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职业化成长视角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017-12-19刘名远范一青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职业化素质

刘名远,范一青

(1.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教育教学

教师职业化成长视角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刘名远1,范一青2

(1.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教师职业是教师从事高度专业化、素质化、职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能力镶嵌于教师职业素质体系中,属于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能力。教师职业化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职业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是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和有效途径。基于教师职业化成长,提出推行教师职业化培养,提高教师职业能力;适应教师职业生命周期,增强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教师扎实的教学技能,夯实教师职业基础等做法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职业化成长;职业素质;教学能力;职业生命周期

一、教师职业化成长内涵

何为职业?职业与工作和事业不完全相同,是行为主体提供相同或相类服务的专业化活动。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分工紧密关联,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职业主体不仅通过工作获得劳动报酬以满足其最低层次生理和安全需求,还将其作为实现自我发展、社会认同和职业信仰的一种手段。[1]职业除了需要一般性的劳动技能外,还需要与职业主体性格、气质、价值观、行为偏好和专业技能等相匹配的综合素质。教师职业是教育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的产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素质化、专业化特征的职业化活动,它对教师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凡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职业主体必须接受严格系统性的专业学习和专门的职业化培训,具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践、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肩负着传承、传授、创造、创新知识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工作。

根据职业基本特征和教师素质化和专业化要求,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劳动消耗,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将其作为其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目标。教师职业化成长不同于工作型成长和事业型成长,也不同于教师专业化成长。[2,3]教师职业化成长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在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拓展的行为过程。教师职业化成长应该依循“多层耦合、多维一体”的职业化成长机制,推动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4]通过职业化成长提高教师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教师职业价值和自我发展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素质基本构成

职业素质是职业主体选择或从事某种职业,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是职业主体在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职业素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素质,是职业主体选择或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先决条件和素质要求。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 其核心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履行好教书育人任务,就需要接受专业化教育或专门素质培训,具备职业资格和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理解和把握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职业内涵对培育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社会科学大词典(1989)》的解释,教师是指受过专门的系统培养、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专职工作者。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化行为,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笔者认为,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从事各种教学活动的职业行为规范,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和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需具备或展现的各种综合能力素质。显然,教师职业素质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而是一种能力束。教师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能力基础,它不局限于个人素质,其外延内容涉及更广。如图1所示,教师职业素质至少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行为、教师职业习惯、教师职业意识、教师职业心理、教师职业魅力等内容。其中,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图1 教师职业素质基本构成

三、职业化成长对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一)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的构成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镶嵌于教师职业素质体系中。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能力概念。它不仅包括传统课堂教学能力,还需具备更综合、更多元的素质要求。显然,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能力束。如图2所示,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沟通能力、课程研发能力、教材研发能力、教学合作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等等。其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还体现在教学模式创新能力、教学理念创新能力、教学行为创新能力、教学手段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由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且教学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评价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和服务支持制度作为制度保障。[5]

图2 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的构成

教师教学能力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能力类型,它与教师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共同构建教师职业能力。实践表明,教师科研能力与知识创造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知识创造力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更新、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培育出新的教育理念。

(二)职业化成长与教学能力提升存在内在关联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动态发展过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师职业化成长之间存在内在关联。第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伴随教师职业化成长的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教师教学能力由不同能力元素构成的能力束,培育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内在能力的修炼,还需要外部专业培训,它不会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不断培育和积累,伴随教师职业化成长全过程。第二,职业化成长加快教师专业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化。专业知识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还需要诸如教师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培育和素质支撑,教师职业化成长有利于这些职业素质的形成,加快教师专业知识的转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第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本身是职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化成长就是要求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技能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使教学活动逐步标准化、规范化。教师职业化成长包含教师职业化素养的形成、职业化行为的规范和职业化技能的提高,其中教师职业化素养的形成和职业化行为的规范是教学能力提升的素质和行为保障,而职业化技能的提高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手段和内容。

(三)职业化成长成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

据《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国目前有116所师范类高等院校,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13.3%,占本专科高校数量的4.1%。显然,绝大部分专业和学科教师并非全来自师范类毕业生。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毕业生对教学认识不同,师范类毕业生对教育心理学、教学基本技巧、课程理论等内容在入职前进行了专业学习,这有利于入职后教师角色的转换。然而,对于绝大部分教师,由于入职前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这方面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所以入职后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入职培养或培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通过入职前和入职后的专门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满足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和素质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更好教书育人[6],对教师成长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培养可加快教师角色的转换,职业意识的强化,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的转化。由此,基于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教师职业化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内在要求和基础。[7]

