”唐·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不见风形但见风姿,感知风力。唐·陈九流《赋得春风扇微和》:“喜见阳和至,遥知橐龠功。”清·袁枚《春风》:“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风带来生机繁荣的景象。风为信使,风扰万物,风散万物。和煦、柔顺之风,生散万物,对人无害;暴厉、肃杀之风,折损万物,常致疾生。

《黄帝内经》论述风和风邪的特性、致病特点、证候特点、治疗方法等,设“风论”“贼风”“九宫八风”等专篇,风分实风和虚风。实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主生,长养万物,“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虚风“从其冲后来”,主杀,主害,伤人之风包括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等八风,避之有时。风、风邪之特性,“风气通于肝”“风者阳气也”“风胜则动”“风胜乃摇”“风无常府”“风者善行而数变”“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风邪为病,风伤肌表、经络、五脏等,单独为病,或杂合而病,感而急发,或伏而后发,亦成痼疾。“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风邪为病的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2 风药的作用机理

风药包括治疗“风疾”的风药和具有“风”特性的风药,其味多辛,主动主散,通及全身上下、脏腑经络,多与肝、肺、膀胱经、督脉相通,扶正祛邪皆可,有“风药疗百疾”之功。其作用机理主要从同气相求、顺势利导、生克承制、顺承逆转等4个方面论述。

2.1 同气相求

病邪、病证与药性相从,得气相感,药至病所。药病相类,多和而易入;药病相反,多拒而不入。风无所不及,无所不融,可入脏腑、经络、皮、脉、筋、骨、肉、诸窍、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精,而入肝、肺、膀胱经及督脉者尤多,风邪所伤无非形、神、质与体、用。风气通于肝,肝藏血,主升,肝、胆、筋、目之疾为风邪所伤本位之疾。天气通于肺,风属气,肺主气主降,风与肺气相通,则肺、大肠、皮毛、鼻之疾为风邪所伤形质之疾。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膀胱经、督脉循行于背部统诸阳、护表里之阳,风邪最易伤之。风邪所致之疾,具有“风”特征的病证,包括肝疾、肺疾、目疾、鼻疾、筋病、气病、血病、升疾、降疾、动病、静疾、鸣疾、瘖疾、肤病、膜病等,如伤风、偏头风、行痹、鹤膝风、中风、眩晕、振颤、耳鸣、肠鸣、肤疹、麻木、小儿惊风等病症。据“同气相求”[7]之理,风顺体可入,风邪入而伤之,可酌风药以蠲之。前面诸证均可用风药,取其祛除风邪、通关达窍、升降气机、调理气血、引经报使、宣导诸药等功用。

2.2 顺势利导

病势、病位与药性相类,得气相感,导邪从孔窍而出。如病位在上、在表、在阳位、孔窍等之病[8-9],风药顺势利导,就近驱之,导邪外出。即《孙子兵法》:“势者,因利而制权也”[10],因势利导,顺势而行。如头面诸窍之疾,盖“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11],风药引之疏之;肤与膜在表之疾,盖“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9],肤膜同治,风药宣之驱之;初病在膜,久病及络,幕(膜)络一体,膜络同病,膜络同治,风药搜之逐之;病在阳位,如在经在气、在上在表、在腑在外之疾,风药散之导之;窍疾、玄府之疾、管道之疾,包括上窍、下窍、分泌腺等开阖失职、藏泻无度、清浊不分,及相关分泌物或病理产物,风能通关达窍,有肃杀、洁净之功,风药通之涤之。

2.3 生克承制

风木与水、火、金、土存在相生相制关系。一是风木与心火、肾水的相生相助关系。风木生心火,风药入心,通心窍通心络、通利血脉;郁火发之,风药散火。水生风木,病水用风药,风药助肾化气利水;风生水起,风药助肾升精通督,充脑益智;二是风木与肺金、脾土的相制相助关系。风属于气,天气通于肺,风与肺气相通,助金行肃杀、洁净作用,亦助敷布水谷精微,有宣肺、肃肺、理肺之功。风木克土,木能固土,土壅木疏,风能胜湿,风药助脾(胃)升清、升阳、举陷、托举、除湿、消食、化食、降浊、止血、止泻、止带、通便等,以及在现代医学理论相关的升压、降脂、降糖、消斑等。

