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韵》元韵又音字考释

2017-04-15卢嘉欣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广韵平声读音

卢嘉欣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广韵》元韵又音字考释

卢嘉欣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又音字在《广韵》中占了很大比例。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广韵》中的元韵为例,通过对其中又音字的统计,从音义关系角度对又音字进行归类,探讨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试分析又音产生的途径,以期对《广韵》又音字有具体细致的认识。

《广韵》;又音字;分类;音义关系;产生途径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使用价值最高的韵书。值得关注的是,在《广韵》中存在着大量的又音现象,一字有两个及以上反切,反切用字不同,读音也不同。

清代陈澧作《切韵考》,在反切系联的具体过程中,陈澧发现了依靠基本条例和分析条例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增补了补充条例。而补充条例主要依靠的就是《广韵》中的又音互见:“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 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a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陈澧《切韵考》。20世纪以来,《广韵》又音的研究逐步增多。到了80年代以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周祖谟、赵振铎、余乃永、葛益信等几家,他们分别从考证补缺、探究成因、编排检索等方面对《广韵》又音进行了探讨。前人的研究,无论是探究成因还是总结体例,大多是从整体上对《广韵》中的又音现象进行宏观研究,而缺乏对具体的某个韵的又音字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

而在《广韵》诸韵中,元韵是具有代表性的。元韵是阳声韵,阳声韵与入声韵相配的规律往往反映在又音字的各个读音中。且《广韵》卷一韵目“元”第二十二下注:“魂痕同用”,元韵中又音字的各个读音之间,往往在韵母上存在着“元”“魂”“痕”的差异,这与韵部从上古到中古的历时演变紧密相关。这些都是我们探究又音字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元韵中的又音字为例,梳理又音的类别、探讨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关联、探索又音现象产生的途径,以期对《广韵》又音字有具体细致的认识。

一、元韵又音字的类别

据统计,《广韵》元韵字中(举平以赅上去),又音字约有95个,分别是鼋、羱、蚖、邧、謜、 、獂、阮、援、媛、洹、番、繁、翻、蟠、蕃、鐇、笲、 、旛、藩、反、暖、喛、 、谖、吅、貆、讙、 、鸳、惌、宛、蜿、怨、 、 、裷、眢、甗、 、靬、犍、腱、騝、蔫、焉、轓、赶、樠、远、堰、鄢、蝘、揵、蹇、键、巘、娩、 、 、脕、阪、圈、菌、卷、琬、、睕、 、绻、虇、暅、烜、愃、饭、 、絭、韏、万、挽、蔓、曼、鳗、獌、鬗、閞、 、郾、 、褗、漹、嫣、献、韗。

这些又音字有的一个字有两个读音,有的一个字有三个及以上读音。又音字的不同读音间意义关系十分复杂:有的不同读音之间意义完全相同;有的不同读音之间意义完全不同;有的不同读音之间意义部分重合,但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不同读音之间意义相关联,但语法功能不同;等等。

通过考察其每个又音字的意义与读音的关系,可以把以上95个又音字分成以下两大类:

(一)同义又音字

鼋、羱、邧、 、洹、鐇、笲、 、旛、暖、 、谖、貆、讙、 、鸳、宛、蜿、 、 、裷、甗、 、犍、腱、騝、轓、赶、樠、鄢、蝘、蹇、巘、 、 、阪、琬、 、虇、暅、鳗、獌、鬗、閞、郾、 、褗、漹、嫣、韗。

这类字尽管一字有多个读音,但不同读音所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如:

裷:在《广韵》中有两个反切:一为于袁切,影母元韵,平声。《广韵》释义:“襎裷。”一为去阮切,溪母元韵,上声。《广韵》释义:“幭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卫人有佐弋者,鸟至,因先以其裷麾之,鸟惊而不射也。”王先慎集解:“《方言》:‘襎裷谓之幭。’郭注:‘即帊幞也。’”两个读音虽注释不同,但“襎裷”与“幭”意义相同,都表示巾帕。

