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长蘅与武进杨氏家族成员交游考

2017-12-28纪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交游杨氏康熙

纪钦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邵长蘅与武进杨氏家族成员交游考

纪钦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清初文学家邵长蘅早年与武进杨氏家族成员来往颇多,杨氏诸人在其生计维艰时伸出了援手,也为其漫游南北提供了助益。邵长蘅从杨氏成员处寻访到的鼎革见闻与投亲游历时亲眼目睹的社会百态给他的古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邵长蘅在常州本地及湖北交游圈的打开,与母族从兄杨廷鉴、杨廷蕴兄弟有着密切关系。真正与邵长蘅一起成长的杨氏下一辈成员则更多地以江南士人的生活雅趣影响了邵长蘅的园林散文及书画创作。这一切都为其康熙十八年以文名动京师,与博学鸿词宿儒相往来奠定了基础。

邵长蘅;武进杨氏;交游

邵长蘅,字子湘,号青门,常州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十岁补诸生,十五岁省试入毂,后入太学。“工诗,尤致力于古文辞,陶炼雅正。”[1]13359二十五岁因江南奏销案黜弟子员,四十二岁北上,名动京师,与博学鸿词科诸人相交游。五十六岁入宋荦幕,“觥觥持古义,无所贬损,时论贤之”[1]13359。有《邵子湘全集》《古今韵略》等。

其早年诗作材博而格高,“浏漓顿挫,力追唐人”[2],晚年受宋荦影响学宋所作杜诗理论,亦是烛隐洞微,切中要害。

同时,邵长蘅在散文上颇有建树。他的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刻意求工,亦与前辈求文旨在经世致用不同……实有情趣”[3]。所作“传志之文,尤峻洁有法”[4],代表作《阎典史传》在后世广为传颂。他被宋荦、沈德潜评为可与魏禧、侯方域比肩,汪琬对其“文章似柳子厚”(《青门山人传》)[5]卷首的评价,皆可证其古文之才。

邵氏早年的文学成就常为其后在宋诗学上的造诣所掩,但实际上其诗“以《簏稿》十六卷最佳”[6],多数被选编散文亦出于《青门簏稿》。他在康熙十八年春“一日而名动京师”[5]卷首,正是此前积累之功。

稽考邵长蘅早年交游行迹,可发现与母族前黄杨氏(怀云堂)成员关系颇多。本文将略作梳理,举重要者论之。

一、杨廷鉴

邵长蘅母为杨汝柔之女,邵长蘅“童子时随先孺人每岁一再至外家”(《文学明卿杨君墓表》)[7]卷六,九岁时“随母氏避兵其地”(《舅杨元惠翁七十寿序》)[5]卷八,因而与杨氏家族成员有诸多来往。当时他“喜从诸长老寻访旧事”(《文学明卿杨君墓表》),这为其日后的传记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留别杨简庵表兄》中邵长蘅回忆道:“君之从姑我生母,廿年前事犹能语。我昔多疾年尚孩,外家骨月兼哺乳。舅氏怜余儿子行,姓名忝窃诸兄伍(余补弟子员犹随母姓)。”[5]卷三实际上从邵长蘅母舅杨启愈(第十二世)往上追溯,则杨启愈的天祖(第七世)杨泽(行一)与杨廷蕴之父杨启谟的天祖杨济(行二)为亲兄弟。此间的亲缘关系是相当远的,而邵长蘅之所以能够“忝窃诸兄伍”,并更多与二房一支来往密切,与杨启谟的长子杨廷鉴有关。

杨廷鉴,字冰如,号静山。生于明万历癸卯(1603年),卒于清康熙乙巳(1665年)。“明崇祯庚午科举人癸未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8]63明亡后归里隐居,勉力地方公益事宜,捐金修学校。后出任江宁府学教授。《先贤杨静山先生传》:“至于宗族亲戚乡党交游,下迨村巷细民,争赖以平冤、赖以雪难、赖以排解流离、赖以安集,尤指不胜屈。”[9]129邵长蘅九岁随母避兵外家时杨廷鉴正归隐故里致力慈善,当与其有所往来。《与杨静山表兄三首》中,两首是在向杨廷鉴诉说奏销案后的情况,第一首表达了对杨廷鉴在其中出力斡旋的感谢,第二首则是卖田纾难后对“长兄爱我之切”的“覶缕奉闻”[5]卷十一,从此处不难感受到杨廷鉴对邵长蘅的关照。

