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总体改革思路研究

2017-12-26王翚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王翚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传统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缺陷,然后对当前大类招生体制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最后就经济管理类专业提出大类招生改革方向。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经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092-02

一、传统招生制度的三个主要缺陷

1.传统的招生模型基本属于计划分配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在改变,有一些专业社会需求人数不断在减少,而另一些专业社会需求人数不断在增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对于一些社会需求人才严重减少的专业,学校应该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对于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学校应该增加招生,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高校传统的计划招生模式固定僵化,很难根据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在当前计划招生模式下,学校按已设专业分配招生名额,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会超过计划招生人数,而市场需求量少的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就会少于计划招生人数,学校为了保证各专业按计划完成招生数,就会将一部分报考热门专业过剩的学生调剂到冷门专业,高校并不用担心冷门专业或是社会需求已经严重下降专业招不满的问题,也就没有动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招生进行相应调整,依靠这种调剂方法也使得冷门专业长期得以存在。

2.传统招生方法导致学生填报专业的盲目性。在传统招生模式下,学生高考完后,多数省份是在考生高考成绩出来后,根据高考分数填报志愿,少数地方是在考生高考成绩还没出来时,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来填报志愿,不管哪一种填报方式,学生对所填报专业都不能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在对专业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往往重学校,轻专业,等到上大学时,发现对所学专业完全不感兴趣或是就业前景不好时,已经很难再进行专业上的调整了,因此,大学里面,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或是擅长的专业,主要原因还是在传统招生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和学校设置专业不能根据人才市场结构变化导致的,这样的招生模式,一方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特长,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形成了社会结构性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3.传统招生模型下的另一个缺陷就是本科专业分得太细,学生学得太专,增加了毕业时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的难度。以经管学院的专业设置来看,社会对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需求的人数相对较多,而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就业形势就难得多,比如说与金融学相关的经济学专业,与会计学相关的财务管理、统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教育宽度,增加学生就业弹性,应该把这些相关的本科专业进行合并,具体合并方法就是将一些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与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相关性专业进行合并。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除了少数行业确实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绝大多数行业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除了包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包含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之外,更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学习。另外从高等教育的分工来看,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层次分为本科、硕士、博士,在本科阶段应该淡化专业教育深度,着重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强化通识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到硕士和博士阶段,再通过细化专业,深入某一特定方向进行学习与研究。

二、当前一些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改革模式的现状

针对以上计划招生模式下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大类招生教学改革方案,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就是要强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通识知识教育,弱化学生对某一细分专业的专业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就是要按照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来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当前大类招生的主流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以下模式:高考按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按大类培养;二年级再让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分流培养,为了照顾各专业人员的平衡,学校为每一个专业都分配了总的名额,如果一个专业报名的人数超过了分配名额,多余的同学就会被分配到其他报名人数少于分配名额的专业,保证每一个专业按计划招满名额。总的来看,这种培养模式确定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與通识教育学习,让一部分同学对专业有足够了解后再来选择专业,相比传统计划招生模式是一种进步,但当前这种模式并没有完全实现“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目的,首先在学生选择专业问题上,学校为了照顾一些冷门专业,做到专业分配招生名额平衡,一些学校仍然为每个专业限定了招生指标,这样学校就不能真正做到让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以及让市场需求来安排学生培养人数,学生也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自主选择专业,一般的情况是分数排在前面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理想专业,但是分数排在后面的同学只能被动选择报名人数不足的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与爱好来选择专业。同样这种模式也不能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专业设置过细的弊端,因为在当前大类招生模式下,一些学校出于规模扩张的目的一味追求学科门类齐全,而专业越多、分得越细在外界看来这个学校学科门类越齐全,这样一些试行大类招生的学校既没有将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与就业形势良好的类似专业合并,也没完全撤销就业前景不好的冷门专业招生,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专业设置过细的弊端。

三、如何改革当前大类招生改革模式的缺陷

1.高校严格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对口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很难招到想要的人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本科教育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大多数学生通过四年专业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然后步入社会,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不吻合,那么学生大学四年辛苦学习所学专业将在社会上找不到用武之地,被逼去寻找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行业,不仅浪费了四年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说,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因此高校一定要按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当前社会变化很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一定要根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将一些过时的专业及时撤销,及时设立一些新的社会需求的专业,保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动态平衡。

2.改变当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的现状。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对人才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全面化。当前一些高校在本科阶段将专业设置得过细,使得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过于精细。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狭窄,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在一些高校,一些相近专业其实大学期间所学课程基本一样,甚至整个培养方案也基本相同,但就是因为毕业证上专业的差异使一些用人单位形成了误解,造成一些专业学生找工作容易,而另一些相近专业学生找工作困难。这就需要改变当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的现状,将一些同类专业进行合并培养,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以经管学院为例,将经济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以及统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合并为同一专业培养,增加学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出众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庆,黄仕川.重庆地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01):104-107.

[2]麻楠.大类招生——教育理论的实践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255-256.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