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2018-01-20刘铭璐

魅力中国 2017年52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工作过程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人才,学生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加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进行综合职业技术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今職业教育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需要。我院在对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三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然而,在现今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下几个问题:(1) 浅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需要。(2)传统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3)虚拟的学习、实训环境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根据教育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与我院近两年的办学经验,学院以 “深层次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三证融合”作为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进而带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最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人才,学生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加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进行综合职业技术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与设备,校企同派师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采用企业运作模式,建有与企业对应的机构,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同时也可以为相关企业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在实训基地,教师参与生产过程管理与产品开发,学生职业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二)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互利双赢。企业向学生无偿或优惠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校教师提供高新技术技能培训。同时,企业也将学校部分教师纳入其人才库,为推广企业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优秀学生可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为企业带来了相应的利润。

(三)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人员也是学院的兼职教师,不但参与部分新技术的授课任务,还要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开发。

(四)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己当前及以后的发展需求,要学校为自己定向培养职业技术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学交替的课程开发,以及对学生的考核、选拔需要校企共同参与。

二、完善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指导的工作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老师和体系不仅具备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有系统的方法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行业知识。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以对完善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方法:1.在校建立起院系两级的就业工作体制,调动系院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并且结合指导老师不同的行业专业背景,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为相关职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2.调动社会资源,建设合作新机制,从而实现双方共赢,高职院校通过联系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将通过职业技能考核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这样更高效达到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目的;3.调动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系统等资源,形成合力。职业辅导教育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就其教育内容来说,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市场化过程中工学交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按照市场化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单纯依靠教室、实训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保障。校内实训基地要按照市场化、项目化、产品化要求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学习边工作,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校外实训基地要选择企业资质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企业合作数量应该达到一定规模,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岗位跟岗顶岗实践。

(二)打造以专业老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师也应有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校内课程跟踪-企业师资培训-企业跟岗”三级师资培训体系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应带着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能力,并将先进理念落实到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中。

(三)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首先,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基于工作过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质量。我们建立了“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制度。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考核标准,每一个任务结束后都依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完成任务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过程考核成绩累计起来形成课程成绩。其次、制订学生就业三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工作经历证书由学生跟岗顶岗的所在企业颁发。最后,为了实现三证融通,我们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课程内容,同时聘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参与工学交替课程开发,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此外,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经历证书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训,合格后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朱蓉.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作者简介:刘铭璐(1983-)女,河南商丘人,就职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专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工作过程职业教育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