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2018-01-05张勇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师生关系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中的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纯粹的一种关系。它的良好发展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建设的良好发展。本研究试图探究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中人文关怀的本质及意义,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找到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对策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张勇(1978-),女,陕西西安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43-04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人文关怀以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为目标,肯定人的尊严,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表现。

高职院校中的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纯粹的一种关系。它的良好发展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建设的良好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

一、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中人文关怀的本质

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最重要、最活跃。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除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化发展,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在提倡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中心。认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爱的良好局面。

(一)以人为中心,体现生命价值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应该尊重生命的权利与尊严,所做的工作应以人文本,重视生命的价值。高职院校中师生关系就是应该一人为中心,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权利与尊严得到尊重,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应该树立关怀榜样,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主动权[1]。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的发展着想,引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接受教师给予的合理性意见。只有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与关怀,才能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畅通。

(二)尊重并认可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现民主平等

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关系中是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两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他们同样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享有发展的权利。学生在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无疑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人文关怀型的师生关系恰恰承认了学生与教師之间的差异。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找到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并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学生用努力学习和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来回应教师的给予。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主动关怀示范,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学生接受关怀的同时,也能积极主动地关怀教师,关怀他人。

二、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关系融洽且充满温情。

(一)有助于教育人性的回归与发展

教育作为推动人类自我建构和自我生存的重要活动,它的本质就在于推动人性的完美演进。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立足于人性,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让人性得以正常的发展,在于推动人性的完满演进与生命的完美体验。教育应是基于热性并为着人性的,是人性化的[2]。注入了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并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完美人性,让人性得以正常地发展。

(二)帮助学生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承认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出生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空间,千差万别的差异真实存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存在,教育者对他们独特的潜能加以开发和重视,帮助每一个不同个性的学生发挥出他们自己的长处,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才是教育真正实现了育人的目的,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所发展,创造多样化的生命价值。在人文关怀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利用他们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多样化的发展。要以关怀为前提,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突破自我,创造自己的生命奇迹。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育的作用就是挖掘人生命的潜能。教师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之外,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指的是在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3]。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爱护和尊重学生是其人格魅力形成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的高大形象必然会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之情又在无形之中激励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四)有助于增强德育效果

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于与学生的心灵、内心情感积极交涉,激发并唤醒每个学生道德潜能中积极、有意的因素,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就是体现了师生心与心的沟通与交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并接纳,最能感化学生。因此,学生积极敞开心扉愿意接纳,师生间情感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学生工作的时候,教师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多替学生着想,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拥护与爱戴。在这样温暖、融洽的氛围中,教师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自觉自为,唤醒感召学生的人性与德行从而增强德育效果。endprint

三、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相处之现状

就目前来讲,我国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情感淡化、交往过于功利化等问题,甚至发生师生关系破裂暴力冲突等伤害性事件。个别教师只顾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上课来下课走,业余时间与学生零交流,一学期课程下来都认不全班里的学生。部分学生上课也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直到一本书学完都不知道老师姓甚名谁。这样缺少沟通、缺少关怀、缺少交流的师生关系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有的学生为了拿高分评优、拿奖学金,为了成绩不挂科、考试作弊不被抓给老师打电话,请老师吃饭送礼,用不正当的手段百般讨好对他有利用价值的老师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行为严重的扭曲了正常师生之间应该有的人文关怀关系。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打高分,一味地放松对学生的管教,无视学生的课堂违纪、逃课、作弊等恶劣行为。曾经在《光明日报》中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填写教师测评意见时,有40%的大学生未能真实认真填写,仅仅凭感觉随意填写。有7.2%的学生因为老师严格要求而给老师差评[4]。师生关系功利化严重,只有利益交换,没有正常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如果教师跟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感情润滑,那么相互站在对立面的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使矛盾激化。

四、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师生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内涵与特点,并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我国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较为融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2010年在广州7所不同的高校对师生关系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占总人数的5.83%,基本满意的有61.81%,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占总人数的32.36%,结论是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尚可,但不十分理想[5]。笔者认为,当今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除了教与学的知识传授关系,还应该有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师生间各自按照角色期待做出得体的行为,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平等地沟通交流。然而现实却非如此,师生关系仍然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二元对立思维内,这样的主客体认识必然导致关系的不对等。它所体现出的一定不是基于情感、沟通、交流等关怀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关系。