杨廷鉴有女适同邑管滋琪。管滋琪,字其玉,武进人,诸生,生于崇祯癸酉(1633年),卒于康熙甲辰(1664年)。为人好客,与毗陵名士来往频繁。管杨两家来往密切,尚未成名的邵长蘅当是通过杨氏关系与管滋琪相识。故而在顺治十八年辛丑江南奏销案后邵长蘅困窘之时,饶于赀的管家能够为其提供西席之位。在此期间邵长蘅与龚云起、董以宁的来往为其真正进入本地文化圈的核心提供了助益。

二、杨廷蕴

相比明亡后拒绝出仕的杨廷鉴,其三弟杨廷蕴则在仕途上相对顺利。杨廷蕴,字容如,号简庵。生于明万历乙卯(1615年),卒于清康熙己酉(1669年)。“顺治丙戌科举人,与胞弟廷锦同榜乙未科会试明通榜。历任徐州府沛县教谕,湖广黄州府黄陂县知县,康熙癸卯省乡试同考官。”[8]93杨廷蕴的外任,为邵长蘅的前期游历生活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邵长蘅在给杨廷鉴的书信中云“忆某年二十时客徐沛”[5]卷十一,正是杨廷蕴任徐州府沛县教谕时。做客的具体时间可以推算:邵长蘅在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七月左右“奔走省试”(《吴仲侯山人遗稿序》)[5]卷七,陈维崧此时亦在金陵应乡试,两人应是于此期间结识,《桃叶渡逢周谷城》紧在《结交行赠陈其年》之后,《苦旱行(辛丑作)》之前,因此遇周谷城当在同时,而诗中提到“别又三年”[5]卷三,则《对月寄别周谷城时有徐沛之游》当在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约为母亲过世(顺治十三丙申四月)一年之后,与他所说的“年二十时”大致相合。

此次是邵长蘅首次远游,一路游玩古迹,沿运河北上,以沛县杨廷蕴处作为终点。邵长蘅此时尚是少年意气,亦不需为生计烦恼,可以说是天真地发出了“风尘欻睹吾兄面……薄宦千里不快意,一官仍拥青毡居”(《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5]卷三的感叹。此行结识人物不多,在夏镇使院“以诗待谒”与时任水部顾大申相交,后又得杨廷鉴推荐为其遗稿作序。但此行途中所见所闻则大大成就了其诗歌,《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被公认为得太白之意,揭露兵祸的《阻兵刘家堡对月遣怀》亦是作于此行。

而自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春至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秋,邵长蘅曾在湖北黄州附近游历过两年左右,不似之前单纯地做客徐州,而是“长贫妻子轻别离,远地交游多厚颜”(《早春游楚寄怀庄澹庵宫庶》)[5]卷五,对杨廷蕴之子杨湘更是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客愁正漂泊,须汝定周旋”(《赠杨临皋表侄》)[5]卷四,因此邵长蘅此行是投以谋求出路。

覆膜集雨种植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生物产量[2-4]。在西北干旱地区,覆膜被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最有效地方式大力倡导。本研究发现,地膜处理下啤酒大麦产量高于露地处理,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也较早,但是倒伏较严重,倒伏面积是露地处理下的2倍,其余性状差别不显著。

“厚颜”之说一方面是邵长蘅心态的转变,另一方面则与杨氏的实际情况有关。《先母吴太孺人行状》:“二十年来而母节衣省食、周恤宗党、解推孤寡……三四叔父再上公车行李所需皆吾母典贷以应。”[9]131可见杨氏二房称不上富庶。而杨廷蕴虽外任十年,但上次在徐州见面,给邵长蘅留下的是清寒印象,在杨廷蕴的悼诗中“莱芜贫到骨”“死更无家在,贫远急旧逋”[5]卷四更可以证实杨廷蕴在黄州时经济并不宽裕,因而邵长蘅此行可以说是厚颜投亲。

无论如何,初次湖北游历时期,在邵长蘅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就其重要性而言,恐怕与日后京城博学鸿词科时交游不相上下。此前邵长蘅所交者,多为同邑文友,而经杨廷蕴介绍,在湖北所结识的新朋友,则声名更盛,对其人生影响也更大。