(四)职业化成长是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Deryfus和Berliner研究表明,教师成长由低向高层次发展,先后经历新手阶段(Novice Level)、熟练新手阶段(Advanced Beginner Level)、胜任阶段(Competent Levle)、熟练阶段(Proficient Level)、专家阶段(Expert Level)。[8]显然,教师职业化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是不断演进和积累的发展过程,要成为专家型教师需经历一个成长过程,这也正是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育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教师成长阶段角度来看,对于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的教师,教师职业化培养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

教师职业能力是成长为合格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指标,而教师职业化培养是满足这一能力指标的最有效途径。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师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知识创造活动中。其中,教师教学能力是成为合格教师的最低界线,[9]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教研和教育活动效果好坏。提高教师职业能力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不断积累口语技能、书写技能、信息技能、沟通技能、情境技能等教学基本技能。[10]教师职业化成长贯穿于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它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获得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

五、职业化成长视阈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思路

(一)推行教师职业化培养,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经历过专业理论学习,具有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除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学识外,还需要处理好专业理论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化问题。为此,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需要通过教师职业化培养逐步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强化教师教学环节管控能力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对教学环节管控能力,就须在教师职业化成长过程中使教师有效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几个关键要件。首先,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教”与“学”中形成“双主体”关系。其次,根据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方式和模式,讲授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实际效果,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教”的主体作用。最后,有效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理解、掌握和创新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通信网络技术辅助下,借助电子视听设备,选择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施教,逐步取代依赖口头语言、板书、纸质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强调互动式教学。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11]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得师生交往表现出一种“双主体”型非权威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和权威也随教学手段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推行教师职业化培养特别是新教师职业化培养,需要培育和提高教师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认识意识和使用能力,实时调整教师角色。

(二)适应教师职业生命周期,增强教师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职业化成长以职业化发展为目标,沿着特定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对于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职业生命周期。根据职业生命周期阶段构成,笔者认为,教师职业生命周期包括职业初期、职业发展期、职业成熟期、职业稳定期、职业危险期、职业衰退期几个发展阶段。教师职业化成长受到职业生命周期约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师职业化成长要求不同。因此,有必要适应教师职业生命周期,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推进教师职业化成长。

教师职业化成长须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在职业生命周期全过程里增强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必须清晰进行角色定位。教师职业化成长重在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平台,改善和优化教师职业规划中内生涯和外生涯的各种环境,一方面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化成长提供激励;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需要更加注重教师职业认识方面培养。通过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意识,并将其内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由此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培养教师扎实的教学技能,夯实教师职业基础

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首先,教师可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交流、教学研究等方式加强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认知、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得到吸引和消化,从而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学实践和教学管控等基本教学技能。其次,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专业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对教学知识、信息、素材的组织、理解和分析加工。在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选择直接讲授、小组讨论或者实验或实训形式,借助板书、多媒体载体,通过语言表述、图形表达或者函数解析等方式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实施教学活动并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进行检查、反馈、监控,找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正。最后,理解教学过程影响因素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优化教学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辅助、教学情境,其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是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两个主要要素。因此,夯实教师职业基础就需要培养教师扎实的教学技能,熟知各种影响因素优化教师教学过程。

[1] 曼德.新职业观[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陈春梅.以“三起来”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J].教育科学论坛,2016,(24):78-80.

[3] 白金美,韦忠良,李栋,等.教师专业化成长保障机制[J].大学教育,2014,(2):17-19.

[4] 孙琳,张广君.教师生涯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生命化的辩证运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23-28.

[5] 张秋笑,潘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2):33-37.

[6] 顾明远.多多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N].中国教师报,2015-01-14(12).

[7] 傅先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任务[J].教育评论,2005,(2):1.

[8] 徐红.专家型教师培养标准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 李建辉,王晶晶.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新探[J].当代教师教育,2010,(1):11-14.

[10] 董泽芳,陈文娇.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40-44.

[11] 陈春梅.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探讨[J].教育探索,2016,(6):77-79.

Analysis of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LIU Ming-yuan1,FAN Yi-qing2
(1.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The teachers' profession is the highly specialized,quality oriented,professional teaching activities engaged in by teach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hich is embedded in the system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There i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eachers' self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value,the effective way and power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ers' ability.Based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there a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adapting to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lf-development,cultivating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to furter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career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growth;professional quality;reaching ability;professional life cycle

G642;G645.1

A

2095-2082(2017)05-0105-06

2017-01-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70466);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FJJKHX16-055);2016年福建江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2016A001);福建江夏学院《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7年福建江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2017A007)

1. 刘名远(1978—),男,江西吉安人,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2. 范一青(1966—),女,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 珑)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职业化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