2.4 顺承逆转

风气通于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有刚劲柔和之质。胆主决断,中正、中清之腑,号曰将军,能喜怒刚柔。肝与胆相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厥阴为阖,少阳为枢,风行其令,运转枢机,有顺承逆转、双向调节之功。风可调节人体之升降出入、开阖藏泻、刚柔动静、清浊浮沉、喜怒勇怯、阴阳水火、表里内外、上下左右、卫气营血、三焦六经等,助其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枢机通利,升降出入有序,人体通和交泰。大抵透热转气、逆流挽舟、提壶揭盖、蓄鱼置介、入络搜邪、通表达里、宣上通下、分清泌浊、流通气血、宣通气液、形神相随、神魂相依、刚柔相摩、阴阳顺接、负阴抱阳、精卵交合、郁火发之、辛以润之等法,多予风药。

概而言之,无论本位、形质、体用、生克、枢纽之疾,病本无非太过不及,病证无非虚实,用药无非补泻顺逆,全在一个“通”字。风之太过,“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实者泻之”“逆其性则为泻”,用风药泻之引之,取同气相求、顺势利导之义,多配以祛邪药以泻助通;风之不及,“虚者补之”“顺其性则为补”,用风药补之助之,有同气相助、顺承相协、生克承制之功,多配以扶正药以补助通。

3 风药的适应证

风药疗百疾,根据风与风邪的特性、人体结构和精神情志、生理和病理物质、疾病分科、发病新久等不同角度,其适应证各不相同。

3.1 风邪所致疾病或具有风特征的疾病

风,气也,属阳,在卦为巽,风气通于肝,亦与肺气相通,可升可降,代少阳行枢机之职,升降、出入、开阖、进退顺势而行,善行而数变。主动、主声、主升、主开、主泄、主散、性急、易变、走窜、透达、走表、入里、上窜、下行、入穴、匿伏等。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7]与生克承制之理,风药可用于治疗风邪所致疾病或具有风特征的疾病,如风疾/疫病、肝胆病/脾胃病、气病/血病、郁证/瘀证、肿/胀、痛痒/麻木、动疾/静疾、中风/痉病、痹病/痿病、鸣疾/失音、湿证/燥疾、升疾/降疾、开疾/阖疾、上部之疾/下部之疾、表病/里病、肤病/膜病、阳病/阴病。

3.2 从人体结构与精神情志角度来划分

从病变的部位来看,包括形脏、神脏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变。风为气也,“顺体入也”[1],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风入于器,亦容万物。风如橐龠,万物有之,虚、实、空、灵化于其中,结构、功能、精神情志亦随之而成。风邪所伤,从肌表入首伤皮毛,从口鼻入首伤膜络。风邪侵入人体,所伤无非肤膜、孔窍、经络、关节、脏腑以及精神情志。其病变表现一是“有形”结构的病变,如脏腑病变、五官九窍病变及皮、肌、脉、筋、骨之疾;二是“无形”结构的病变,如膜系病变、经络病变、伤寒六经病变、温病三焦病变及卫气营血病变;三是“无形”神脏的病变,如脏腑功能病变、精神意识及情志病变。风邪致疾,纷繁庞杂,每助以风药疗之。

3.3 从生理与病理物质角度来划分

从生理与病理物质角度来划分,一是气血津液(精)病变。风为气,善行主动,调达气机,从气角度发挥治疗血、津液、精液之疾的作用;二是诸窍分泌排泄之物病变,如泪、涕、唾、液、汗、小便、大便、带、乳、精液等。风性开泄,无孔不入,风通关达窍,助其开阖,从窍疾、膜病治疗;三是病理因素之疾,如郁、痰、饮、水、湿、瘀、虫、毒等,风有肃杀、洁净作用,风药可“有中化无”,兼有开郁、化痰、涤饮、行水、胜湿、化瘀、杀虫、解毒之功。如疫毒流行风药解之,如升降散、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子等均用风药。

