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12-21马海燕

现代交际 2017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马海燕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改为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私人教练、运动训练监控等一系列的兴趣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并改变以往的逐步弱化生理、解剖、生化等基础学科的做法,加大力度让学生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平台。通过四年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7%,超过对照组2%。并且,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达到905%,高出对照组40%,效果十分显著。证明新的培养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所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体育教育 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24-0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是各体育专业大学和师范专业大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群体。这个专业学生的录取是以体育专业加试和高考两方面分数乘以一定的系数为标准,有的学校偏重于体育分,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学生的体育专项加试成绩要达到95分以上,体育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其他一些大学则通常选择录取体育成绩适中,文化课成绩也适中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体育方面和文化课方面都属于一个比较中庸的水平,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时也较为容易。近年来长春师范大学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录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以往双中游的录取方式改变为体育成绩达标即可,而专业课成绩由高至低予以录取。这样的录取使得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比较突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从以往的平均330分左右,提升至370分左右。这样招收的学生在具备一定体育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比其他学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下一步的培养。本研究以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以期找寻出一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的创新之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共计5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10人,随机将学生分为两个班,1、2班各25人,男生20人、女生5人。其中,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研究不同培养教育模式对两个班学生就业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从2010年起至2016年以此主题研究发表的期刊和硕士论文每年平均能达到700余篇,说明国内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主题,但主要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方式研究、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研究、教师专业培养模式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等方面的研究。在调查中能看出普遍的研究都集中于实践研究和实用性研究,对学生的整体培养模式并未作出有针对性的研究。

2.实验法

将两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组,其中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1班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2班的学生则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并对比两班学生在大四实习期用人单位的好评度以及两班学生的就业情况。

3.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20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二者的变化规律,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大学四年教学培养模式

根据传统的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学生在大学入学后会进行为期3周左右的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通过军训和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大一年级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适应,避免由于学生的不适应而导致“挂科”情况。在大二上学期学生会选择一个专项,作为学生大学后两年的体育训练主项进行每周两次或三次的专项训练。同时,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的各种专业课相对较多,通过这两年的学习让学生完成全部的文化课教学活动,在大四主要让学生參加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

1.实验组学生大学四年教学培养模式

实验组大学生与对照组学生一样,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为期3周左右的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军训,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一学期会进行几门基础专业课的学习,学院与双语学院合作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进行创新培养,在教学中使用中方教师和外教相配合的教学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减少中方教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尽量多地跟随外教学习,在学习英语基础的同时,练习英语的口语能力。改革解剖的教学方式,现有的解剖教学通常是32学时、48学时,最多达到64学时。在大一上学期利用近7周的时间来进行解剖教学,对学生进行肩、肘、腕、髋、膝、踝、脊柱7个专题的教学,让学生利用7周分别对这7个主体开展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背诵各关节肌肉的起止点,绘制各肌肉的素描图画,使用橡皮泥将肌肉分层粘贴到人体骨骼上,最后再听教师的专业讲解,这样会使学生对各个肌肉都有明确的了解,为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的另一门基础课为生理,学生利用7周的时间学习生理,对人体各种生理代谢原理进行学习,同时完成几项经典的生理学实验。第三门课为运动生物化学,了解各种生化指标的作用、代谢机制和测试方法。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则完成其他的如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学科。在大二的上学期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小组,学校所选择的兴趣小组大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如运动康复专业、体能训练专业、私人教练专业、体育科研专业等,参加这些专业小组的学生同时做考研的准备工作,做到就业学习两不误。

2.对照组大学生大学四年教学培养模式

对照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按照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为期四年的大学教学工作,首先是为期三周左右的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军训工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大学生活,为今后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在大一阶段所进行的课程比较少,每周都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大二和大三比较忙,每周都有12节左右的课。大四学生仅完成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3.辅导员班主任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中的引入

对辅导员师生配比进行调整,2013级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50人配备一名辅导员,并为两个班的学生分别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作为班主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的党团活动以及其他日常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则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工作,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兴趣小组的学习,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能在专业上深入学习。

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验班入学后,会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在学生没有选择兴趣组时,辅导员和班主任会详细地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兴趣组的培养方向。在学生选择兴趣班后,辅导员和班主任会根据各个兴趣组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向和培养方向。并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

(二)学生的培养效果

1.学生实习期培养效果

经过为期三年的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各自积攒了较为充足的理论基础,能够应对用人单位对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健身俱乐部会员日常锻炼和会籍销售、社区健康服务站等的用人需求。

通过表1能够看出,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时,用人单位无论对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抱有较高的认可度,两组学生的用人单位好评度分别为实验组95%和对照组的94%,全部达到了优秀水平。在优秀实习生率方面分别为实验组25%和对照组27%,这与学校规定的优秀实习生比例基本为25%左右有关。在实习考核评分方面实验组975分和对照组的968分,学生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这说明在实习方面无论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能满足学校对实习生的要求,两种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在此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学生社会实践经历

大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短期促销活动、传单发放、家教、代课教练等。这些工作大多数都是学生自行联系的,因此在安全上,在学生权益的保障上,都存在隐患。参与本次研究的学生中,实验班的学生都是统一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带领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2017年的长春马拉松比赛中康复小组的学生就作为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提供赛后拉伸和伤病防治服务。体能训练组的学生会深入到初中,帮助学生进行中考体育加试的专项练习,还会到长春市的各业余体校,帮助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私人教练组的学生会利用假期到长春市的部分健身俱乐部,充当私人教练或者巡场教练的工作。体育科研组在有相关专业经验的教师带领下,深入到吉林省体育局下属的各支运动队,帮助教练员作训练完成情况解析,并对所测试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解析,帮助教练员更好地完成训练和制订训练计划。因此,在经过大四的实习以后,各兴趣组的学生均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程度的工作。

3.学生就业情况

通过四年大学本科的学习,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均修满相关学分顺利毕业。大多数同学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表2为学生就业情况及就业与本专业的相关度一览表:

通过表2能够看出,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就业率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实验组达到97%,对照组则是95%。但是,从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就业专业的对比中,则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实验组学生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比例达到905%,而对照组仅为505%。这是由于两组学生除部分人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以外,实验组学生基本从事所学专业,而对照组学生部分去中小学当体育老师,有的去当特岗教师,还有的去参军以及去当村官的。因此,就业比例较高但专业度较差。

三、结语

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改为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私人教练、运动训练监控等一系列的兴趣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并改变以往的逐步弱化生理、解剖、生化等基礎学科的做法,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平台。通过四年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7%,超过对照组2%。并且,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达到905%,高出对照组40%,效果十分显著。证明新的培养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所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5-13.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34-36.

[3]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胜利,陈玉茜.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48-50.

[5]陆享伯,李建设,刘健.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3):38-40.

[6]周登崇.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1-7.

[7]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王晓春.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137-139.

[9]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安儒亮.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3):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