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课堂快乐教学活动的尝试与探索

2018-01-13邓熊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微课堂快乐体育体育教学

邓熊

摘 要:快乐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颇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对推进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其目的在于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体育课程的新体验。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 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13-02

1 体育教学之“瓶颈

何谓“体育”?狭义的来讲,体育可谓是身体的教育,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部分。而广义的体育,泛指体育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等。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课似乎是放羊式教学的代名词。学生所期待的体育课不过是压力之余情绪的宣泄口。体育课开展的项目单一枯燥,老师授课方式亮点乏善可陈。如何才能探索到更优越的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体育竞技精神,将狭义的体育教学开拓为广义的体育教育,为体育教学瓶颈找到突破口,实现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笔者结合历年教学实践经历,通过开展微课堂、个性社团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游戏情境、竞争情境等导入体育课堂,将枯燥的体育教学提升为有技巧有才华有特长的体育特色微课堂,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展示师生的才华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让师生在体育课堂体验到快乐。

2 中学体育教学误区简析

误区之一:应付考核 索然寡味

体育教师容易把教学考核中的一些硬性指标作为日常体育课堂的主导内容。所以在日常教案设计时,习惯练习跑步、跳远、仰卧起坐等常规项目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练习此类项目时本就枯燥,而教师为了考核达标,在课堂上还往往给同学设计难度系数较高的项目。有些体能较弱的孩子长此以往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快乐体育根本无从谈起。

误区之二:千篇一律 效果单一

不少体育教师课程编排缺乏连贯性和发展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发展学生的跑、跳、跨、投掷、平衡等多种运动技能。善于利用多种器械,如沙包、梅花桩、轮胎、飞盘等进行合理搭配和巧妙组合。通过组织多种玩法、多种器械组合等促进运动协调发展。但不少老师课程教学内容粗糙单一、项目重复,不少学生听到体育课的第一反应就是:“嗨,又要跑八百

米”、“又要练蛙跳”等等抱怨。这样重复单一的课时安排会严重戳伤学生的运动热情,孩子们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误区之三:沉溺常规 固步自封

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教师从唱独角戏的角色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将主讲的角色转化为主导的角色。所以我们就要突破常规,转变固步自封的思想,转换一家之言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挑战。与学生同享专业知识,共同承担责任,相互鼓励与沟通,使老师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当学生能体会到平等、合作、挑战、承担等正面激励时,孩子们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去,从而获得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

3 快乐体育教学之目标及特点

实施快乐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为实现乐学,趣味应作为激发学生的主要内驱力。笔者在快乐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3.1 注重学生差异性,根据学生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教学体验模式,导入差异性微课堂

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性格、成长背景、智力水平、认知结构都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那么在教学设计中,为了考虑到各差异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各差异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各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获得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很好的成就感,自此把握好了主体学习的良好契机,才能优化教学进程。在课堂中,每个班都有几个差异性比较大的孩子,体育课对其而言一直都是累赘。对待这些孩子,笔者每次都会因课而宜、因人而宜。比如练习引体向上,对于较胖的孩子,先安排一些投掷类、牵引类的项目,如丢飞盘、拔河比赛等项目练习他的手臂力量。因为引体向上这样的项目,孩子一开始因为体重太重,不管怎么练,都不能达标,反而会极大的挫伤他的自信心。所以先用其擅长的项目锻炼他的手臂力量,等其手臂力量增强了,再一个一个的尝试去做引体向上。这样孩子会更信赖老师,也愿意尝试挑战和突破自我,孩子的表现欲、上进心、自尊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3.2 教学容量应“精”,材料应“富”,项目应“简”

一节体育课堂只有区区45分钟,体育课堂之“动”不能只求表面形式的“动”。而是追求“声动”、“形动”、“群动”、“互动”。而互动的要害和精髓就在于“神动”。何谓“神动”?就是要学生把思想集中关注到课堂本身。所以教师对于课堂的设计、材料的选择、项目的编排,都应该是遵循教学容量应“精”,材料应“富”,项目应“简”这三个原则。

