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维性下的苏州古典园林叙事空间

2018-01-16姚绍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叙事空间

姚绍强

摘 要:人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认知体验,常常是在四维性下,以动态的行走为主要方式完成的。这种四维的行走带入了思想情感的融入,不仅有游观的特性,而且更深层次上组织营造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叙事空间。基于行走的四维园林空间体验,通过对网师园“渔隐”造园主题的解读,分析其叙事空间的组织表达和认知体验。同时,给当代室内叙事空间设计思维的表达以借鉴。

关键词:四维性;苏州古典园林;叙事空间

苏州古典园林的叙事空间模仿自然山水的非对称、不规则进行营造,不规则非对称的营造方式并不是混乱与无序,却是“带有含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不那么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统一[1]”。这种统一,指含混的叙事空间所表现出的相对统一的叙事思想。古典园林空间本身并不能叙事,叙事主要发生在人。园林空间被人以叙事的逻辑营造,通过行走的四维方式认知和体验。苏州古典园林从造园至今,数易园主,历经多次修缮,但仍有部分很好地延续了造园思想和叙事主题。

一、行走下的园林叙事空间

(一)漫游式的空间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觉空间意识中,人几乎是空间的中心。传统壶天神话的思想指导下的苏州古典园林,表达了芥子纳须弥的空间嵌套组合关系。在这种结构关系下,人对空间的认知主要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没有被限制在物理尺度中,由此产生了漫游式的空间思维。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这种思维表现在“身处园林中的人被眼前的场景召唤,唤起了以往对自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而后自己置身其中针对当下的场景叙述一个游历山水的故事[2]。”这种独特的类比体验将过去和现在进行联系,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

(二)叙事性的空间组织

苏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人园林的代表,它的营造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促成了通过描述的过程而形成的概念。中国古代“园”的概念有可能并不是对某种空间用途的限定,而是文人在绘画和文献记载中描述的对象——它们不是后于园林本体出现的描述,某种意义上是先在的园林替代品[3]。即造园者基于造园时的思想情感、生活境遇,结合对自然山水的经验,将其以叙事的方式投射到对园林的空间营造上。这种叙事中的空间事件总是依照某种逻辑,这种逻辑可能是与造园思想有关的自然意向、生活方式、典故传说等。这些事件阐述了事物的变化过程,这种转变是由人通过漫游式直觉思维的延伸而激发,表达了造园者的某种思想情绪。叙事既是园林空间讲述的内容又是讲述的方式。

(三)四维性的空间体验

在空间的背景下,四维性的行走是人以身体为媒介感知世界的手段。苏州古典园林叙事空间是片断式的,每个空间都能叙述一个内容,它的组织逻辑不仅是靠空间视觉的连续流动来完成,而是靠人通过四维性体验在人脑中的主观建构。园林叙事空间中的这种四维体验更多表现为行走。这种行走不应被简单看为一种线路,它带有情感交流的属性。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人在行走中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叙事空间,它们依次表现出主题,每个主题间都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能使人通过联想表现出完整的造园思想。这种以叙事组织的方式将四维性的行走看作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纽带。

二、网师园“渔隐”的叙事空间分析

南宋时期,史正志在现网师园所在地建造“万卷堂”,其南构筑花园名“渔隐”。乾隆年间,宋宗元购此地建“网师园”。“曩三十年前,宋光禄憨庭购其地,治别业,为归老之计,因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网师指的是归隐山林、临流筑网、自安天命的隐士。网师园“渔隐”叙事逻辑与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构图有相似之处(图1),它以水体为媒介,由北向南营造了闲居之趣、樵风之乐、山林之隐、渔夫之悦的叙事空间。本文通过情境还原,以彩霞池周围空间为例,进行叙事空间的解读。

(一)闲居之趣

彩霞池北为居住场所。竹外一枝轩通过雕花漏窗与圆拱洞门,借北面集虚斋的庭院内栽植的两丛慈孝竹的景,呼应轩名,同时表达了“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意味。往南为射鸭廊,射鸭是古时的一种文人游戏,“鱼藻池边射鸭,芙蓉苑里看花”。在营造上射鸭廊单面封闭,开放的一面面向水體,契合了园主观花射鸭、自得其趣的闲居情境。往西到达看松读画轩。看松是指太湖石围合花池中的古松柏;读画其一是指园主在轩内读书作画,极尽文人雅士之乐,其二是指轩三面都有小院,立于轩内观窗外美景犹如一幅幅画卷,透露出一种向往吟诗作画淡泊名利的生活,显示出园主自得其乐的隐逸心态。

