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开发策略

2017-12-25蓝彩玲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写作素材开发语文教学

蓝彩玲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自然风光、劳动活动、民风民俗等方面挖掘写作素材,充分发挥农村在写作素材方面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农村 语文教学 写作素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29-02

作文是权衡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是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却是农村语文教学中最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导致此现象的一大原因是农村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其实不然,农村也有广阔的生活空间,而且有着更加独特的乡土素材,如自然风光、农家生活、民风民俗等,这些都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只是学生身在其中却不加留意而不能使之成为写作的素材罢了。农村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在写作中充分发挥农村在写作素材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农村生活中的哪些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习作天地呢?

一、挖掘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的写作素材

农村家庭大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大家庭生活复杂多样,有子孙满堂的欢喜与快乐,也有祖孙、妯娌、婆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忧心事、喜事、趣事等。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细细回想、品味,学生就一定能从中感受到农村家庭生活的闪亮、独特之处。稍事雕琢,丰富的家庭生活就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有一次,笔者布置以“大家庭”为题材的写作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专门的描述。首先安排一个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畅谈家中的喜事、忧心事或者家人的优点、缺点等。这么交流,學生敞开胸怀,畅所欲言,很渴望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激起了写作的欲望。其中,小蓉同学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奶奶深夜心脏病发作时全家人紧张而有序忙碌着的情景:只见叔叔打电话给120,爸爸照顾着奶奶服药、喝开水,妈妈准备着住院所需的东西,婶婶则在安慰受了惊的弟妹……文章场景描写忙而不乱,表现了一家人互相关心和患难与共的浓浓亲情。可见,学生只要用心关注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一笑一泪,就有了写作的素材。

二、挖掘反映农村自然风光的写作素材

农村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最多,可以说他们的童年是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伴的。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农村空气新鲜、天空蔚蓝、云朵飘荡、溪流潺潺,游鱼无忧无虑,蜻蜓戏水,蝴蝶翩翩起舞,鸟语花香,那么趣味无穷;田野里,是金灿灿的稻穗,美丽的鱼塘,黄澄澄的柑桔,酸甜可口的草莓,如此丰收在望;菜园里,是碧绿的青菜、营养丰富的西红柿、白胖胖的萝卜、紫色的茄子,令人神清气爽;高低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鸟雀声的嘤嘤成韵……如此美丽多样的自然风光可为我们农村学生的作文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日记、周记还是作文布置,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开发、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农村自然素材,拓宽学生的习作天地,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研讨等丰富经验,激发情趣,乐于表达,指导他们写出好文章。“家乡的竹林”“乡村的早晨”“美丽的田野”“夏夜”等具有农村气息的作文,就是要让学生使用他们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优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抒发情感,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气,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挖掘反映农村生产活动的写作素材

农村孩子大多都参加过家里的劳动。他们亲身体验劳动,感受深刻。劳动的情景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田间地里的收割播种、水中的捉鱼捕虾、上山割草砍柴等。这样的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充满着酸甜苦辣。如果教师布置这样内容的作文,学生还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吗?因此教师在指导农村学生写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素材,拓宽学生的习作天地。教师可以结合农忙季节,让学生分担家里的劳动重担,并让他们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参加劳动的情景,父母辛勤劳作的动作、神态,学生自己的体验等都是学生写作的最佳素材。

有一名学生写了割稻谷时的情景:“时间刚到十点。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我汗流浃背,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流进了我的眼睛里。眼睛一阵酸辣,让人睁不开。我感觉到腰酸背疼,口干舌燥,真想做一个‘逃兵。可一看父母,他们也是汗如雨下,全身湿透。他们用手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然后继续弯腰曲背,动作迅速,一起一伏有节奏地割稻谷。虽然他们很累了,可脸上仍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到这情景,我放弃了做‘逃兵的念头,又弯腰低头继续割。劳动人民最辛苦!我真正领会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除了相对枯燥的劳动活动,让农村孩子们感到有趣的活动也不少,如下河摸螺蛳,上山摘野果,爬树掏鸟窝等事情,最能体现童真童趣,体现农村孩子们特有的快乐。以这些为题材写作,学生因为经历过,爱写,易写,读者也感到新鲜,这也能成为农村学生的作文素材。

四、挖掘反映淳朴民风民俗的写作素材

农村人民注重传统风俗习惯的继承。比如:正月初一拜社庙,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七月十四过鬼节等都是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而城里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把这些民风民俗挖掘出来作为作文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的一大亮点。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结合特殊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今年三月三,我们广西壮族人民放了两天假,连着清明节和周末一共放了6天。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回家参与做五色糯米饭,认真观察制作的全过程,并把制作过程写下来。学生返校交来作文后,笔者认真审阅学生的作文,发现他们下笔如有神,写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作为农村的教师,笔者因地制宜,发掘特有的农村写作素材,让我们的农村学生用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创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写作方面的优势。

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社会、身边人的习惯,从农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一点一滴捕捉、摄取素材。当他们融入生活中,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素材开发语文教学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