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文学课教学探析

2018-01-18许建霞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

许建霞

摘要:在通识教育的视域下,高校文学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本文首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高校文学教育在当下面临的困境,指出当代人文生态环境恶化,学生学习方法有误,互联网也对文学教学形成不利影响。最后,笔者对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如何优化高校文学课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文学课;教学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近年来高校教育形态深受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文学课能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属于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在当前的环境下,使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导高校文学课教学,能够突出文学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本文中笔者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对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文学课教学做了简要的探讨,期望能够为高校文学课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16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第一次将它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其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兴趣,通识教育的理念对今天大学的课程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推行了分类必修课的制度,分类必修课包括文学、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从中可以看出,文学类课程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通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引起了中国的注意,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通过对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思想层次和审美能力都会提高。经典文本的阅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这对于个人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文学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文学教育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文学教育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作用。

二、高校文学教学在当下面临的困境

(一)人文生態环境恶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文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了拓宽就业门路,大学生在学习中偏向于实用性强的学科,即使在专业之外,学生也倾向于选择学习其他实用技能。文学课程具有非功利性,文学教育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不明显,因此而日益受到学生冷落。另外,当今世界快速变化,人文学科自身的传统性也使得学生容易感到隔膜。文学教育中需要学习许多经典文本,许多学生感到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与己无关,对文学学习缺乏兴趣。

(二)学生学习方法有误

因为长期接受中学的应试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然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仅仅限于内容大意,或像中学时期那样机械地分析文本,难以深刻地体会文本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大学生对阅读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大学生都呈现出阅读量匮乏的状态。大学生们普遍不善于阅读,然而文学课涉及到许多名家作品,一些学生面对这样的课程感到无所适从。

(三)网络时代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学习渠道被大大拓宽,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学生不再重视由大学提供的文学学习套餐。然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并不能代替正规的、体系化的大学文学教育。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等方式能够快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易于出现忽视课堂学习的情况。当学生想要了解文学知识时,往往求助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可以搜索到大量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求知,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都会受到影响[2]。

三、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文学课教学探析

(一)选择经典文本

因为课时有限,文学类课程应当大量减少文学史的讲解。对于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通过阅读提高思想深度,因此文学类课程应当对文学名著进行精选,可以设置几个维度来精选文学名著,例如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等,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3]。文学名著的精选要覆盖古今、兼顾中西,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多样美。在学习要求上不必过多地要求学生记忆文学常识,掌握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力。大学阶段所学习的经典文本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就出现过,因此教师要在新的高度上解释这些作品,让大学生形成对经典文本的再认识。经典文本在文学课程体系中居于中心性、权威性的地位,能够对文学课程的教学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可以为文学教学指出一条脉络来。高校文学课应当体现出经典文本教学的线索,可以鼓励学生写作读书报告,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中。

(二)使用设问引导教学

问题驱动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授文学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预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抓住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例如,在关于鲁迅的教学中,教学一般按照“生平与思想历程——小说创作——杂文创作——《野草》等散文创作”的流程进行,这几乎已经成为了讲授鲁迅的范式。这样的教学设计诚然有其科学性,但是大学生在中学时已经接触过鲁迅的许多作品,对其生平和思想也颇有了解,在高校文学课堂上再重复这样的内容,就不免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不妨就鲁迅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设问。例如,鲁迅怎样看待国人(阿Q、狂人、祥林嫂、子君等)?鲁迅的作品中缺少长篇小说作品,这对于一位文学巨匠而言是损失吗?设问要突出思想性,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注意,设问要是开放性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对于鲁迅产生新的认识,突显出大学文学课的价值[4]。

(三)完善文学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文学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文学教学质量。文学类课程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通过这门课程得到人文熏陶。这决定了这门课程不适宜采用单一的试卷形式来考核,文学课的考核目的是为了评价一个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绝不是通过单一的试卷评价方式能够体现出来的。在文学课的考核中要包含学生的平时成绩在内,要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出勤、听课状态、课堂辩论的表现、观点的创新度、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掌握程度等,这一方面有助于体现考核的公平性,一方面也能够督促学生平时加强学习,而不是在教师期末划题时死记硬背。期末试卷虽不是唯一的考核方式,但是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期末试卷如果设计得好,也能够起到良好的考核效果。在试卷的设计上要多出开放性、主观性试题,减少对文学常识的考察。试卷设计中要能反映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评价,从一份答好的试卷中要能够看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内容与思想的掌握程度。文学课考核体系还应当体现同文学课程的特色,同其他课程区别开来[5]。

四、结语

当下高校文学课教学面临着困境,为了突显出文学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应当立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文学教学。文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必不可缺,无论大学生将来走上哪个工作岗位,文学教育都将让其受益终身。为此,高校文学教师要选择经典文本,优化教学方法,同时,学校也应当结合文学课程特色,改进文学课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桂芹,刘博.高校通识教育模式下文学课程设置现状及策略——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个案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4:63.

[2]王文艳.通识教育理念在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贯彻和探讨[J].文教资料,2010(3):41.

[3]孙鸿飞,陈秋雷,杨楠.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学课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70.

[4]孙雪梅.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地位和教学方法探讨——以“大学语文”课为例[J].河南农业,2016(9):9.

[5]王忠田.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文学类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3):90.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