对于邵长蘅入楚时间,并无准确记载,《将抵汉阳舟中赋长句先寄杨简庵表兄》[5]卷三一诗记录在康熙三年中秋之后,所描述为春景。《早春楚游寄怀庄澹庵宫庶》:“病起逢春绕十日,扁舟遥指凤凰山。长贫妻子轻别离,远地交游多厚颜……江程暮雨出芜关。”[5]卷五可见邵长蘅游楚前在家生病一冬,在《喜即到西陵率尔有作》之前的《北行道中竹枝词三首》《冬日草堂漫兴》分别为秋、冬的景色,若北行为康熙三年燕齐之游,则记载其后的《冬日草堂漫兴》“卧病不出经一旬”[5]卷六确证康熙四年邵长蘅卧病在家,至康熙五年春出发沿长江到达湖北,距客游徐沛已过九年,正与“兄弟九载一相见”(《留别杨简庵表兄》)[5]卷三吻合。

《射虎行为黄州别驾宋牧仲先生赋》[5]卷三为邵长蘅在楚地为新交作诗的第一首,宋荦射虎时间多有不同记载,暂以宋荦自记为准,在康熙五年。而康熙五年正是杨廷蕴主持重修黄陂县志的时间,宋荦参与编修,与杨廷蕴有所来往,在杨廷蕴身边的邵长蘅因此得以与宋荦相识。宋荦,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生于明崇祯甲戌,卒于清康熙癸巳。河南商丘人。历任黄州通判,江西、江宁巡抚,以吏部尚书致仕。有《西陂类稿》等。邵长蘅赠其《射虎行为黄州别驾宋牧仲先生赋》,为两人一生的友谊奠定了基础。而赠给宋荦的《射虎行》,又被宋荦展示给同为此事作诗的另一位好友顾景星,为康熙六年二人的订交埋下了伏笔。

“黄州五月榴花红。杨侯金樽琥珀浓……”(《滆湖草堂歌赠蒋颍揆》),“北武湖六月波摇天,武湖令君称最贤”(《西陵客舍奉酬子湘见赠之作》)[5]卷三,从诗中看,杨廷蕴在康熙六年丁未邀请了顾景星与蒋宾坊到黄陂做客。

顾景星字赤方,又字黄公,蕲州人。生于明天启辛酉年(1621年),卒于清康熙丁卯(1687年)。“记诵淹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一时之霸才。”[10]宏光甲申(1644年)七省流寓贡生试第一,授推官。明亡后隐居,数拒征,著有《白茅堂集》等。蒋宾坊字颍揆,号俟斋,武进人。生于明万历丁酉年前后,“少负才气,以能诗闻于时”[5]卷八。著有《俟斋诗稿》,顾景星旧友。结合邵长蘅《岁星行赠顾黄公》“黄陂明府今词伯,邀君十千倾不惜。君来半月未相识,令我蚤夜心惋搤”[5]卷三来看,杨廷蕴下大力气邀请旧友做客,应是为邵长蘅搭桥。这一次会面十分成功,顾景星对邵长蘅相当赞赏:“北地风雅久不作,邵子长才尚沦落。黄州别驾甄瑶篇,一见使我心错愕。”[5]卷三此后两个多月邵长蘅与顾蒋二人多有唱和,直至同年秋邵长蘅与蒋宾坊同行东归,即与杨廷蕴永别。

按家谱记载,杨廷蕴卒于康熙八年己酉三月二十六日,年五十五。但按邵诗所写“天寒楚树稀,涂穷兼岁暮”(《哭杨简庵表兄杨以黄陂令卒官六首》)[5]卷四,“腊月绕江回江口棹,新年重上汉阳桡……孤嫠痛哭又元宵”(《送张大再之黄州经纪杨简庵丧》)[5]卷五,则其去世应在十二月。有可能是十二讹为三,惜未见家谱原本,兼之按杨氏家谱同期成员惯例,寿数记法为生卒年之差加一岁,与具体月份无关,因而无法进一步考证,仅列供参考。

三、杨大鲲

杨大鲲,字九抟,号陶云,又号秋屏。杨廷鉴长子。生于明崇祯庚辰(1640年),卒于清康熙甲子(1684年)。“顺治丁酉科进士殿试第三甲,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西九江府知府,湖广分巡下江防道按察使司副使,贵州布使参政管按察使司分巡贵西道事,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8]63“博学强记,工诗词。”[11]254著有《读史记略》《杜诗编年》等。