(二)樵风之乐

看松读画轩向南的折桥既在视觉上扩大了水体,同时也是住宅和园林区域的分界,为樵风情节的展开提供暗示。廊道向南上坡,到达月到风来亭。名字意取自“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此亭突出于彩霞池,三面环水,视线开放,正应了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清净氛围,体现了园主追求内心的安宁,同时也将空间叙事带向第一个高潮。再往南到达樵风径,名字取自“归舟何虑晚,日暮有樵风”。廊道高低错落,描述了上山砍樵的崎岖道路。

(三)山林之隐

过樵风径,一者(图2)过门洞,到达南部庭院。连廊曲折,柱子林立,院中湖石假山自然成趣,树冠大多向北倾斜,使得上部空间被遮蔽,光影斑驳,很好地营造了山林的意象,与樵风径形成呼应。身处其中感受山林幽深、宁静致远的情境。小山丛桂轩是南部庭院的主体建筑,名称来源自《楚辞》的“桂树丛生山之阿”与庾信的《枯树赋》的“小山则桂留人”,轩后种植一棵桂树,与之形成呼应。小山丛桂轩中有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上联对应了轩北面的云岗,它是由黄石堆砌的假山,在隔绝视线,界定空间,营造情境的同时,创造进入“渔隐”情节高潮的标志。下联写的是云岗东侧的一窄水溪,水溪翠绿狭长,岩壑深邃,象征对联中描述的山涧。通过引静桥与中部水池相连,暗示中部的水景。折而向北,东部高耸的围墙与墙后的屋顶,象征连绵的山峦,有半亭依围墙而建,名曰半山亭,与云岗连成一体,互为呼应。endprint

(四)渔夫之悦

过樵风径,二者(图2)向东,沿彩霞池到达濯缨水阁,此名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此阁面水临崖,园主扶栏垂钓,赏鱼观景,将其中展示的置身于荒野山水中独自吟唱的渔夫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再向东,路径变得崎岖,临水背靠黄石假山堆成的云岗,视线面向水面,清风徐来,水面泛起涟漪,时处当下感受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闲适。

三、室内叙事空间设计思维

网师园的叙事空间营造思维表现出的不仅是材质、元素意义上的统一,更是文化的延续。在当代室内设计中,除了可以对古典园林空间要素进行分析、提炼,或许还可以通过四维性的叙事思维进行空间组织营造。

(一)叙事主题的组织

叙事主题的组织往往基于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人往往通过四维的动态行为感受各个叙事空间,联想背后的思想。这些叙事空间主题往往有内在的逻辑,这种逻辑往往跟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有关,如“隐”使人想到渔、樵、耕、读等,因此,网师园采用了闲居之趣、樵风之乐、山林之隐、渔夫之悦等一系列叙事主题,并按照住所、上山、山中、山岗、下山的逻辑进行组织。叙事主题越贴近生活文化,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叙事主题的组织越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越能使人感受深刻。

(二)叙事空间序列的引导

人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相对滞后,在表达信息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些铺垫和引导。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这种关系既存在叙事空间之间,还存在前后的叙事空间。比如,网师园的樵风径,地面向上起坡,与上山砍樵的行为相呼应,同时为小山丛桂轩和云岗的高潮做铺垫。以径为引导的线性叙事是最简单的,其叙事通常采用顺序或倒叙的方式;然而,网状叙事更倾向于散点的片断式组织逻辑,它不仅由连续的空间流动构成,还是通过四维性主观建构的。在当代室内叙事空间设计中,过渡性的交通空间通常是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引导空间,比如楼梯、走廊、通道等。空间本身的比例尺度就具有很强方向性,同时通过材质、光线等设计要素加以暗示和引导,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空间叙事序列。

(三)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

合适的表达载体和设计手法对室内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有重要的作用。不同设计师擅长的表达方式或许不同,但叙事主题通常带有故事性和场景感。在室内叙事空间设计中,对记忆场景的现代演绎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造方式。色彩引导空间的叙事情感,材質营造空间的叙事骨架,特定的造型符号丰富空间情节,光影构成空间的动态属性。另外,留白也是常用的叙事空间营造方式。空间的留白则表现的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留白的空间常给人无限的遐想,是主题情感的升华。

四、结语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独特的园林空间、符号元素、营造技法等,还有其中承载的生活情节、经历境遇以及对于理想追求的文化情节。这些通过叙事的方式在空间中体现,通过行走为主的四维方式被人感知体验。而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或许可以从这种叙事性空间情节的思路出发,映射到空间中,从而增强人的体验感受,真正做出有深度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英]冯炜.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M].李开然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空间
《月亮和六便士》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比较
浅析电影《釜山行》的叙事空间
叙事空间中的城乡文化对立
校园景观中的叙事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