(二)异义又音字

蚖、謜、獂、阮、援、媛、番、繁、翻、蟠、蕃、藩、反、喛、吅、惌、怨、眢、靬、蔫、焉、远、堰、揵、键、娩、脕、圈、菌、卷、睕、 、绻、烜、愃、饭、 、絭、韏、万、挽、蔓、曼、 、献。

有的又音字不同读音各自表示不同意义。如:

番:在《广韵》中有五个反切:一为附袁切,并母元韵,平声。《广韵》释义:“《说文》曰:‘兽足谓之番。’”《玉篇·采部》:“番,兽足也。或作蹯。”又为孚袁切,滂母元韵,平声。《广韵》释义:“数也。递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九注引《韵英》云:“番,递代之次也。”又为博禾切,帮母戈韵,平声。《广韵》释义:“《书》曰:‘番番良士。’《尔雅》曰:‘番番、矫矫,勇也。’”《诗·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毛传》曰:“番番,勇武貌。”又为补过切,帮母戈韵,去声。《广韵》释义:“兽走”又为普官切,滂母桓韵,平声。《广韵》释义:“番禺县,在广州。”五个读音的意义各不相同。

有的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意义部分重合或相关联,但并不完全相同。如:

謜:在《广韵》中有两个反切:一为愚袁切,疑母元韵,平声。《广韵》释义:“徐语。《孟子》云:‘故謜謜而来。’”又此缘切,清母仙韵,平声。《广韵》释义:“言语和悦。”两个读音都形容言语,但意义有细微区别,读作“愚袁切”时侧重表示“和缓地说话”,读作“此缘切”时侧重表示“言语和悦”。

饭:在《广韵》中有两个反切:一为扶晚切,并母元韵,上声。《广韵》释义:“餐饭。《礼》云“三饭”是。”意为“餐饭”;又符万切,并母元韵,去声。按《广韵·元韵》:“《周书》云:“黄帝始炊谷为饭。”意为“谷之炊熟者”。例如,《论衡·量知》:“谷之始熟曰粟。舂之于臼,簸其粃糠;蒸之于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饭读作“扶晚切”时,泛指一日三餐的餐饭,而读作“符万切”时,特指煮熟的谷粒食物,多指米饭。

有的又音字读音不同,词性发生了变化,语法功能也不同。如:

远:在《广韵》中有两个反切:云阮切,云母元韵,上声。《广韵》释义:“遥远也。”《易·系辞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为远近之远,作形容词;又于愿切,云母元韵,去声。《广韵·元韵》释义:“离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意为远离,作动词。

堰:在《广韵》中有三个反切:于幰切,影母元韵,上声。《广韵》释义:“壅水也。”又于建切,影母元韵,去声。《广韵》释义:“堰水也。”又于扇切,影母仙韵,去声。《广韵》释义:“堰埭。”其中,当“堰”读作“于幰切”和“于建切”时,都表示筑堰堵塞,作动词。《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停满数十里。”而当“堰”读作“于扇切”时,意为挡水的低坝,作名词。《旧唐书·宪宗纪上》:“乙丑,罢江淮私堰埭二十二,从转运使奏也。”

二、元韵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关联

一个又音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这些读音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有的不同读音之间声纽、韵或声调单独某一项发生变化,也有声纽、韵、声调协同发生变化的。而元韵中又音字的读音之间的情况也是如此。具体大致如下:

(一)声纽、韵母或声调单项变化

1. 声纽发生变化

并母——滂母:翻、旛

并母——帮母:蕃、鐇

并母——帮母——滂母:藩

滂母——帮母:轓

滂母——见母:

溪母——晓母: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声纽不同。主要表现为声纽的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声纽清浊的对立。如“藩”在《广韵》中有三个反切:附袁切(并元三合平)、孚袁切(滂元三合平)、甫烦切(帮元三合平),这三个反切的声纽都是重唇音,区别在于帮母是全清、滂母是次清而并母是全浊。《广韵》中存在着许多不同读音之间声母清浊对立的又音字,这些字由于浊声母清化(声调也作相应的变化),新音产生而旧音仍未消亡,造成了又音。

