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丝绸之路下的区域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2017-12-10刘寒冰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经济带区域人才

刘寒冰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新丝绸之路下的区域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刘寒冰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旅游业将率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导产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区域旅游发展,各地旅游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因素成为各个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对此,从人力资源角度,通过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旅游企业翻译人才缺口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到其中的原因,最后结合区域旅游翻译人才的需求,就如何创新区域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新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为发展我国和亚洲西部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所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体界线还是在古丝绸之路的范畴之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在大学演讲中提出的。到了2014年2月,中国举办了关于“丝绸之路”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国际大会。本次大会的30多位参会代表来自14个国家,在这次会议上,所有的代表都一致同意由于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带动性,而且其区域壁垒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要小很多,所带来的游人流量大。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城市的民间往来、物流,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信息共享,可以更全面、全方位地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所以,在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之前,应该先推动其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由于我国和经济带沿线的一些国家合作和交往的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高度发展,承担着中外旅游事业交流桥梁的旅游翻译人才却十分缺乏,这很有可能会造成当地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桎梏。对此,本文从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角度,就如何做好区域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构建。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区域旅游翻译人才需求现状

(一)区域旅游翻译人才需求剧增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向东,它牵连着亚太经济圈;向西,它又连着西方经济高度发展的欧洲经济圈,它是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关键之路。

在国内,新丝绸之路线长大约在3 700多万平方公里,这条沿线贯穿许多省市,沿线居住的人口达到27亿,并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带的旅游资源总量大概能占到全国旅游资源总量的40%。

这里不只有九寨沟、天山、等有名的天然旅游景点,更有以西安兵马俑、丽江古城和布达拉宫、敦煌等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

在经济带的经济和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再加上有相关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景点肯定能以其自身特有的迷人魅力为西部入境游带来非常大的发展。而到了那时,这一带就会需要更多的旅游翻译人才。

(二)区域旅游翻译人才稀缺

在西部入境旅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游客在选择旅游线路的时候,必然也会对旅游的体验、服务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日常交流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们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在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点、人物风情和民族宗教活动,以及这些地区的发展历程,文化旅游一定会成为当下中外游客旅游的最大趋势。在文化旅游在兴盛的同时,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稀缺。

以新疆自治区为例,这里的翻译人才很少。例如在2012年的时候,该地区的入境游客达到149万人次,而有证件的翻译人才只有1.3万,这1.3万人中基本上都是英语翻译,像日语、德语等小语种只有2%。以陕西为例,陕西历史底蕴厚重、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

蓬勃发达的文化旅游事业,应该能与国际进行接轨,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连接两者的翻译人员存在,其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同时,繁荣的文化旅游事业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专业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旅游翻译人员很少,且企业旅游公司并没有专业的旅游翻译。经过对游客的调查,有1/4的人觉得现在的旅游翻译水平良莠不齐,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才极为缺乏。当前的翻译人员不仅翻译的质量不行,还有很多直译甚至胡乱翻译的情况出现,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熟悉陕西旅游文化的专业人才更是重金难求,这严重阻碍了陕西“走出去”的发展规划。由此,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新丝绸之路下的旅游企业翻译人才培养,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丝绸之路下区域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选择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地区的旅游企业进行了调研,并从翻译人才培养观念、培养主动性、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调查,得到以下的结果。

