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2017-12-10王文龙杨红倩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研究

王文龙,杨红倩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信息化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王文龙,杨红倩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信息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结论、样本来源、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文献评述,并且对研究变量的选取做梳理,目的是综述目前研究者在信息化投资对绩效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指出将来可能的拓展方向,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提升自身竞争力提供参考。

信息化投资;企业绩效;文献评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势必涉及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问题。关于信息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生产率悖论”提出以后,许多研究者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此做出综合分析与评述,希望能够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化投资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研究

1.增值论。信息化绩效增值论的支持者认为,信息化投资可以明显增加绩效的,这一点无须置疑,它可以促进相关财务指标和生产率的提高。该理论支持者往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往往利用模型来进行论证。Bharadwaj(2000)研究发现,高水平的信息投资能力会对公司利润提升和成本控制产生有利影响[1];Mithas.etc研究发现,信息化投资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进而间接降低成本[2];Brynjolfsson和Hitt(1996)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采用1987—1991年367家大型企业的数据,发现IT投资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贡献,同时发现企业层面的数据表明投资与信息技术对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最大限度地可以持续4—7年[3];Liamp;Ye(1999)以美国 216家企业为样本,发现IT 投资与绩效正相关[4];Shao and Lin(2002)调查了世界财富500强,并得出结论,即IT投资会显著正向影响公司的生产率[5]。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业绩之间的研究大多是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相关的研究近年内有所增加,尤其在实证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林丹明、梁强、曾楚宏(2007,2008)发现,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对绩效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6~7];方虹、冯哲、彭博(2009)发现,零售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显著,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改变而非技术效率因素[8];李治堂、吴贵生(2008,2008)利用200多家的上市公司数据,建立了经典的生产函数,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公司的信息技术投资对主营收入、净利润等绩效指标具有积极的影响[9~10];张聪慧、郭伟(2010)发现,信息化投入的增加对制造成本的降低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1];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2006,2007)认为,企业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投资增加而增加[12];董祺(2013)利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信息化投入对企业规模、利润和创新成果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13];张莉(2011)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对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绩效指标具有积极的影响[14];任菲、石川、李东(2012)发现,上市公司信息化投资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有显著且持续的作用[15]。

2.生产率悖论。美国学者Strassm通过对292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关系并不显著,在这之后就提出了“生产率悖论”的观点。后面的学者又进行了相关的大量研究,有很多学者发现信息技术投资会对绩效产生显著的负方向的作用,如Jorgenson and Stiroh(1999)以美国投入产出品价格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为样本,结论符合信息化绩效减值论[3];Elena and Beccalli(2007)发现,信息化投资存在异质性,欧洲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投资对其利润效益会产生负向影响[16];Loveman(1994)对于信息化投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没有力证[17];Aral and Weill(2007)发现,IT投资对ROA和净利润率均无显著影响[18]。国内对IT生产率悖论的文献不是很多,如钭志斌(2007)发现,汽车行业无形资产比重的加大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了反向效果[19];郭敏(2008)发现,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起反向效果[20]。钟丽芳、张爱华(2011)发现,ATM密度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没有直接影响;赵泉午、刘婷婷(2008,2013)发现,实施ERP不能显著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21];刘飞(2014)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并没有给工业上市公司带来效率提升[22];孙晓琳、邢一亭、王刊良(2010)发现,当年新增的信息技术投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23]。

第一,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整理,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国内外学者都针对IT投资能否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问题做了实证研究,但是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结论。研究结论大体上分为了“IT生产率悖论”和“IT增值论”两种。随着研究的角度改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数据也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了“IT增值论”。

第二,同国外相比,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二者关系时考虑的因素也较少,因而成果有限,但已经有相关研究证实了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和价值绩效的积极作用,并且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绩效的影响要受到企业规模、行业等因素的影响。

二、样本来源

在西方的实证研究中,对于不同变量的数据,常来源于不同的渠道,以减少数据的共变,对于同一变量的数据,会考虑多种来源,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例如Shao and Lin(2002)调查了世界财富500强[5];Mithas etc(2012)以全球超过400家企业1998—2003年的档案数据为样本[2];Elena and Beccalli(2007)以欧洲737家商业银行 1993—2000年财务数据为样[16];Brynjolfsson、Hitt and Yang(1998)的数据来自 CII、问卷调查和 Compustat,涵盖了1 000多家美国企业,时间跨度为 1987—1994年;Hitt、Wu和ZHOU(2002)的研究数据来自Compustat和SAP美国公司,这些实证研究,数据来源范围广,数量众多,涵盖多个行业,时间跨度广。

对于国内的研究也多采用实证研究,如段业婷[24](2015),许慧珍[25](2008),刘飞[22](2014),孙晓琳、邢一亭、王刊良[23](2010),主要研究对象仅集中于上市公司和问卷调查,上市公司数据可从年报中直接获取,相对较容易,如李治堂、吴贵生[9](2008)搜集了2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林丹明、梁强、曾楚宏[6](2007)以1 049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张莉[14](2011)以200多家2001—200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此外还有任菲、石川、李东[15](2012),郑伟[26](2010),李继学、高照军[27](2013),郑称德[28](2009),赵泉午、刘婷婷[21](2013),钭志斌[19](2007),赵泉午、黄志忠、卜祥智[29](2008)。