2. 韵发生变化

元韵——桓韵:鼋、羱、蚖、蟠、讙、眢

元韵——仙韵:蔫、蹇、巘、 、閞

元韵——先韵:蝘

元韵——桓韵——魂韵:樠

元韵——桓韵——戈韵:繁

元韵——支韵: 、烜

元韵——魂韵:鸳

元韵——真韵:菌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仅在于韵的不同,而韵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同摄各韵之间的交错。如,蔫:谒言切(影元三开平),又于干切(影仙三开平),两个读音之间的区别仅在于韵不同,一为元韵一为仙韵。通过统计发现,元韵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韵的不同主要是元韵与桓韵、仙韵的不同,这反映了《广韵》中元韵与桓韵、仙韵关系密切。元韵与桓韵、仙韵之所以关系密切,是因为它们上古时同属于元部,由于语音的发展演变,上古的韵部离散演变造成了韵系间的异读。此外,元韵与魂韵、真韵的交错,是因为魂韵上古属文部,真韵上古属真部,与元部主要元音相近而韵尾相同,发生旁转;元韵与戈韵的交错,是因为戈韵上古属歌部,与元部主要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发生阴阳对转。

3. 声调发生变化

平声——上声:邧、阮、谖、惌、宛、

上声——去声:远、 、 、绻、虇、饭、挽、郾、褗

平声——去声:怨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声调不同。如,邧:愚袁切(疑元三合平),又虞远切(疑元三合上),一为平声一为去声;远:云阮切(云元三合上),又于愿切(云元三合去),一为上声一为去声。元韵又音字的不同读音之间,平声和上声、上声和去声不同的较多,而平声和去声不同的较少,只有“怨”一字。

(二)声纽、韵、声调协同变化

1. 声、韵皆变

謜、獂、洹、貆、犍、騝、阪、韗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在于声纽与韵皆不同。如,犍:居言切(见元三开平),又渠焉切(群仙三开平);阪:府远切(帮元三合上),又扶板切(并删二开上)。见母与群母、帮母与并母,声纽的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一为全清一为全浊;元韵、仙韵、删韵在上古同属元部,语音经过发展演变,同一韵部分化造成了异读。反映在同一字的不同读音上,表明它们之间仍存在着密切联系。

2. 韵、调皆变

援、媛、笲、 、喛、蜿、 、甗、赶、堰、鄢、键、娩、脕、圈、琬、 、睕、 、万、蔓、曼、鳗、獌、鬗、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在于韵与声调皆不同,这类情况在元韵又音字中占多数。其中特殊的是,又音字的不同读音之间存在着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的情况。如:赶:巨言切(群元三开平),又其月切(群月三合入);睕:于阮切(影元三合上),又乌贯切(影桓一合去),又乌括切(影末一合入);万:无贩切(明元三合去),又莫北切(明德一开入)。其中,“赶”月韵(入声韵)与元韵(阳声韵)相配,“睕”末韵(入声韵)与桓韵(阳声韵)相配,这反映了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存在着相应的配合关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出:“语言的发展,是新系统代替旧系统,这在韵部的发展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切韵》里入声是和阳声相配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入声字的主要元音也一定和其相应的阳声字的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母不同。”[1]570且入声韵与阳声韵的配合是有规律的,月韵与元韵、末韵与桓韵均为入声韵尾[t]与阳声韵尾[n]相应。而“万”德韵与元韵并不相配,这是由于“万”读作“莫北切”这一读音产生的途径较为特殊,是专表复姓“万俟”时的特殊音读。

3. 声、调皆变

反、裷、腱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在于声纽与声调皆不同,元韵中这类又音字仅有三个:反:孚袁切(滂元三合平),又府远切(帮元三合上);裷:于袁切(影元三合平),又去阮切(溪元三合上);腱:居言切(见元三开平),又渠建切(群元三开去)。

4. 声、韵、调皆变

番、暖、 、吅、靬、揵、卷、暅、愃、絭、韏、漹、嫣、献

这类又音字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在于声纽、韵与声调皆不同。这类又音字情况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三个及以上读音,其中至少有两个读音的声、韵、调皆不同。如, :况袁切(晓元三合平),又况晚切(晓元三合上),又胡管切(匣桓一合上),“况袁切”与“胡管切”两个读音声、韵、调各不相同;一类是只有两个读音,两个读音的声、韵、调各不相同。如,揵:渠焉切(群仙三开平),又居偃切(见元三开上)。