3.4 从疾病发展过程来划分

从疾病发展过程来划分,主要是六经病变、卫气营血病变、三焦病变、经络病变等。风为百病之“始”,诸多疾病多是由风邪所伤或风兼夹诸邪而伤人,急性发作之疾多由感风邪所致,“同气相求”,当投以风药祛邪。久病入络,风随处而息,邪伏于里,或病久缠绵,虚实夹杂,风药可引邪外出,或入络搜邪。如伤寒、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风药祛风解表、清解其热,疏解郁滞,辛温通里达表,或顺接阴阳转化。六经之引经药,如太阳羌活、蔓荆子,阳明葛根、升麻、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独活,厥阴吴茱萸,通利经络,引经报使,宣导诸药,或载药入经,搜剔伏邪,导邪外出。如温病温疫、卫气营血各阶段,有汗、清、透、转、托、举等法,用风药透邪、清邪、举斑、搜邪、逐邪。如在卫“汗”之,银翘散、桑菊饮之银花、连翘、荆芥穗、桑叶、菊花、薄荷等。到气“清”气,方用白虎汤之石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之银花、连翘、竹叶;疫邪留于血分,“托”里“举”斑,方用托里举斑汤之升麻、白芷、柴胡、穿山甲;疫病之主客浑受,方用三甲散之四甲(穿山甲、鳖甲、龟甲、牡蛎)、三虫(蝉蜕、僵蚕、土鳖虫)。

3.5 从疾病各科来分

风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风可顺体而入,风药亦可顺隧而入,一入孔窍,二著肤膜。刘尚义指出:“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9],创立膜病理论[12]。如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包括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即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上通天气,下接地气,上下贯通,消化管壁被覆以膜,以膜为衣,亦如在体表的皮肤存在节段性。消化道的疾病,统属“膜病”,刘尚义引入外科、疡科之消、托、补的思路,用“肤药”论治“膜病”[13],膜络一体以风药祛邪、通络、护膜。治疗胃溃疡,针对其溃疡面有“龛影”之凹陷状态,据“陷者填之”“陷者升之”之理,从膜病论治,于“填陷复膜”基础上佐以升麻、柴胡、葛根等风药以“升陷护膜”[14]。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胰、唇腺、颊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腺之本体为膜,膜有开口亦即“玄府”“孔”“窍”,窍以通为用,开阖有时有节。分泌腺的疾病统为“窍疾”,亦属“膜病”范畴。窍疾投以风药通关达窍。同理妇科之生殖系统黏膜覆盖部位,包含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阴道、输卵管、子宫和卵巢,则外阴、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卵巢之疾,从窍疾、膜病论治,佐用风药[12-15]。如治疗不孕症用羌活补肾通督,以通助补,并与路路通合力祛风通络,开通生殖通道,助精卵顺利交合[16]。

风、风邪、风药三者同气相息,风能入万物,百病生于风,风药疗百疾。风行于人身表里内外,善行不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随形而入,随处而息,无孔不入,无处不及,无所不容。《周易》:“桡万物者莫疾乎风。[7]”风邪为无形之邪,致病各异,病态万千,其致病可谓“无中生有”,有“百病生于风”之说;风药具有形之质,具备“风”之特性,治病亦多,概及形、神、质、体、用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或疾病的不同阶段,其治病可谓“有中化无”,有“风药疗百疾”之功。风药种类繁多,功用各异,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随病因、病位、证候、病性、病势、病程等不同,辨证、辨病、对症及辨体质结合,灵活择药。《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风如橐龠,风药可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功;然有“风伤筋”“风伤营”“风化燥”“风劫阴”“风动火”之弊,不可久用滥用风药。

猜你喜欢

风药风邪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