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奏响小学音乐教学的美妙旋律

2018-01-05刘斌

学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学音乐素质教育

刘斌

摘 要: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关键词:小学音乐;素质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105

課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可以平淡无奇,也可以波涛汹涌,就看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演绎教学内容。那么,如何讲究教学艺术奏响小学音乐教学的美妙旋律呢?

一、设计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游戏活动比较热衷,所以引入游戏实施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够放松身心,通过游戏获得自我满足。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强弱”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各种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打击的方式感受不同材质音质的不同,体会每一种物品所发出的音阶高低,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来感知声音强弱是由发声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等不同因素共同来决定的。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下雨天》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打击不同质地的物品,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每节课教师都会给学生介绍相关的音乐知识,但是音乐理论相对枯燥,小学生难以消化与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理论知识。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音乐知识,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趁热打铁让学生更好地消化与吸收。例如,在教学“切分音”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只会让学生明白切分音在书面上的书写方法以及切分音的节奏类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导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真正理解切分音的原理。其实,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切分音节奏型之后,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认识什么是切分音,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

三、挖掘情感因素,陶冶学生情操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动态,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不同的演绎,将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机智掌控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活把握课堂高潮与结尾,用沁人心脾的方式感动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获得满足,这样才有助于情感的深化。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掌握乐曲的节奏、韵律、曲风、力度、速度等变化而引发的不同风格和情感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童年》《梦幻曲》《丰收之歌》《我们的田野》《牧童短笛》《蜗牛和黄鹂鸟》《加伏特舞曲》等少儿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其次,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乐趣,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趣导情、以趣助情”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四、加强审美渗透,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审美创造能力是创造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审美标准和审美规律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欣赏、歌唱、演奏等各个环节加强审美渗透,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快速波尔卡》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10人一组进行分组,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演绎歌曲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丰富歌曲的时间、人物、事件、场景等,还可以鼓励学生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物情感及其心理变化。每一组学生都兴趣盎然,有的创作了一段舞蹈,有的创作一首诗歌,还有的创作了一段舞台剧等等。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中,学生自由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了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充分体会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五、电教手段辅助,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这一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动静结合,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要善于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设备,突出音乐的艺术特征,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教师单纯的讲解和播放音乐比起来,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同时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畅游在音乐殿堂,陶冶学生的情操,渲染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给学生展示音乐的动态效果,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真正实现音乐、乐器、音色的完美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兆岭.我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文教资料,2006(21):156-157.

[2] 刘小文.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创新教法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2):65-66.

[3] 郑向华.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小学音乐创新教学初探[J].黄河之声,2011(3):95.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小学音乐素质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