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效果分析

2018-01-22苏巧玲邹颂婷周志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精神病护理人员

苏巧玲 邹颂婷 周志勇

临床上, 精神疾病患者很容易因为个人的精神状态或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攻击、物品攻击、言语攻击和他人攻击的行为出现, 对他人构成一定的安全性威胁, 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本研究选入88例医院收治护理的精神病患者, 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治疗的保障效果, 现将具体的分析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精神病患者, 纳入标准:为具备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4例。观察组男31例, 女13例;年龄23~60岁, 平均年龄(32.2±9.5)岁;病程1~3年, 平均病程(1.7±0.5)年;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15例、情感障碍11例、酒精中毒类精神病10例以及癫痫类精神病8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7例;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32.4±8.7)岁;病程1~3年, 平均病程(1.6±0.5)年;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14例、情感障碍12例、酒精中毒类精神病11例以及癫痫类精神病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在限定患者活动基础上加强监控, 提供药物护理和安全保护等。观察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护理, 再加以综合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行为干预。护理人员要根据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攻击行为诱因进行专业的分析, 积极引导患者参与一些益智或有趣的活动, 如打牌、下棋、看电影等, 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和消耗旺盛精力的方式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1];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善于从精神病患者的角度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对精神病患者的处境给予理解和关注, 并在相处中掌握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爱好兴趣等, 尝试协助患者回顾与联想曾经的经历, 从而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 由此来帮助患者清除心理障碍, 逐渐改变攻击行为。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 整个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尊重患者, 保持耐心亲和力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③严格遵守安全制度。根据医院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的安全制度, 每天都要对患者及其房间进行检查, 严禁出现危险物品,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同时合理对护理人员进行排班, 确保对精神病患者的看管实现全天候, 尤其是个别重点监护患者更要提高警惕;④环境安全维护。预防在患者活动空间内出现危险物品, 确保患者休息环境的干净与整洁, 保持安静与舒适, 尽可能提供单人单房的住院环境, 避免因为环境混乱而引发患者情绪失控, 从而导致出现攻击行为。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 借助亲情的力量来把控患者的情绪, 必要情况给予药物辅助治疗和护理[2]。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本研究采用MOA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语言攻击、物品攻击、自身攻击和他人攻击进行评分, 每项最高4分, 4项标准按照轻重程度的1~4级评定,根据×1、×2、×3、×4加权计算得出最终的评分, 比较评分结果[3]。同时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护理后的攻击行为,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攻击行为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O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语言攻击、物品攻击、自身攻击、攻击他人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语言攻击、物品攻击、自身攻击、攻击他人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攻击行为发生率为9.1%, 低于对照组的4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OA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语言攻击 物品攻击 自身攻击 攻击他人观察组 44 护理前 3.17±0.66 6.39±1.22 8.15±2.07 11.71±3.21护理后 0.15±0.37ab 0.18±0.35ab 0.01±0.01ab 0.09±0.42ab对照组 44 护理前 3.16±0.59 6.47±1.14 8.13±2.06 11.63±3.04护理后 1.11±0.59a 1.71±0.76a 0.47±1.06a 2.07±2.04a

3 讨论

暴力行为是医院精神病房最常见的危急事件之一, 医疗人员工作时刻面临安全威胁, 尤其是一线的护理人员。有相关资料显示[3-5], 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十倍以上, 给周围环境和患者本身造成恶劣的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破坏力, 包括自杀、伤人、毁物、外走和语言攻击等, 严重的直接威胁生命的安全,因此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6-8]。

综合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 对患者的攻击性行为结合各种客观主观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遵循行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以及患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确保制定的护理措施更有防范性与针对性, 以提高服务质量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9, 10]。

本研究中, 护理前两组患者语言攻击、物品攻击、自身攻击、攻击他人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语言攻击、物品攻击、自身攻击、攻击他人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精神病患者要积极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攻击行为, 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 尽可能保障患者自身与他人的安全。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精神病护理人员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精神病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都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