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

2018-01-20刘荣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建议现状

刘荣娇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明确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目标的培养。本文从问卷调查、教学常规检查及布置前置性作业入手,对小学生“四能”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现状 建议

一、问题提出与调查概况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把“两能”改为“四能”,明确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目标的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现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选择了我市农村与市属12所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师生,调查内容包括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常规及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及问题的提出等。共听课38节,到各校随机抽样检查教学常规25次,发放不同课题内容的前置性作业及问卷调查4000份,有效回收3856份。

二、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过程的分析

我们对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虽然各班原有的生源状况基本相同,且学校进行了集体备课。但因教师个体的不同,学生在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的班91.20%的学生能提出深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有的班不到30%的学生会提问。

(1)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

年青教师培养的学生提问能力比年长教师高23.68%。多数年青教师因在乡下时要参与进城考试,每年又要参加学科基本功考试,对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标理念领悟较透。教学中自然体现了更多较前沿的思想。而年长教师教学思维定势严重,观念陈旧,更习惯运用讲授法,极少给学生机会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2)受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有56.77%的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42.12%的教师因职业倦怠或急于求高分,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尤其忽视了对学生“四能”的培养。教师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和考试名次,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相同年龄段的教师同样存在较大的教学策略上的差异,通过听随堂课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缺乏激励而中肯的评价语言;二是练习设计未体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师未给足学生提问空间;四是生成性把握不到位,很难欣赏到学生因灵性释放而生成的精彩。

2.学生学习过程分析

(1)学生主动性分析

低段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远比高段学生强,主动提问率达到了63.32%。他们被教材丰富多彩的情境图所吸引,课前都把新知的练习做完,课堂上人人爱举手提问,但问题往往太宽泛,无法触及数学本质。中高年级学生提问的被动性明显增高,因我市开展了“低碳高效生本课堂”的课题研究,中高年级有44.36%的教师能按课题要求布置课前预习,并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提问,随年级增高,有30%的學生准备了提问预习本。

(2)质疑能力较差群体分析

问及较差学生群体“你为什么不提问题?”时,24.23%的学生选“不会”,可见多是因自身的能力水平问题;有36.34%答“不敢”,是学生的自尊心强或胆子小,怕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师生认可而感尴尬;有56.12%的学生答“老师不给机会”,教师怕因提问浪费时间影响知识传授;有67.02%的学生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答“基本上不参与合作交流”,这些教师课堂教学中基本运用接受性学习方式,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以一问一答的“乒乓球”式进行。

三、几点建议

1.课前预习培养质疑能力

预习有利于学生提取旧知,促进新知的衔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不是教数学,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交给学生预习方法-读、想、补、做、问。在读新课内容时要逐字逐句品析,读懂它们的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精读后想想,它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关系?可以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读后再补本节课还要用到的原有基础知识缺漏。预习后完成前置性作业。最后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预习本或卡片上,供课堂展开

讨论。

2.开门见山看课题提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到简单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有思考力的问题合作交流,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当堂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课外探究。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直奔课题,并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尽情展示学生的问题: 什么是倒数?1的倒数是什么?0有倒数吗?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最小的倒数是几?倒数一共有几个?学倒数有什么用?倒数与自然数是同一种类型吗……如此,不仅直奔学习目标,引发高涨的学习情绪,还培养了学生会问会学。

3.创设情境从熟悉的生活经验提问题

真实感受是产生问题的真实起点,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人与事、景与物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应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生活中的事例,利用生活化、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情境,给以新活、惊异的刺激,以丰富的认知冲突激发提问动机,产生追本溯  源的求知欲望。如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关键是对“空间”一词的理解,老师设计 “笑笑搬  家,预留了地方放冰箱”的动画,从生活情景入手,给“空间”一个清晰的表象。

四、关注学习过程,以“评价”提升问题意识

1.评价主体和方式须多样化

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式应多样,既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等方式,也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方式。在多种评价中,自然滋生了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土壤。

2.用定性评价培养良好习惯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没有一个学生不期待着老师对自己的行为给以肯定和赞赏。教师可采用评语及激励这些定性描述,更多地关注学生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还可利用名人效应,向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对能发现具有开拓性、价值性高的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激励。为了避免同学的嘲笑,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让大家明白提问应受到尊重、鼓励并大力提倡,从而养成爱问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建议现状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