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烹调“四味” 享语文盛宴

2017-12-21熊芸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书声琅琅

熊芸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时点拨、导读,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思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文章,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

【关键词】书声琅琅;读中学习;品词析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34-02

语文课堂只有实现“读”“议”“写”“情”四味的浸润,烹调出浓浓的语文味,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师生共赢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书声琅琅,读中学习

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最与众不同的莫过于“读”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天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要读什么,又应该怎样读呢?

1. 读出目的

小语教学专家崔峦老师提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观点。指出:“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1)初读的目的是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意外》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笔者就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意外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到意外?”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学生初读后知道让“我”意外地遇到了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但仅仅如此吗?

(2)再读时要理解文章内容。教者以“哪些事让我感到意外”为线索,重组课文内容,把高尔基与“我”的几次对话作为重点进行研读。学生在反复研读思考中,心中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为什么高尔基要主动和“我”搭话,而且在碰到钉子后还不停地追问呢?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要带着微笑呢?为什么作者不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这样的疑问是有价值的。教师引导充满疑问的学生深入文本潜心读书,在值得思考、让人琢磨的词句上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文本,读出高尔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读出“我”对高尔基态度和情感的变化。

2. 读出花样

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丰富的形式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比如,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学《江村即事》时,学生自由读后,再组织齐读,但笔者发现学生的朗读与诗境完全不符,于是,就用师生配合读——笔者读每句前四字,学生接后三字,这样,学生读诗的节奏出来了,情绪也调动起来了。再到指名读环节,男女生赛读更是让学生化作诗人,享受生活的乐趣,欣赏江村的宁静。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在品读中加强情感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3. 读出感情

“读”能达情,“情”能动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者只有先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我们远远比学生充分得多,深刻得多,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代替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体味,所以我们要带着学生去研读,去思考,去感受,去聆听作者内心的声音,在学生大体把握文意之后,找到与作者的共鸣,受到文章的感染和激励,并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教者在教学《丰碑》8到10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读一读,画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想想自己感动的原因。在深入研读之后,教师激情引导:“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你会对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在学生深情地表达之后,教师再引读,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情境,感受到将军内心的悲痛和对军需处长的敬重,以及心中的自豪等复杂心境。又如,教学《献给老师的花束》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多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入情入境地读中,学生流露出对老师的热爱、感激,我们在读中传递着“情”。

二、议论纷纷,品词析句

课堂是学生交流的平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交流是又一次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会使个人体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交流有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灵感。实践证明,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通过读议结合,以议促读,可以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比如,在口语交际《请来帮帮他》中,学生为小帆出主意,有的同学赞成他参加训练,“机会难得,小帆可以抽暑假的时间陪奶奶,时间比寒假长多了。奶奶也一定同意。”而另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尊老爱老,我觉得小帆应该回老家陪奶奶。”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老师充分尊重,而就在这“议论纷纷”中,“急他人之所急”“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教育已不着痕迹地灌溉到学生的心田。

再如,《三峡游》中“山水画”部分的教学,石壁的陡而险,水流的急而猛就是在学生的“议”中体悟的。师问:“这个‘冲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生答:“流,流水,水流。”马上有同学摆手,“水流,我觉得是写小溪的,没有气势。”“‘穿也可以……”“我还是觉得‘冲好,来势凶猛,势不可当。”学生在讨论交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否定中体会。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中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享受语文课堂。

三、笔尖沙沙,训练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学语文就是要学以致用,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松坊溪的冬天》中,雪落溪石趣味盎然,学生抓住特点后着手仿说仿写,由说到写,将覆雪的溪石比作动植物,并思考如何写出新意,写得生动,学生边思边写,在炼字炼句上下足工夫:“有的像一群白色的天鹅,优雅地在水中照镜;有的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雏菊,绽放着美丽……”

笔者认为,语文的教学要依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运用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读中学写的训练,实现“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两不误。

四、情意浓浓,切身感悟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训练方法最后要落脚到“情”字上来。我们将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字一句地化作“情”浸润孩童的心灵,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宛如站着读者,桥的那边宛如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文章,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读《梅花魂》,我们看到了外祖父的赤子心、爱国情,也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有铮铮铁骨,能顶天立地,做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道出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爱戴及怀念之情;读《夏午》,学生的心变得更加纯净,“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学生阅读品味时,我分明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世界的热爱。

语文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和学生一起在语文课堂上,烹调“读”“议”“写”“情”四味,享语文盛宴,品百味人生。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声琅琅
曾玉梅
祝·愿(藏头诗)
我们都是追梦人
好习惯成就孩子多彩人生
背后
怎样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揭开“书声琅琅”的面纱
再谈“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小学低段多维度识字教学
好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