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8-01-09李星辰罗晓博

理论观察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李星辰+罗晓博

摘 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自然对这种新兴的、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情有独钟,对网络流行语的创新和发展贡献突出,同时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观念还未成型,必然会受到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各种影响。因此如何通过网络这个新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174 — 03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背景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们精神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媒介,它必然会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科技乃至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立足于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记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同志”、“自力更生”、“鼓足干劲”等流行语,都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对社会美好前途的价值理想和追求,是人们的生活常态及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发生了变化,思想得到了解放,流行语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像政治、经济领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指引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等;教育领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等都呈现出了当时社会对青年教育的要求以及青年对出国接受教育的渴望。此时的流行语开始变得多元化,无一不反映着当时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社会呈现出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趋势,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虚幻走向务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观念是和特定时代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是基于需要的根本利益和实践经验产物。

(二)网络流行语流行的背景

1.网络时代的发展给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载体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每个领域,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从1994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网络也越来越普及。通过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规模达到7.51亿,比欧洲人口的总量还要多,互联网普及率为54.3%,从年龄结构上来说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從职业结构上来说,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4.8%。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生力军,自然对这种新兴的、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情有独钟,对网络流行语的创新和发展贡献突出,同时也受其潜移默化最为深刻。

2.社会环境的发展给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平台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的特点。网络流行语直接来源于现实,反映着社会现实现象,也跟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如今是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社会,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的增强以及话语权的提升。媒体和公众人物更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使用或创造的网络流行语都会很快的传播在公众之中,像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祝词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接受媒体采访时给青年人提的“小目标”,以及娱乐明星邓超因口误而火的那句“we are 伐木累”等,大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火热的网络流行语形象地表述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积极的影响

1.网络流行语给生活添加趣味,丰富了大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语。活泼生动的语言风趣幽默,满足大学生追求时髦和新奇的需求。一些网络词语不仅可以使日常口头用语变得简洁生动,而且亲切感有增无减,像“亲”、“宝宝”、“小伙伴”等网络流行词串组成的网络流行语,在使用时不乏给人一种前卫的感觉,大学生借助这些网络流行语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魅力。打破日常用语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的特点。

2.网络流行语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的参与度,表达自身的价值诉求和愿望,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和责任感。一些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很容易吸引大学生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事件本身。比如“躲猫猫”、“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爸是李刚”、“打虎拍蝇”等都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社会经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毫无疑问,大学生不能只关注学习,与社会隔绝,与现实脱离。

3.网络流行语有利于大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有效排解自身的多重压力,舒缓心情,更专注地投入学业之中。比如“伤不起”、“鸭梨山大”、“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网络流行语正是对症的一剂良药,成为大学生进行宣泄压力和缓解压抑情绪的渠道。

4.网络流行语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发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往往是因为它们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特定社会问题的实质,因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度,培养大学生用客观的、全面的、历史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成熟,眼光更加敏锐。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的影响

1.日常用语价值流失

网络流行语大多是一些口语化的奇特、鲜活、新颖的语言形式,一些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时尚时,恰恰构成了对汉语正规表达及日常用语使用的规范性强烈冲击,甚至对汉语言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因为只重视读音不重视其典故原意,肆意曲解字意,已经造成汉语呈现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的倾向。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许多大学生在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感触颇深,即对其诗句朗朗上口,但要形成文字时多无从下笔,写成错别字,倍感捉襟见肘。

一些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会很快的消亡正是因为没有进化的空间,不符合社会的价值认同,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价值意义不大,甚至说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网络流行语中不乏一些低级、粗俗和下流的词汇,这些乌七八糟的网络流行语不仅会破坏网络文明的建设环境,而且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一旦大学生频繁使用养成习惯,不仅会拉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流行语中语言方式多样化,多种语言相互掺杂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多种语言混用的网络流行语,往往违背语言本身的规律,如“因吹斯汀(interesting)”、“一颗赛艇(exciting)”、“狗带(go die)”等,思维表达混乱,辞不达意。尤其是在社会中或家庭里与长辈交际沟通时多容易出现代沟和不必要的误解。

2.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缺失

如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不乏有一些消极的网络流行语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拼爹”、“土豪”、“有钱任性”、“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使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功利世俗。在今日的校园内,不难发现,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甚至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追求物质利益淡漠无私奉献,由此变得自私、冷漠、懒惰;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倒背如流,但实际行动却是不尽人意;更有不少大學生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盲目崇尚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如今,“富二代”、“高富帅”、“白富美”这些网络流行词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热门词汇,而对于社会中热议多年的“扶不扶”问题,大学生还是各抒己见,看法不一,围绕这一话题又出现了“围观”、“元芳你怎么看”、“吃瓜群众”等网络流行语。这都表明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缺失,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三、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引导策略

(一)适时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充分把握网络流行语背后揭示的价值问题导向,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相结合,对多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工作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适时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配合课堂主要理论内容的学习,把握理论内容与网络流行语背后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本质特征,真正的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改变对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帮助学生辨识网络流行语的优劣,挖掘出一些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如“正能量”、“中国梦”、“工匠精神”、“洪荒之力”等,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积极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于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民族而言,推动进步发展的力量是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承载着社会的精神追求而且更是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容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而且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行动向导,与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相契合。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群,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定会受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是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地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的教育者应该树立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积极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在多样化价值诉求中凸显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摆正大学生的心态,引导大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网络流行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在实际生活之中,使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确实地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沈明月.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及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4,(5).

〔3〕杨若妍.运用微博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4〕熊仁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成才之路,2016,(01).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