实证研究往往需要较多有效的数据,问卷设计比较难,且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回收率也不高,问卷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结果,所以问卷调查难度较大,被采用率往往较低,仅有少数的学者采用,如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2006,2007)对浙江省11个地市开展了关于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绩效的调查,发放1 800份,仅得到800份完整问卷[12,30];吴增源、黄祖庆、伍蓓(2009)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回收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178份[31];王金杰(2012)问卷由陕西省中小企业局对987家企业组织开展调查,时间覆盖2007—2009年[32];周华(2011)采用直接派人进入企业调查和利用省统计局发放问卷相结合方法,共得到358家企业[33]。

选择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上市公司的规模大,企业管理比较正规,管理体系比较科学合理,企业的资金一般较为雄厚,管理理念更加的体现现代化,具有较好的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和技术基础;二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和财务数据是公开的,比较容易获取真实的信息。因此,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上市公司数据。国外的研究样本来自多个行业、多个地区、时间跨度也长,数据来源客观、真实,因此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很多学者在模仿和国外的指标和方法,但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受到环境、组织、文化、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借鉴国外的指标、量表时要根据研究对象和数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参考标准,早日开发出适合我国环境、制度、文化的问卷、量表,选择广范围的数据来做更多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国外的IT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所服务的对象也不尽相同。如Bharadwaj(2000)运用逻辑回归分析及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得出IT能力的好坏会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1];国内的赵泉午、刘婷婷(2013)也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Panel数据分析比较了样本公司实施 ERP前后绩效的变化[21];Shao and Lin(2002)以两阶段DEA模型法方法,得出结论IT投资会显著影响公司效率[5];国内的赵阿瑞运用DEA模型及网络DEA模型分析具体批发零售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效率情况[34];Weill(1992)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IT投资会对战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18];Loveman(1994)采用生产函数分析法,得出IT投资需要综合使用才能对公司产生效果[17];国内的李治堂、吴贵生(2008)也采用生产函数,得出信息技术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对产出具有积极的贡献[35],类似的还有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12](2007);吴增源(2007)年对六类企业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36];王念新等(201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信息技术、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37];张聪慧、郭伟(2010)运用了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分析模型、VAR模型以及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从多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11]。陈宪宇(2010)从平衡记分卡角度出发,证明了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投资形成其信息技术资产,提升企业信息利用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38]。李治堂(2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法,研究了信息技术投资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报酬率的影响[10];同类的还有赵泉午等[29](2008)对比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林丹明等(2007)[6]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同类的而还有李继学等[27](2013)、董祺[13](2013)、周华[33](2011)。

经上述梳理发现,研究信息化投资与绩效的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其中国内主要以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的居多,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研究更加精确,防止出现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出现偏差的情况。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实践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法。

四、变量选取

1.作为解释变量的信息技术投资测度。信息技术投资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一般来说,狭义的信息技术投资是指企业为获取信息技术和相应软硬件设备而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的投资。而广义的信息技术投资不仅有狭义的信息技术投资,还包括了为信息技术更好更快地实施而对员工培训、业务流程设计和其他组织变化而投入的资金。目前,针对信息技术投资的衡量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往往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Hitt[39](1999)、林丹明[6](2007)用硬件投资来表示信息技术投资;张聪慧等(2010)使用信息技术投资金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的比值来作为信息技术投资变量的衡量指标,其中信息投资金额包括企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方面的投入[11]。李治堂(2008)则采用信息技术价值总额占总资产的比率作为信息技术投资的衡量指标[9];Ray使用的是企业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总投资占企业当年营业收入的比率[40];周华(2011)在研究IT投资、IT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时,采用IT资产在固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33];季燕(2011)采用的是年末电子设备与总资产的比值[41];蔡芒(2012)仅采用ERP系统投资成本来表示信息技术投资[42];陈群(2014)则用信息技术投资硬件价值和软件价值的总和作为信息技术投资的衡量指标[43];段业婷(2015)使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价值、软件的价值和本科人员比例来分别衡量信息技术投资[24]。

2.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企业绩效测度。由于信息技术的产出有着其特殊性,很难简单地测评出来,因此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计算公式和评价方法。目前针对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研究也主要运用两种衡量方法,一是市场测度,主要运用股票市场反应或股东回报、托宾Q值、市场资本化等指标测度公司绩效。二是会计测度,用财务指标测度公司绩效,如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资本收益率、人均主营业务利润和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其中托宾Q值是国内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测度公司价值的方法,可以反映市场对于公司未来利润的预期。如Lorin Hitt和Erik Brynjolfsson(1996)考察了公司IT投入对年度股东回报为绩效表征变量的贡献[39];Bharadwaj(1999)等人检验了IT支出和以托宾Q值为绩效表征变量的产出之间的关系[1];国内如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徐晓东和陈小悦(2003)、白重恩等(2005)等运用该变量来评估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