《送杨陶云丞新建序》:“戊申秋杪,陶云将行,同人皆歌送之。”[5]卷三则杨大鲲被贬江西,当在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秋。从邵长蘅作《忆昔行赠杨陶云左迁新建丞》《和杨陶云感怀时左迁新建少府三首》,后又为其写《东皋园记》“使知夫盛衰有时”[5]卷九,可见邵长蘅对他的关切。《东皋园记》为邵氏最早的园林游记,其后此类散文渐多,如为表侄杨潜作的《亦园记》,自题《青门草堂记》等,可见《东皋园记》激发了邵长蘅在这一题材上的创作兴趣。

四、杨大鹤

杨大鹤,字九皋,号芝田。廷鉴次子。生于清顺治丙戌(1646年),卒于康熙乙未(1715年)。“康熙戊午科举人,己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提督顺天学正。丁卯顺天正主考。”[8]67“博览群籍,所选《剑南诗抄》风行一时。亦工书,得晋唐遗意。”[11]276

杨廷鉴相当风雅,其所修葺的东皋园即是“益树以松杉梅杏含桃丛桂之属百本,筼筜之竹万个。主人雅好客,客益进,骚人墨士往往分韵角胜,觞咏啸歌于其间”[5]卷九。杨氏兄弟受其熏陶,也精于风雅之事。

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秋,在送别杨大鲲后,邵长蘅向杨大鹤求得数株芍药移栽玩赏,其逸致可窥一斑。杨大鹤与书画家的交流,也间接影响了邵长蘅。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春,杨大鹤带恽格前来拜访邵长蘅。恽格,原字惟大,改字寿平,又字正叔,号南田老人。清武进人。名书画家,毗陵六逸之一,常州画派创始人。邵长蘅早从龚仲震处听闻其名,于是“一揖问姓已知名,喜极惊呼把腕看”(《杨芝田携恽正叔见访因过芝田小酌故歌赠恽》)[5]卷三,此后二人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同年冬,梁溪朱芾、朱旭父子替邵长蘅作《青门五真图》,在《自题青门五真图歌》后,第一个奉和者即是杨大鹤,足证邵朱之间的交游与其有关。

直到康熙十七年冬,邵长蘅与杨大鹤、汪新又共同入京,杨大鹤于康熙十八年中进士正式授官,邵长蘅开始游幕生涯,两人的交往告一段落。邵长蘅在康熙十八年前与杨氏诸人的交游也到此为止。

五、结语

此后与杨氏成员交游,见诸文章的皆是小辈。康熙二十九年,邵长蘅至杨棆处做客旬日,杨棆字闻绪,号青村,武进人。管滋琪六子,过继杨大鲲,后复姓。生于清康熙二年癸卯,卒于清雍正元年癸卯。“为令有政声,尤工善诗”[12],江左十五子之一。有《据梧诗集》。邵长蘅与他共游琵琶湖,并替其《吹万集》作序。此外与杨湘在江西碰面,居乡时至杨玉处饮茶则可证明邵长蘅与杨氏诸人来往虽不如之前频繁,但仍未断绝。

目前邵长蘅研究更多着眼于中后期与王士禛、宋荦等官员的来往,对其亲朋的考辨则有所讹误。本文主要考述了邵长蘅康熙十八年以前与杨氏诸人的交游,上述种种,皆可看出杨氏成员为邵长蘅的漫游生活提供了便利,替他打开了更广的交游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熏染了其艺术品位,对其人生影响十分深远。谨以此文补苴罅漏,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1]赵尔巽,柯劭忞,缪荃孙,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4.

[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74.

[4]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4

[5]邵长蘅.青门簏稿[M].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6]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543.

[7]邵长蘅.青门旅稿[M].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8]杨鲜平,张琪祥,吴之光,等.毗陵前黄杨氏宗谱:卷二乙[M].常州:清砚谱社,2012.

[9]杨鲜平,张琪祥,吴之光,等.毗陵前黄杨氏宗谱:卷七甲[M].常州:清砚谱社,2012.

[10]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十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68.

[11]赵国璋,钱璟之,羊汉,等.江苏艺文志·常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2]龙野.清初诗人管棆生平考证[J].古籍研究,2015(2):203.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6.001

2017-03-31

纪钦(1996— ),女,闽南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学生。

G127

A

1673-0887(2017)06-0001-04

庄亚华

猜你喜欢

交游杨氏康熙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Fort Besieged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康熙下象棋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