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05刘如兵蒋凤昌陈鹏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

刘如兵+蒋凤昌+陈鹏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工作而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上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1+3+N”的试点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三段培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对其他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三段培养、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刘如兵(1976-),男,江苏姜堰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蒋凤昌(1970-),男,江苏泰兴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陈鹏(1972-),男,江苏姜堰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1-7518(2017)33-0078-03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将招生和招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这种模式将以学校本位的学历教育与企业工作本位的职业培训紧密结合,强调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徒)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是目前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和难点[1]。

一、现代学徒制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学徒制在我国建筑业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建筑业开山鼻祖“鲁班带徒”,到唐代设立“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直至今天“师傅带徒弟”一直是建筑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形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既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专业性强的显性知识,如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还包括大量的默会知识,如各工种施工操作技能、工程质量检测方法、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非逻辑性、不确定性、不可言传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不好,默会知识的掌握一般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身临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现代学徒制具备这种特质,很容易被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所接受。

二、校企协同是开展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牵头与政府、行业组织以及40多家学院有着长期、稳定、良好合作关系且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联合,成立了“建筑类高职教育联合体”,建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制定了一系列合作制度,构建了“人才共育、教学共管、师资共培、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各类办学资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人才共育机制

实施招生、就业一体化,学生、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提高企业参与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合作企业改变传统的招工形式,政校企协同解决学生“身份”问题,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接受培训的徒弟,是企业的准员工。

校企协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基于建筑产品施工过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专业与产业、招生与就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的良好机制,有效解决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错位的问题。

(二)教学共管机制

校企联合组建招生就业、制度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专项工作组,构建全过程教学管理与组织的运行机制。校企共同组织校内课程与学徒制实训项目的教学、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与技能培训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双主体动态教学管理和运行系统,双系统闭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2]。

(三)师资共培机制

实施现代学徒制关键是要有一支校企双流动、双服务的“工程型”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实施专任教师“持续双师型”工程和“大型复杂项目挂职”工程,专任教师常态化深入工程一线,深度体验企业文化,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实施“职教能力提升”工程,对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建立动态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合作共建“名师名家工作室”、“建筑四新技术”、“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等专项工作组,协同开展项目建设及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与师傅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四)基地共建机制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根据“合作共建、开放创新”的原则,构建了校企协同“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的良好机制。根据专业实训体系和学徒制实训项目的要求,通过加大软硬件投入、开发实训项目、提升实训功能,校企合作共建示范实训基地,加大对原有实验、实训室的改造提升,新建建筑BIM实训中心、虚实结合的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和VR沉浸式教学体验中心,从原来只能进行单项工种实训提升到按照企业运行方式构建的多工种综合实训和全方位岗位技能培训。依托合作企业,在校外建立了包括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钢结构等典型结构的工程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共建企业培训部,既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又可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

(五)资源共享机制

基于深度产教融合,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建成建筑类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打造了“两支校企混编的优秀团队”即专业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做强教学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学生创新创业等“四个中心”。

三、“三段培养、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是依托学生(学徒)在施工现场,通过整个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训练来实现的,而建筑工程结构类型不同、施工进度不一,很难找到一个单位在建工程完全与学徒制要求一致,而且一个企业也难以接受很多学生,为此通过组建学徒制企业网络,构建“1+3+N”的试点合作模式,“1”是指土建类专业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平台,“3”是以3家大型特级企业为主,包括“正太集团”、“江苏一建”、“中建一局”等,“N”是N家中型建筑企业为辅,包括“大江建设”、“锦汇集团”等,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三段培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实现了“五个共同”。

图1 “三段培养、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试点合作企业工作崗位的用人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建筑行业中级技术管理岗位及相关职业岗位群,以施工员为核心岗位,以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为拓展岗位,培养既懂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是课程建设。在对建筑生产过程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模块设计→确定不同课程开课的顺序。根据“首岗适应,多岗迁移,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构建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元素全面融入专业教学,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做好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有机结合“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建筑信息化”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三年的学习划分为: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和学徒期三个阶段,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完成(如表1所示)。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由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群与学徒制专项实训项目群“两个系统”构成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管理平台等“三个平台”理实一体课程群:根据实训能力进阶的规律,设置“专项基础技能实训”、“综合实务技能实训”、“岗位工作技能实训”和“专业拓展技能实训”等“四类实训”项目群。

(三)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一是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基于实际工程项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融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开发相应的项目化教材和典型案例库、微视频库、习题试题库、图片库、创新创业资源库、无纸化考评测试系统等相关教学资源。二是针对学徒制实训项目,根据“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入工作情境”的原则,开发建设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系列实训实习教材和技能考核试题库[3]。同时应建立“教学资源动态更新”制度,及时增加反映建筑业“四新技术”的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教学资源的典型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四)校企共同组织教学管理

实施“全程跟踪、分段管理”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学生在学校期间,按照“学生”的要求,执行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在企业期间,按照“学徒”的标准,执行企业岗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校企都要安排专人进行全程跟踪,建立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保证教学组织管理上的高效性和持续改进。

理实一体课程以真实施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施工现场直播教室中实施;实训项目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以相关规范为依据开展岗位实训,企业要落实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师傅),做好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明确考核标准,为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按协议支付学徒酬金。

(五)校企共同进行教学考核评价

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平台,形成快速高效的质量纠偏机制。以学生(学徒)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采用动态评价、多元评价、过程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考核评价有机结合,“学业”考核主要从学习过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情况和校内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4];“学徒”考核主要从职业道德与素养、操作规范、实践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岗位工作成果等方面,对学徒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四、结语

“三段培养、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够培养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产教融合平台,精准选择合作企业的是关键,培养模式和人培养方案的创新是核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保障。实践证明,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高,教师团队开发课程能力不断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试点效果良好,得到了合作企业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梁涛.现代学徒制“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时代金融,2015(5):155-1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1.

[3]陈爽.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6-79.

[4]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1):21-23.

责任编辑 吴学仕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技术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
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双师型”教学团队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