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句调”的教学技巧

2017-12-21马彩梅

速读·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朗诵

摘 要:也许我们曾经欣赏过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也许我们曾经赞叹过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殊不知,在朗诵、演讲等多种声音表演艺术中,表演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的共鸣,至少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音表达手段,“句调”就是其中的基本技巧之一。

关键词:朗诵;演讲句调;高低

一、很多教材把普通话的句调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惊讶、号召、呼唤等语气的句子。例如:

(1)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疑问)

(2)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反问)

(3)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惊讶)

(4)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号召)

2.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明显下降。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陈述句中,表示肯定、坚决、请求、感叹、沉重等感情。例如:

(1)我是唯一的一个找到真金的人!↘(肯定)

(2)我们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坚决)

(3)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感叹)

(4)交给我们吧,你磨光的扁担!↘(请求)

3.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等感情的句子里。例如:

(1)记得我十三岁时,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陈述)

(2)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條件。→(说明)

(3)可是,我……我还没有向您请教呢……→(迟疑)

(4)刘胡兰冷冷的回答:“不知道”。→(冷淡)

4.曲折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的变化。用于表示含蓄、讽刺、反语等复杂的感情。句子语势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把句子中某些特别的音节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曲折的升降变化。例如:

(1)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讽刺)

(2)是我的错,你没错!(反语)

(3)你真是太聪明了!(反语)

按照这四种类型来学习句调技巧,我总觉得学生的认识支离破碎或者说有些模糊。学生可以把某一个句子的句调按方法读好,但是,怎样处理全篇文章或者是某一段话的句调,学生依然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句调变化的一般规律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句调教学方法,经过实际教学操作,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供同仁探讨。

二、主要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例

1.上坡调——适用于表达递增语气,特点是一句比一句读得高。一般的递进句或表达感情越来越强烈的排比句、排比词等常用这种句调。应注意的是起的音要低,否则,最后高不上去,或者说像是喊出来的,给人的感觉欠真实、自然;而且,这种上坡调最多只宜读四句,正像坡长了人们爬起来费力一样,不宜久爬,要适可而止。尤其是那些较长的递增语气句,要考虑到气息能否充分支持,可以在一句里面爬坡。例如:

(1)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2)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3)但是它却伟岸,↗正直,↗朴素,↗严肃。↗(四句爬坡调到顶了,后面的“也不缺乏温和”句就得降下来读)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2.下坡调——适用于表达递减语气,特点是一句比一句读得低。如果表达的感情越来越深沉也可用这种调。应注意的是起句的声音要高,而且,有可能这个起句正好是上坡调的最后一句。例如:

(1)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

像诗词《一月的哀思》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句调。如:

(3)等待着,↘等待着,↘载着您遗体的灵车,撵过我们的心。

(4)你的人民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念你。↘

3.波浪调——适用于表达普通的变化语气,特点是一句读得高,一句读得低,高低相间,像波浪一样。而且,每一句高的程度与低的程度不见得完全一致。这是一种运用相当广泛的句调,最为常见,最为实用。

例如:

(1)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2)一丈以内,↘决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决无横斜逸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4.阴阳调——适用于表达阴阳怪气的语气,如讲给小朋友听的故事中的阴险狡诈角色就经常要操这种句调。只是这种句调很特殊,用的机会很少,不能滥用,用得应慎重。阴阳调其余的特点如同前面讲的曲折调,这里不再作赘述。

例如:《两只笨狗熊》故事中狐狸大婶说的话适合用阴阳调:

(1)噢,你们是怕分不公平吧?来,让大婶给你们分!

(2)你们急什么呀,那块大的,我再咬它一口吧。

(3)现在两块干面包都一样大小了,吃吧,吃吧,吃得饱饱的。

为了给大家一个整体的印象,下面,再以朱自清的《匆匆》为例,集中设计一段句调: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低调起调)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进入中调)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三个排比句,朗读到这儿,感情表达达到一个小高潮。这三句可以用“爬坡调”来表达这种递增的感情)。但是,聪明的↘(句调由高调逐渐回落)你告诉我,↘(这两句用“下坡调”)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几句可用“波浪调”)

正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朗诵与演讲等声音表演艺术中,每一个人对于语音表达技巧的处理肯定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处理同一篇作品的技巧都有可能不一样,句调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句调,你在设计它的时候,都应重视句子前后(指一个句子)或前后句子(指多个句子)的比照与变化。这种比照与变化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来处理、变化句调才是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普通话训练与测试(高等教育出版社)[M].

作者简介:

马彩梅(1981—),女,宁夏人,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职业中学教师,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朗诵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品读诗词,感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