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藏医药学史

2018-01-19索南达杰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松赞干布医书吐蕃

索南达杰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1 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西藏民族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祖先是羌族。羌族居住在我国西部,是一个古老的大游牧民族。她与汉族在远古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往来。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关于羌族的内容。《后汉书·西羌传》中曾记载了不少处在原始社会的羌族的情况。后来,辽东鲜卑族的一支在西晋时代征服了羌族而建立吐谷浑古国。到战国时期,羌族的许多部落,散居在今四川西部。公元2世纪初,在青海的羌族(烧当羌)被东汉击败而向西投奔发羌。在青海居住的羌族建立的吐谷浑陆续进入西藏,至唐代,建立了强盛的吐蕃国,与汉族建立的唐帝国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 史前时期的藏医学(公元7世纪以前)

公元7世纪上叶,藏王弃宗弄赞赞普(629~650,即松赞干布)的吐蕃民族,开始有了统一的文字。

勇敢勤劳的古代西藏人民在祖国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一般认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也即原始型态的医学。西藏人民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在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他们的生活处在原始的游牧状态。在劳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性能,这是很自然的。长期的经验积累,使他们了解到这些动、植物的医药性能。神话中往往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史实的内容。在藏族的历史上,同样有关于医药知识的神话记载。公元前几个世纪,劳动人民早懂得“有毒就有药”的道理。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医药知识也不断积累起来。在游牧生活中,人们学会了制作酥油,并逐步学会了用热酥油止血;以后,又学会了种庄稼,并学会用青稞酿制青稞酒的技术。后来终于学会用青稞酒渣来敷贴患处治疗外伤。在游牧生活过程中,由于摄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因而,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有的藏医学史料记载古代藏族人民曾传说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

吐蕃王朝的建立,是在吐谷浑、唐旄、发羌等西部古国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在这些古民族中,有些民族早就汉化了。据记载:吐蕃王朝第三十一代藏王囊日松赞在位期间,从内地唐王朝输入一部医术、一部天文方面的书,但不能确指为何书。在吐蕃王朝正式建立前不久,由祖国内地曾传去脉学方面的书,以后由8世纪医学宇妥整理为《脉学师承记》。根据藏医学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与中医脉学内容基本相同这一事实,可以相信早在8世纪之前,中医脉学即已传到西藏地区。《西藏医学》所列宇妥的著作表中,也有《脉诊及其启示》一书,足诸旁证。1969年,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一次讲演会中,也曾经提到,晋王叔和的《脉经》曾传入西藏,在那里受到西藏人民的欢迎,并译成藏文,《脉经》后来还传入印度、穆斯林等国家,并被阿维森纳的《医典》所采用。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早期的藏医学,是藏族人民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在生产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在藏医学形成的早期,中医已经输入,其中尤以脉学方面及与此有关的中医理论的内容,对藏医学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3 藏医学的奠基时期(公元7~9世纪)

在吐蕃正式建立以前,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的古羌族、鲜卑等民族就已经逐步在西藏地区定居下来。在这一史前时期,他们已与内地的汉族建立了联系。勤劳勇敢的土吐蕃民族在游牧及原始的耕作条件下,也已经逐步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汉族医学的内容,尤其是脉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的知识,也陆陆续续地传到青藏高原。

公元629年,第三十一代藏王囊日松赞的儿子弃宗弄赞赞普(松赞干布)继位,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稳定内部,建立各种制度,制定了法律,创制了文字,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此,吐蕃国的历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阶段,这也是吐蕃国历史上最强盛的阶段。文字的统一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对实践经验(包括医疗经验)的总结和传播。藏医学在吐蕃王朝的这一阶段完成了奠基的基础,也绝不是偶然的。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唐朝要求通婚。公元641年,唐王朝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给松赞干布。这次藏汉和亲使吐蕃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接受汉族文化的记载。据藏族历史学家琐喃坚赞《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带入藏地的有“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6种”。(德格木刻板,第50~54页)。按截至唐代,中医学在医方法、诊断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唐以前的中医外科学也有较大的发展,其著作及医疗器械也已相当丰富,大批输入吐蕃王朝,作为和亲的礼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当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文化上的考虑,这也是意料中的事。

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医书,不久即由在吐蕃传播佛教的僧人哈祥马哈德瓦(一译大天和尚)和达马郭嘎译成藏文,藏名《门杰亲木》。此书后来散佚,无从查考。我们知道,唐代的僧人不仅是宗教信徒,在当时也兼通研究历史、文学、翻译等工作,其中也有很多人兼通医学,他们是有学问的人。藏语中的“哈祥”,是汉话“和尚”的传音,“马哈”或译成“摩诃”,是“大的意思或指汉地的古称。“哈祥马哈”乃“汉地大和尚”之意。可见僧人翻译医书的事是可信的。

随后,松赞干布又从内地请去中医韩文海,还有天竺(今印度)医生巴热达扎、大食(今波斯)医生噶林那。他们各自带来本民族的医学著作,传播医学知识。据载,他们还各自翻译一部本民族的医学著作,韩文海译了中医外科方面的著作,巴热达扎译了药物方面的著作,噶林那译了兽医方面的著作。通过3位医生的通力合作,共同编著成一部藏医学著作,取藏名《敏吉村恰》,全书共分7章。显而易见,这一著作必然包括有3种民族医学的内容。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部藏医学作品,这一著作曾由松赞干布命令全国医生传习,如学出成绩,就给予“错杰曼巴”(意为“救命医生”)的称号。业医的人如果不懂这一著作,就算不上高明的医生,可见它的影响是很大的,可惜此书也已散佚而不可考。后来,松赞干布还颁布了12条优待获得这种称号的医生的条文,这些措施对于发展藏医学是极为有利的。在松赞干布这些有力措施的影响下,医学的发展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公元710年,吐蕃王朝再次与唐王朝通婚。唐中宗以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王弃隶缩赞赞普(又称赤德祖赞704~755)。金城公主入藏时,再度带入大批医药书藉及医药技术人员。

《吐蕃王统世系明鉴》中提到金城公主带来各种“工技书籍”,还特别提到曾于此时由“贝兹旃擅希于汉地翻译医书多种”;另一藏史著作《五世达赖西藏王臣记》也说:“弃隶缩赞时,西藏自内地甘肃翻译若干医书”。综合这些材料看来,在8世纪初叶,也就是在吐蕃文化史发展的初期,祖国医学再度大规模地输入吐蕃地区,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奠基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据《藏医史(索日廊布)》的记载,金城公主不仅带来医书,也带来著名的医生,其中如僧人哈祥马哈金达、给古卡更(一译汉族工技)均较有名。他们与藏医琼布孜孜、琼布通朱等人一道,编写了不少藏医书籍。后来,更由大乘和尚(哈祥马哈耶那,一译“摩诃衍”)根据中医的内容,会同藏族翻译家毗鲁扎那(古代中文史料中又译“空照”)共同编译成一部医书,取名《月王药诊》(藏名《门杰代维给布》)。这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文献,对于研究藏医学的形成及早期藏医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松赞干布医书吐蕃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虚实相通:从松赞干布的“賨王”封号看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神医的秘方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白蜡树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而建的吗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松赞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