三、元韵又音现象产生的途径

《广韵》又音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同义换读、假借、词义引申、方言、历史音变、记录专名、讹误等都可以产生新的读音,有的新音与旧音在共时平面共存,有的在历时上的先后使用顺序,它们同时收入《广韵》,就产生了又音现象。下面列举了元韵中又音现象产生的主要途径:

(一)因同义换读产生的又音

有些又音字是因为同义换读而产生的。裘锡圭先生提出“同义换读”这一概念 (又称为“义借”):“有时候,人们不管某个字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一般是早有文字表示的词)。这两个词的音可以截然不同。”[2]221同义换读使一个字获得与其同义的另一个字的读音。

如“献”,在《广韵》中有两个反切:一为许建切,晓母元韵,去声,《广韵》释义:“进也,礼云大曰羮献。”又素何切,心母歌韵,平声。按《广韵》:“献,献鐏,见《礼记》。亦作犠。”当“献”用来表示“献鐏”时读作“素何切”,这是与“犠”同义换读而致。《周礼·春官·司尊彝》:“其朝践用两献尊。”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献,读为犠。犠尊,饰以翡翠。”“献尊”与“犠尊”皆表示“酒尊”,即古代的酒器名,在这个义项上“献”与“犠”同义,故换读为“素何切”。

(二)因假借而产生的又音

文字假借可以产生新的读音,新音与旧音同时收入《广韵》,就产生了又音。焉:本义为一种黄色的鸟,《说文》:“鸟黄色,出江淮闲。”按《广韵》读作“于干切”。《系传》:“借为语助也。”人们借“焉”表示抽象的语气助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当“焉”假借为语气助词时,读音发生了变化,读作“有干切”。又假借为“安”,为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助字辨略》卷二:“焉,又与安、然通。”《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李富孙异文释:“安、焉声相近义同。”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焉”假借为疑问代词“安”时,读音也发生了变化,读作“谒言切”。

蕃:本义为草木繁茂,《说文》:“草茂也。”按《广韵》读作“附袁切”。《广韵》释义:“茂也。息也。滋也。又音藩。”朱骏声《通训定声》:“蕃,假借为藩。”人们借“蕃”表示“藩”,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国语·晋语八》:“是行也,以蕃为军。”蕃,一本作“藩”。韦昭注:“蕃,篱落也。”当“蕃”假借为“藩”时,读音随之发生变化,读作“甫烦切”。

(三)因词义引申而产生的又音

字最初产生时都是单义的,随着文字的频繁使用,许多字都在其本义基础上逐渐引申发展出一些引申义。为了与本义区分开,人们往往增加新的读音以区别。所以,字义引申之后,往往会造成读音的变化,这是又音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援”,“援”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引”。《说文》:“引也。从手爰声。”按《广韵》读作“雨元切”。《广韵》释义:“援引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后汉书·王符传》:“规(皇甫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其中“援”均释为“牵引”、“攀援”。后来,从本义“引”引申出“帮助”的意思。《战国策·西周策》:“此皆恃援。”鲍彪注:“援,引也,故有助意。”《国语·鲁语上》:“夫为四邻之援。”韦昭注:“援,所攀援以为助也。”《广韵》释义:“接援救助也。”在“援”引申出“帮助”义后,产生了新的读音,读作“王眷切”。

(四)吸收方言音而产生的又音

《广韵》中有部分又音字是吸收方言音而来,主要表现在同义又音字中。

如“赶”,当其表示“兽类翘尾奔跑”义时本应读作巨言切,群母元韵,平声。《广韵》释义:“兽举尾走。”但《广韵》记载“赶”又音“其月切”,群母月韵,入声。《广韵》释义:“举尾走也。”两个读音意义相同,都表示兽类翘尾奔跑。按《方言》:“赶,通常写作‘撅’。”在方言中“赶”与“撅”读音相同,“撅”在《广韵》中有两读:其月切,群母月韵,入声;又居月切,见母月韵,入声。可知“赶”又音“其月切”是吸收方言音而来的。