第一,陈旧的人才培养观陈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中西部地区来讲,很多旅游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较小,且旅游单位没有先进的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和观念,并没有将人才观放在重心的位置。在公司发展中,对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并不在乎,存在“多让马儿跑,少给马儿吃草”的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绝大多数的旅游企业都觉得翻译人才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到了企业出现岗位空缺和旅游旺季的时候就需要招聘一些临时翻译人员,因为其临时性,因此这些翻译人员对公司就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第二,对翻译人才培养主动性不强。据真实调查显示,陕西旅游单位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很消极,即便是明白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做过一些改进,但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却不够重视,几乎都是在走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当地的旅游企业缺乏对翻译人才培养经常是“临时抱佛脚”,在真正需要或者欠缺的时候才开始招聘专门的翻译人才,而缺乏对旅游翻译人才的前瞻性。如一些企业通常只配备英语等常用的翻译人才,而对于新丝绸之路下的俄语、阿拉伯语等翻译人才则较少。由此,对翻译人才培养缺乏全方位、系统专业的规划,成为当地旅游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第三,旅游企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从调查结果来看,陕西和新疆地区的企业并不重视翻译人才专业水平的提升,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目前存在对培训费用的投入少、忽略翻译人才的学习需求、没有综合培训的现象。而这就束缚了该地区旅游企业和国际接轨,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也由于企业的不重视,没有提供有前途的发展平台,导致翻译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很低,工作消极,最后造成翻译人才的大量流失。

第四,旅游企业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是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翻译人员的工资低,在越来越高的物价衬托下更不具备优势。二是陕西当地都是以一些小型的旅行社为主,对新入职的翻译只有象征性的上岗培训,让其能快速熟悉和开始工作,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幸福指数,以及在企业的成长发展空间。所以,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也有限,常常忽略了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归属感。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员工对企业没有感情,如果公司的福利降低就会立即寻找更好的企业,留人成为一大难题。

三、新丝绸之路下的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第一,加强翻译人才的培训机制构建。对旅游翻译人才来讲,要凸显其专业化,更好地为区域旅游市场服务,就必须要加强对翻译人才的培训。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企业外部,可以通过寻找合作培训平台的方式来提升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例如,陕西的各大英语高校以及专业的翻译人员培训机构,为企业创建一支可以长期服务的师资力量。其次,模拟培训。利用互联网新渠道来实现网上学习,并建立模拟翻译环境,让翻译人员上岗前进行实践模拟。

第二,加强区域旅游企业合作培养机制构建。首先,旅游单位之间的横向合作。也就是说,相同类别的旅游公司进行合作,例如共享翻译人员的信息、培训等。建立该经济带旅游公司合作的网络平台,进而交流培训经验、翻译人员的直接交流,方便在淡旺季的时候进行人员的调配。其次,各个旅游单位之间的竖向合作。就是不同旅游公司的合作,比如旅游公司和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提升翻译人才的交往能力,降低和景区之间的小误会等。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让翻译人员认识更多和旅游相关的人员,多了解旅游信息,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区域合作。就是通过经济带增加和沿线省市的合作,尤其是新疆和兰州这些旅游业发展好、翻译人才多的省市。经常和他们合作并学习他们的经验,也可以和有名的旅游公司、旅游胜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来实现中高端翻译人才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增强该地区翻译人才的专业水平。

第三,加强用人机制的构建,拓展翻译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对于在新丝绸之路发展旅游业来说,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是关键,但如何留住人才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旅游公司应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公平竞争和有提升发展空间的平台和评价机制。对此,在对翻译人才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加强专业翻译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拓展翻译人才的未来职业发展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翻译人才的职业测评,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翻译人才的阶段性测评,从而将其放到更高的岗位进行锻炼。

四、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入境旅游在未来仍旧是实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对各类语种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多。所以,怎样高效地培育高水平、适合该经济带旅游业的专业翻译人才,并留住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旅游公司要根据自身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再结合该地区翻译人员目前的现状,通过改革培养人才方法的途径,为企业招聘和留住合适的翻译人才,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李小明,王新文,张中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11):88-89.

[2]赵东波,李英武.中俄及中亚各国“新丝绸之路”构建的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4,(1):106-112.

[3]张珩,赵寅科,罗剑朝.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构想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5-23.

G642

A

1673-291X(2017)34-0146-02

2017-04-10

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0XSYK32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16JK1817);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17H180)

刘寒冰(1977-),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经济带区域人才
人才云
分割区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区域发展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