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策略

2017-12-25王凤玮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语文

王凤玮

【摘要】本文论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五种策略: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变换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朗读;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质疑;展示个性风彩,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表演;改革作业形式,鼓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语文 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28-02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融入学习的现象,从而导致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能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象,语文教师应努力营造可看、可听、可感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文本中的人、物、事、情植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影响和启迪,进而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愿望。然而,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学生的个体需要,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提倡教师营造和谐、愉悦、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安全氛围,方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有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承担着“风险”的,无论什么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走进课堂获取知识的时候,通常是有压力的,他们在潜意识里担心自己的“无知”,尤其是“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建一种具有情绪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或学习过程中的过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怎样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态、端庄得体的肢体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等,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体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心灵“松绑”,还学生心靈以“自由”,容忍他们“出格”,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为学生创设思想交流、沟通、碰撞的机会。只有在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表达,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变换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朗读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生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他们更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所以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充分读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热情,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告诉学生马上进行朗读比赛。于是,学生个个认真地读书。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出朗读水平较弱的学生参加比赛。为了保证参赛选手发挥出最好水平,于老师让其他组员帮助参赛选手。于是,组员们争先恐后地来到选手面前,叮嘱选手要注意的地方。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读书的热情,比强迫学生读几遍书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读书的热情呢?我们应根据不同教材的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如教学《三借芭蕉扇》这篇课文,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可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新奇、有趣的朗读训练方式,定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三、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学会动脑,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如邻桌的为一组,或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等。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调动他们质疑的积极性,教师还要运用激励机制,让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具有挑战性的就可以得到设计精美的奖分卡。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和最佳解答小老师,并给予表扬,奖给奖分卡。学生为了能获得奖励,往往积极表现。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进而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乐趣。

四、展示个性风彩,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表演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把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恰当的语文阅读表演,不仅能把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生活言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课堂学习的知识。小学生天性好动、好表现、好新鲜,让他们参与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很契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了《将相和》这篇文章后,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对于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兴趣盎然,马上分组,并且每一小组还成立了编剧组、导演组和演员组。几个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了课本剧之后,还评出优秀表演组和优秀演员。通过表演课文情景,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比传统的师生问答式教学要有效得多。

五、改革作业形式,鼓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

作业是每一门学科必要的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运用能力。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业是因为作业繁重、单一,缺乏乐趣,要想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业为主动完成作业,需要教师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经常变换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人人主动参与”。例如,学完《鸟的天堂》一文后,考虑到该文好词佳句较多,写作特点也很突出,于是,笔者决定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本次作业: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很认真,都各有收获。今天,你打算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生1:我要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生2:我想写一篇解说词,给同学们当导游。

生3:我家有电脑,我今天回去上网搜集关于“鸟的天堂”的资料和图片,明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4:我要仿照课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篇写景的文章。

生5:我回去以后争取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明天背给大家听。

生6:我选用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几个词语来写一段话。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思维品质、个性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们的这些差异,不搞齐步前进,不搞整齐划一,尽量丰富作业形式。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积极主动、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和完成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挖掘潜力、锻炼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困惑,收获成功和感动,有利于学生发展语文综合能力。当然,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强,必要时教师也要适时地引导。如发现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去设计或完成作业时,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引导他们对作业设计与完成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在知识掌握和语文技能上的得与失,把握方向,减少自主作业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作业发挥其最大功能。

总之,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 黎雪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