3.3 教学组织形式应采用灵活、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可设置游戏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探究情境等。情境的创设会对学生产生挑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比如故事情境,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故事情节,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在故事中,然后,根据故事给学生分组设置了不同的角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设置不同的游戏规则。比如练习孩子的弹跳,给这堂课取名为“小猪快跑”。不同组的“小猪们”从同一起点出发,在路程中设置了足球、篮球、障碍物等,然后只能用短跳的方式进行前行,在遇见障碍物的时候,只能采取长跳的方式进行跨越。因为每次在跑酷的过程中,都由时间值决定生命值。这节课结束以后,学生还久久的沉浸在故事的角色里,甚至在课外还给同学用故事里的角色互相取闹。比如“立定跳远”的课堂。引入的是竞争情境,设计了一个“闯关东”的情境。闯关东的背景是前往东北淘金,我们设置了五关。然后在沙池里面埋了不少代金币,同学跳到相应的沙池,脚下的沙子里可以掏出代金币。虽然都是一些初中的孩子了,可是这些掏出的金币却让孩子们欣喜若狂。平时懒得运动的孩子甚至偷偷挤进来想多跳几次。当然我们这些金币的使用,我们可以串联到下一个课堂,作为下一个课堂的教学材料使用,比如作为游戏情境中的闯关卡,或者跑一百米长跑的“免做卡”。孩子们何其天真烂漫,一点点小小的奖励,可以让他在下节课其他同学都在一百米长跑时在旁边得瑟几分钟,已经嗨的不成形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发挥孩子的主觀能动性,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同时,在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注重水平和效果的分析和讲评,尽量讲评积极向上的游戏内容,捕捉孩子们在课堂当中参与度的闪光点,给予不同的学生差异性的肯定和表扬,并且要在教学结束以后再次分析孩子们的角色意识、材料的选用、学生反馈等,从而为开展下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组织提供更有效的参考。endprint

3.4 社团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大课间、社团活动是我极力推崇的。体育文化应该植根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局限在体育课堂。我们体育老师分组负责组织体育社团活动,每天早上、下午开展集训;不定期的开展班级之间的体育赛事,如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活跃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邀请兄弟学校来校进行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吸引学生来观赏赛事,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对于在体育赛事中获奖的学生,我们在国旗下讲话时大力表彰,激励和鞭策学生奋发拼搏。通过多种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体育文化精神不断渗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体育的魅力所在。

3.5 课程的纵向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和梯度性

层次性是指使不同学生都要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课程的设计要引領学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进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自我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获得更充实的心理体验,对于课程有着更高的心理期待。

3.6 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有句名言:“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学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一个机智的教师,如果有着出色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个人魅力,他会善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后继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篮球课堂,我有时候会不留痕迹的做一些花式篮球动作,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还会组织孩子们与强劲的HIP-HOP音乐结合,一起娱乐性的传球、运球和扣篮,同时会在室内课精选一部分篮球视频,讲解篮球运动文化,把篮球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让孩子们有篮球梦想的意识,让学生的体育精神得到深化和升华。有着丰富内涵的体育文化课,可以变身为娱乐课堂,让孩子们在压力之余放松身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4 反思与结论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各种各样精彩的体育活动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上以后,我们的课堂氛围有了质量的双重提升,学生参与的情感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米卢执教中国队搞快乐足球,结果中国足球第一次进了世界杯。把用快乐思想引导执教的价值观渗透的教学理念,正犹如新课程改革这一夜春风吹出的一枝独秀。总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快乐思想的教学模型,优化教学进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这才是快乐体育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体育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主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 包昌明.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http://www.121ty.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课堂快乐体育体育教学
“微课堂”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优化高中化学 “微课堂” 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