(五)因读音发生历史音变产生新音而产生的又音

语音因历时发展而产生新音,是又音现象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声母历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浊音清化现象。《广韵》中存在着许多不同读音之间声母清浊对立的又音字,由于浊声母清化(声调也作相应的变化),新音产生而旧音仍未消亡,产生了又音。

如“腱”,当其表示“筋”义本应读群母去声。《广韵》:“腱,筋本也。渠建切。”但《广韵》记载“腱”又音“居言切”,读作见母平声,《广韵》释义:“筋也。一曰筋头。”两个读音意义相同。由于历史音变,浊声母“群”清化为清声母“见”,声调也随之改变。《广韵》时期两种读音仍并存,造成了又音现象。

(六)用作专名而产生的又音

用作姓氏如:“万”在《广韵》中有两个反切:一为无贩切,明母愿韵,去声。《广韵》释义:“十千。又虏三字姓,二氏,西魏有柱国万纽于谨,《周书》唐瑾、樊深并赐姓万纽于氏。”又为莫北切,明母德韵,入声。按《广韵》:“虏复姓,北齐特进互俟普。俟音其。”可知,当“万”读作“莫北切”时,专表复姓“万俟”之“万”。

用作地名如:“番”在《广韵》中有五个反切:附袁切、孚袁切、博禾切、补过切、普官切。当“番”专表地名番禺县时,读作“普官切”,《广韵》释义:“番禺县,在广州。”又如“圈”在《广韵》中有三个反切:求晚切,渠篆切,臼万切。当“圈”表示邑名时,读作“臼万切”。

以上仅举例分析了又音产生的几种主要途径.不难发现,又音字产生的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很多情况都可能导致汉字又音的产生,实际上又音产生又往往是几种途径交织在一起,难以说明其中哪种原因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有些字的又音由于汉字读音的历史演变缺乏脉络,已经很难说明是如何产生的。

《广韵》又音字研究在汉语语音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储定耕指出,《汉语大字典》注音原则是“力求有粗线条有重点地适当地反映汉字字音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轨迹”。[3]而现阶段《广韵》作为中古音的代表,我们通过对其中又音字的分析,可以从声纽、韵部、声调的变化窥探上古到中古语音发展演变的轨迹。范新干提出:“联系古代的注音来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字词的既成读音,大都合乎历史音变规律,但也存在一些不合律的情况。”[4]而通过对《广韵》又音字各个读音发展的历时考察,我们可以推知哪些读音是历史语音正常演变的结果,哪些则是不合律的变异现象。这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审音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广韵》又音中存在的一些讹误现象,如“以讹传讹”“又音不重出本字导致切语的遗漏”“一音多切干扰了切语的选择”[5]等问题,需要在审音时更加注重音变规律的合理诠释。此外,从音义联系的角度,可以观察到语音变化与词义发展的关系,为探寻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1] 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储定耕.简论《汉语大字典》与《康熙字典》[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77-79.

[4] 范新干,张海峰.语音异变引发的今音歧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2):93-98.

[5] 王进安.从《广韵》《集韵》的影响看汉语多音字的审音[J].古汉语研究,2008,(4):61-70.

The Research of the Polyphonic Words in Yuanyun ofGuangyun

LU Jia-xin
(Literature and News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The full name ofGuangyunis the Great Song ZhongxiuGuangyun,which has important status and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There are a lot of polyphonic words exist inGuangyun.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chose the Yuanyun as an example,counted the polyphonic words of it and classified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Then,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of the polyphonic words.Try to analyse the developing of the polyphonic words with examples.Hoping to have a specific cognition of the polyphonic words inGuangyun.

Guangyun;polyphonic words;classific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producing approaches

H113.2

A

2095-2082(2017)05-0098-07

2017-10-13

卢嘉欣(1994—),女,辽宁大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吴璐晗)

猜你喜欢

广韵平声读音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那”与“哪”的读音
字词篇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我是小字典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