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17-12-12王雪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王雪梅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可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能主动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索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70-01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逐渐转变为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小学是学生开始正式进入学习的阶段,其中数学培养学生的智力、反应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在小学要特别注重数学教学。本文通过对传统数学教学法和生活情境法教学的比较,说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1.小学数学是基本生活经验的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很多的数学问题。比如积木、折纸,学生对于大与小、长与短、轻与重等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基本是非正规的,但是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是在自己已经认识的数学经验上的一种再认识过程,特别是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上进行的再认识、学习。

2.小学数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之后,会根据这些规则依次类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加减法之后,先学习了进位加法,后面又学习了退位减法;还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有60人去公园游湖,有大船和小船两种船,其中每条大船上可坐6人,每小时的租金是8元,每条小船上可坐3人,每小时的租金5元。如果要使游玩的花费最少,采用哪种方案乘船最合适?在这类问题中,小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展开思考探索,学习如何使方案最优。

3.小学数学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用再创造的方法去进行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法则、定律、背诵等上面,小学生会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以往的知识积累去探索学习,这就是“再创造”。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学习数学。

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以及实验法。

讲授法是数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各种情境,将各种数学概念、定义、原理以及规律讲授给学生;谈话法(回答法)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谈来传播数学知识的;讨论法是在课堂中,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全班讨论或者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发表各组意见和看法;演示法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教具或者做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或者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练习法是以学生为主,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练习;实验法是学生通过使用一定的設备和材料,自己进行操作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思考。

三、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生活情境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泼具体的生活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亲身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营造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欢快活泼的数学课堂氛围,使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结合起来,让数学“活”起来,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找生活规律”。这样更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让学习数学成为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

四、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情境法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索力。

1.利用生活现象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捕捉“生活现象”,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教授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交换律”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周围,通过观察同桌的两位同学进行交换位置而发现结果却不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这种变换的过程导致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这样以此引出“交换律”的学习。在利用生活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更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思考生活。

2.还原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师将生活中的现象在课上进行进行还原和再创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求总数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还原春游的情境,在学生进行郊游中,原来草地上有5只羊在吃草,又走来了3只羊;有6只蝴蝶在花丛中,过一段时间后,有2只蝴蝶飞走,让学生根据郊游过程中可自由编写题目。教师通过还原生活现象,将数学知识实体化、生活化,小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数学。

五、结论

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情境法,可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想象力、探索力。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4-145.

[2]刘玉环.浅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06.076:125.

[3]刘晓东.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174+2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