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诸如功利化、实用主义等过于物质化的思想侵蚀着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部分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投身到了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漠不关心,对教书不尽责,对育人不尽职,自身的人格魅力在物欲横流的环境里消失殆尽。同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学生为了谋取私利,用钱拉拢与教师的关系,得到一些不正当的利益。淡漠正常的师生关系,滋生了矛盾与冲突。教师对学生关心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地关心自己要完成几个科研项目,多拿到几个科研成果;学生过于关心自己的分数高低、证书多少、学分是否修满。师生双方相互缺少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学校则更关心的是自身有没有较大的发展,是否能升格定级,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大家都在为自身利益谋求功利,教与学成了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学生尊师之道日益淡化,缺乏对教师的敬畏感[6]。学生缺少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意识,上课是教师,下课便成陌生人,见面不打招呼,低头假装不认识,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把教师的苦口婆心当做耳边风,甚至心生厌烦,置之不理,更有甚者直接顶撞、辱骂。学生在课堂上无视教师存在,低头看手机,聊天,吃东西,睡觉等一些不尊重教师的行为比比皆是。更有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对教师的劳动成果根本不屑一顾。这种尊师之道的淡化,助长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误解,使得矛盾升级。

当然,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中存在着重考评、重结果、重手段、重评比的错误评价方式,轻视了教师在教学指导,在教学过程,在教学目的,在教学改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因此导致教师一心只想着如何多申报几个课题,如何发表几篇核心论文为自己在评职称时提高些分数,对学生漠不关心,无法静下心来钻研教學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零沟通,零交流,教学任务成为应付差事。曾经就有一位高职院校讲师,由于未完成年度考核中规定的论文数量而面临下岗的危机。高职院校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促使了师生误解隔阂的产生,导致了师生之间感情的淡漠。

五、让人文关怀回归于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

若要人文关怀回归于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之中,那么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应承认并尊重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以能力为重;应该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虽然受到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应该尊重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它的独立性,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完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反而要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繁荣文化,促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教育不受或少受行政指令的干扰,做事情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教育部门也勿将上级指令强加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引导高职院校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扩招及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要尊师重教,以育人为本。

(二)学校应完善考评机制、肩负育人使命

完善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合理规划考评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将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唤醒人的职业追求。这样的制度可以帮助教师端正工作态度,积极向上。将考评合理分层划类,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按照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管理岗位的划分区别对待。建议将师生关系也划分到考评机制当中,量化考核应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及同行评价相结合。加大学生在评价中的权重,客观公正地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管理部门应体现出尊师重教、人文关怀,对教师的合理诉求应该加以重视并满足,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回归教学一线,安心教学,用心育人,合理激发教师的创造能力。人文关怀是凝聚人心、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共同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有效凭借[7]。对教师的考评制度应该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引导教师将满腔热忱奉献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endprint

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教学应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处处体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唯有大家齐抓共管,创造出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术氛围才能得以营造。回归育人使命,找回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感悟人生,关注他人,尊重他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端正师生交往的价值取向。把“会关心人”列入教育目标之中,让学生除了会关心自我之外还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三)教师应树立关怀榜样,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树立道德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首先应该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学生便被教师的热情、尊重、理解、包容的态度所吸引,信任、崇拜、敬佩教师,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关心学生的意识,不断地学习研究如何更好地关心学生,为学生树立关怀的榜样。为学生诚心诚意办一些实事,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所及所难之事。与此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信赖并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接受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建立良好的人文关系的师生关系,推进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四)学生应尊重教师、爱戴教师,剔除功利主义

古有程门立雪,今有马门立雨,都在颂扬尊师美德。尊重教师,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必修课,在做学问之前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生应该理解并积极接受。学生对教师应该恭敬信服,要常怀敬畏之心,始终保持谦逊、诚恳的态度。在学习生活中应该主动与教师沟通,遇到困惑、问题应积极寻求教师帮助。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教师才能够因地制宜地给与教育与帮助。以学习为主是学生的天职,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自我修养和能力,切不可有功利之心,学习无用之想法[8]。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善学、爱学、乐学,以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目的。消除學生与教师之间的误会与隔阂,回归人文关怀之道。

参考文献:

[1]李锐青.构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136-138.

[2]涂艳国,周贵礼.试论教育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J].教育研究,2012(2):24-28.

[3]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51-53.

[4]王飞.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5]李泽民.高校师生关系现状与发展研究——基于广州地区7所高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0(7):27-30.

[6]曹砚辉.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J].教育探索,2012(3):99-100.

[7]刘爱楼,周秋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检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1-116.

[8]关云飞.浅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39-40.

责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师生关系高职院校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