表示企业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较多,如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2006,2007)利用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产品销售额来度量企业的生产绩效[12,30];同类的还有王金杰[44](2012)、张慧聪[45](2008),将企业绩效分为四类,分别为企业业务流程信息化效益、产品技术信息化效益、管理支持信息化效益和财务信息化效益;林丹明、梁强、曾楚宏(2007)以主营业务利润率来表示绩效[6];陆玉梅、王春梅(2011)以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周转率和长期资产适合率来表示绩效;佟晓玉(2016)以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来表示绩效[40],类似的还有李治堂等[9](2008)、张莉[14](2011)、司林胜等(2007),对信息技术投资用绩效的测量采用供应链管理绩效、客户满意度、经济绩效三个指标来测量[46]。

综上,对于信息化投资和绩效的指标是多元化的,并没有统一的指标,但大多数是以有形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表示,而对于企业无形价值和成长性这两方面却无法计量,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五、结论

如今人们已经意识由于国家资源、行业种类、地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信息技术投资绩效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结果,其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需要相关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战略调整。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完全发展起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晚了很多年,样本数据数量很少,来源单调,衡量绩效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较少。虽然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国企业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可以逐渐克服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现阶段,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借鉴意义,有些方面适合中国,有些方面并不适合,未来国内的研究要从数据来源和质量、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变量选取的拓展这几个方面改进,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投资与绩效之间更丰富的联系。

[1]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2]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rofitability: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3]Productivity growth:Current recovery and longer-term tren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J].

[4]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Linking with environmental,strategic and managerial contexts[J].

[5]Shao B.B.M,Lin W.T.Technic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a two-stag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formationamp;Management,2002,(5):391-401.

[6]林丹明,梁强,曾楚宏.我国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结合行业影响因素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2):35-41.

[7]林丹明,梁强,曾楚宏.中国制造业IT投资的绩效与行业特征调节效应[J].管理科学,2008,(2):51-57.

[8]方虹,冯哲,彭博.中国零售上市公司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J].中国零售研究,2009,(10).

[9]李治堂,吴贵生.公司层次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08,(6):648-655.

[10]李治堂.上市公司信息化与公司绩效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05,(24):78-79.

[11]张聪慧,郭伟.企业信息化投资价值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工业工程,2010,(6):18-23.

[12]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企业信息化投资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7,(6):81-93.

[13]董祺.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路有多远?——基于电子信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23-129.

[14]张莉.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的实证检验[J].公司治理,211,(6).

[15]任菲,石川,李东.我国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盈利性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4):37-44.

[16]Does IT investment improve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Europe[J].

[17]Loveman G.W.“An Assess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Impac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Research Studies[J].MIT Press,Cambridge,MA,1994.

[18]IT Asse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d Firm Performance:How Resource Alloc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Explain Performance Variation[J].

[19]钭志斌.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22):49-50.

[20]郭敏.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21]赵泉午,刘婷婷.零售业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58.

[22]刘飞.信息技术投资是否提高了工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J].工业技术经济,2014,(4):19-27.

[23]孙晓琳,邢一亭,王刊良.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IT类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0,(3):397-404.

[24]段业婷.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5]许慧珍.信息技术投资、战略取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8.

[26]郑伟.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7]李继学,高照军.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制度理论与社会网络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111-119.

[28]郑称德.ERP系统在制造企业应用效果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6):54-58.

[29]赵泉午,黄志忠,卜祥智.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1993—2003年的经验数据[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22-132.

[30]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1):65-77.

[31]吴增源,黄祖庆,伍蓓.信息技术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151-156.

[32]王金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2012.

[33]周华.IT投资、IT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3):285-288.

[34]黄慧君,赵阿瑞.基于DEA-Tobit模型的批发零售业IT投资绩效实证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2):27-30.

[35]李治堂,吴贵生.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144-150.

[36]吴增源.IT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37]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38]陈宪宇.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6):90-97.

[39]Brynjolfsson H A E.Productivity,Business Profitability,and Consumer Surplus:Three Different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lue Author(s):Lorin M.Hitt and Erik Brynjolfsson Source:MIS Quarterly,Vol.20,No.2(Jun.,1996),pp.121-142[J].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lue,1996.

[40]佟晓玉.信息技术投资、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D].长春:吉林大学,2016.

[41]季燕.信息技术投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2]蔡芒.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2.

[43]陈群.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的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44]王金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D].南开:南开大学,2012.

[45]张慧聪.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2008,(11):107.

[46]司林胜,王文举,魏明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7,(2):36.

F272

A

1673-291X(2017)34-0008-05

2017-04-10

王文龙(1993-),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人力资源研究;杨红倩(199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生态安全研究。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