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18张传霞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实践与探索通识教育

张传霞

摘要: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专业化教育弊端日益凸显,通识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热议。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式进行调研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实践与探索

一、关于通识教育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系列文件的指引,高校开展探索文化素质教育,引入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源于“自由教育”,张寿松的《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中认为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Packard)是提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将自由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内容上传授的是一种“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大陆教授舒定志和台湾教授黄俊杰则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通识教育。舒定志参照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结构思想,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性、主体能力三个层面来掲示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由三个层次构成:最为基础、核心的是确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其次是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着的主体性观念;最后把主体性转化成现实的主体能力。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传统意义上通识课程分为三大种类:显性通识课程和隐性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和非正式通识课程、选修通识课程和必修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带有连贯性、严密性和紧凑性,而不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以某医学类高等院校为例,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样本,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科研精神、慎独自律等职业态度,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包括思政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英语类课程、军事理论和入学教育类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科学艺术类、艺术体育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学分在50学分左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达35%,在课程体系中将公共基础和素质拓展完美结合,加强大学生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实现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综合素质。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经过研究发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相关领域知识体系的整合,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知识的重新架构和深度融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课程体系架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统一性原则,不能将知识割裂。同时又不是三大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和罗列,应注意知识的內在逻辑和联系,打破原有体系,实现不同课程要素间的相互统一,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美国高校通识课程最少占学分1/3,而我国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学时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把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压缩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内容模块固化,缺乏地域特色,不能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效融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通识教育是先进文化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国外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据本土特色,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扎实公共基础课地位,拓展选修课范围,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发展需要,选修部分课程,达到知识均衡。

通识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是团委、学工处等组织学生参观军史馆、战役纪念馆等单位,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受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可以是关工委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运用征文比赛、歌咏朗诵大赛、摄影书画大赛、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图片展览等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教育、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可通过学校“大讲堂”的形式创立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品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联系,建立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并督促实施学业规划,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管理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2012.

[2]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 (12):85-87.

[3]舒定志.对通识教育构造的一种认识[J].江苏高教,2003 (1):16.

[4]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实践与探索通识教育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