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8-01-13常荔李仰涵

统计与决策 2017年24期
关键词:跨部门排序一致性

常荔,李仰涵

0 引言

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知识日益成为政府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因素,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利用能力对提升政府能力极为关键,被视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政府跨部门协同和整体性治理模式建设的关键环节,跨部门知识共享旨在通过信息和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产生更具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然而,实践中信息或知识孤岛现象却较为严重,部门林立使得知识难以跨越“部门墙”进行有效的交换和分享,导致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下和治理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来推进整体性政府的建设。

1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输入-过程-输出”模型

公共事务治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政府部门之间的活动存在很强的彼此依赖性,必然要求部门间通过知识共享、资源支持等建立协同联系,从而提升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跨部门知识共享正是衔接组织活动所固有的组织依赖性的过程,是知识跨越部门边界实现从一方到另一方转移的过程。

“输入—过程—输出”(Input-Process-Output,IPO)的逻辑框架是组织活动绩效评价的经典理论框架,它强调从输入到转换到输出的系统性过程。根据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特点,在这一经典的评价框架指导下,本文构建了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IPO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跨部门知识共享的IPO模型

跨部门知识共享的促成因素是输入性指标,反映那些能够促进和推动知识在部门间进行交流和共享的组织情境因素,如部门间的协同关系质量、组织支持环境和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等;跨部门知识共享过程则指部门及其成员如何与其他部门及其成员进行知识互动和沟通,包括存在于部门间层面的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运用、员工自身的知识共享能力等。跨部门知识共享产出反映知识的跨部门扩散和转移所带来的不同层面的影响。该模型反映了跨部门知识共享从输入到过程进而到产出的系统性过程。因此,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呈现出多维结构,是政府对知识跨部门交换和分享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共享过程和产出表现的综合衡量,具有形成的多因性、发生的多层次性、产出的系统性和衡量的动态性等特征。跨部门知识共享的促成因素、跨部门知识共享过程及产出效果等方面共同反映和决定了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水平。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能够为跨部门知识共享工作提供评估和反馈功能,譬如,跨部门知识共享目标的实现程度、知识共享行为与目标的协调一致、跨部门协同关系质量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反馈机制,对现有的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的发生环境和行为模式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协调,推动跨部门知识共享有效实现,从而提升跨部门知识共享整体绩效水平。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确立

2.1 构建原则

构建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评价指标体系时,既应遵循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也应反映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所具有的独特性。

(1)系统性原则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是由促成因素、知识共享过程和知识共享产出效果等子系统综合构成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因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应能充分反映跨部门知识共享的系统性特征,而且还要依据一定的逻辑原则,科学而合理地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

(2)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意味着所构建的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所测量的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内涵和结构相吻合,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反映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共性特征,也应结合政府组织、技术运用和知识管理的特点,真正反映出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现实状况和绩效的真实水平。

(3)可操作性原则

这要求避免构建理论上完美但体系庞大和层次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能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无法进行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做到少而精,在保证测量结果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利于掌握和操作。同时,力求指标数据可量化,定性指标可转化为定量数据,能够借助于现有各类统计年鉴或通过调查问卷等获得,评价过程简单易行。

(4)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服务于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分析和选取那些能客观反映现阶段跨部门知识共享工作的测量指标,并能前瞻性地对影响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核心环节予以关注。

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特点和理论文献,本文初步构建了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后,从一级指标拓展延伸到二级指标,进而逐步细化完善三级指标。经过自我检验和专家检验后,形成结构合理的递阶指标体系结构,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全部属于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高,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就越高,见表1所示。

表1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指标权重的确定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对于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有强弱之分。为了区分影响的差异性,必须给予指标适当的权重。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不同层次的指标相对于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重要性程度。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结构化处理,把对多个指标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化为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然后再进行指标总排序的综合判断,由此确立指标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本文把研究问题层次化、条理化,构建一个各层次要素相互联结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若干衡量指标按属性划分为A目标层(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若干准则层(第一层包括B1输入指标、B2过程指标和B3产出指标;第二层包括从C1到C8共8个指标)和指标层(包括从D1到D17共17个具体评价指标)。

(1)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通过两两比较的形式,专家对同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用数值形式给出判断bij,构成判断矩阵。矩阵bij表示相当于Ak而言,Bi和B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用1、2、3、...、9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

(2)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i,并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可获得多位专家同准则下判断矩阵群的权重向量ai。

运用方根法计算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ij表示一级指标中bi相对于bj的重要性程度。

对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系数

在此基础上可得最大特征根λmax,计算公式如下:

(n为对应的判断矩阵的阶数)

(3)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由于每位专家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存在差异,在对判断矩阵进行两两评分的时候会产生主观性和不一致,因此要对得出的权重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使用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来判断一致性。

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公式为:CI=(λmax-n)/(n-1),一致性比例CR=CI/RI,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应对判断矩阵进行反馈调整,直到满足一致性检验标准。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能够计算出每一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合成权重,这个过程即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进行,一级指标的层次单排序即为总排序结果。对所有指标权重的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方法与层次单排序的检验类似。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CIi为Ck对于Bi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RIi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邀请二十位来自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根据其专业经验进行判断,通过两两比较的形式对各每一层次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用数值形式给出判断结果,通过汇总专家的评议结果,得到11个判断矩阵。

本文以一级指标为例,确定跨部门知识共享的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对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相对重要程度。

(1)根据专家评议结果构造A-B判断矩阵。

(2)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i,并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wi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多位专家同准则下判断矩阵群的权重向量ai,结果见表4。

表4 一级指标之间权重判断结果

根据计算公式,可得:

(3)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公式为:CI=(λmax-n)/(n-1),将以上数据代入,可得CI=3.0154

根据表3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可得RI=0.58

由此可得一致性比例CR=CI/RI=0.013<0.1,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指标权重的单排序结果可以接受。

根据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的计算公式,得到检验结果为:

表明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评价指标的总排序结果可以接受。

其他各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依次类推可得,单排序和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评价指标权重的单排序和总排序结果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结果见表5。

表5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

4 结束语

随着合作治理时代的来临,加强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已成为跨部门协同中首要的和基础性的目标。本文结合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内涵,从跨部门知识共享的促成因素、跨部门知识共享过程和跨部门知识共享产出等三个维度选取并构建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的现状,较明确地揭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为提升绩效应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工作。然而,这毕竟只是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增加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譬如,指标设置的维度和具体指标细化可进一步完善;指标筛选方法和量化方法也可继续优化等。这些更为细化和深入的探讨将持续提升跨部门知识共享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一步推进其在实际评估中的应用,推进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更为良性地开展。

[1]Christensen P H.Knowledge Sharing:Moving Away From the Obsession With Best Practic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7,11(1).

[2]Sanhu M S,Jain K K,et al.Knowledge Sharing Among Public Sector Employees:Evidence From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11,24(3).

[3]Yao L J,Kam T H Y,Chan S H.Knowledge Sharing in As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tor:The Case of Hong Kong[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1).

[4]Wang S,Noe R A.Knowledge Shar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

[5]常荔,谢淼.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成因与促进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

[6]胡平波.网络组织中知识共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情报杂志,2009,(1).

[7]廖开际,闫健峻.基于物元分析的知识型组织中个人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24).

[8]陈丹,陈曲和,朱萌.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共享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4).

[9]赖先进.论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跨部门排序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排序不等式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跨部门项目团队合作绩效管理研究
浅谈财务部跨部门协作能力建设
“跨地区”、“跨部门”、“跨币种”协同监管方法研究及政策建议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