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公诉人梯队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7-12-08陈莉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2期
关键词:公诉人困境培养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庭审实质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公诉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公诉人梯队式培养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公诉人 培养 困境 方案

作者简介:陈莉,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203

公诉人培养虽是一个老命题,但是又在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迸发了新的生命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特别是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对公诉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公诉人必须摒除过去对于上级领导和检察委员会的依赖,独立承担办案责任;另一方面,大量疑难复杂案件的独立承办,以及与公安、法院、律师的沟通交流,也极大磨炼了公诉人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利用诉讼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打破部门、单位的界限,充分考虑公诉人个人的职业规划,创造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一、以打造复合型公诉团队为目标,兼容并蓄挖掘苗子

刑事犯罪本身就与其他专业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网络犯罪与计算机技术,人身伤害与法医知识,非法集资与财会统计等等。随着社会发展,新型犯罪、疑难复杂案件层出不穷,对司法从业人员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单一的刑法知识结构已经无法应对公诉工作的基本需求,而需要从个体入手培养复合型公诉人,从团体出发打造复合型公诉团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考察专业背景,优化团队知识结构配置

我国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考虑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法律硕士的培养机制,就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检察机关也可以借鉴该思路,在选拔苗子时考察其专业背景,注重团队内部的互补增益。

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实现复合型团队的形成。一是关注新进干警知识结构,逐步实现团队年轻化。培养一名成熟的公诉人需要历经数年的努力,而公诉工作本身强度高、知识更新快,在人员更迭过程中实现团队的年轻化,才有可能通过长期打磨铸造一支优秀的公诉队伍。同时,政治部门关注新进干警的知识结构、技能特点,可以迅速发掘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为公诉工作增添新鲜血液。目前,笔者所在的基层院公诉部门,80年后出生的干警占到科室的70%,年轻干警中不乏复合型人才,在熟习刑法的同时,他们还具有法医、刑侦、行政法、经济法等专业背景。二是注重团队内部知识互补,力图实现资源共享化。人员整合到位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1+1>2”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途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方面,利用检察官独任办案制度改革的东风,配置资源互补、效能最大化的办案小组。如果能够将科室人员进行合理整合,在办案组内部实现知识结构的互补,可以极大地提高办案效率,促进组内人员的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利用检察官联席会议的制度设置,针对类型案件进行讨论,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公诉人对专业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其他人员专业知识的提高。另外,强化相关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技能专业化。复合型的知识背景仅为提升办案质量提供了可能性,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在培训中不断深化。对于已有的专业背景,如果不善加利用,很有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荒废殆尽。笔者鼓励本部门的年轻人深化对复合专业背景的学习,由单位出钱购买专业书籍、为年轻人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让学有所长的公诉人有成长为某个领域专家的机会。

(二)关注性格特点,选拔富有韧性的年轻人

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检察业务是一顶皇冠,那么公诉业务就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很多年轻人最初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进入检察院,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公诉人,可以坐在公诉席上指控犯罪。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公诉业务不担庞杂、繁琐,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责任重大。笔者认为,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仅仅是成为成熟公诉人的前提条件,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坚韧的品格。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以后审判中心主义的强调,对于公诉人而言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和挑战,能否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来,并且保持长久的热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有三分钟热度,年轻人很容易被繁重的工作压垮,当发现光鲜的外在之下是庞大的付出后,会产生打退堂鼓的想法。公诉人的培养,外因永远是其次的,内因才起决定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首先选拔办事认真、品格坚韧、能够吃苦的年轻人进入公诉队伍,然后再考虑其他因素。

司改过后,从书记员到员额检察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去实现,除了硬性的时间规定外,还增加了员额人数的限制。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应当根据工作需求,适当将入额人数向一线业务部门倾斜,否则会出现吸引不了人、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耐住性子、长久打磨也是选拔公诉苗子的重要指标。

(三)重视发掘技能,综合全局打破科室桎梏

一名成熟的公诉人,不但要能审查案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交流、辩论能力。制作审查报告、起诉书、抗诉书、退回补充侦查提纲都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理充分;与案件当事人、公安、法院、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甚至是媒体的交流,都需要有礼有节、应對自如;法庭上的交锋,还需要公诉人具备敏锐的反应力和即时应对的能力。因此,挖掘公诉苗子还需要考察年轻干警的潜在技能,激活并培养其相关能力。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非常注重对年轻干警的技能挖掘,通过各个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一是组织各类竞技比赛,展示年轻干警风采。笔者所在的基层院每年都会组织近两年来的新进干警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不但进行院内竞赛,也积极联合其他兄弟院和律师事务所举办辩论比赛,通过实战演习挖掘业务苗子的同时,培养全院年轻人的口才。二是长期观察发掘潜质,灵活调度合理配置。公诉人的挖掘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科室的人员配置和调整是一个长期而灵活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院党组和政治处发现其他科室的年轻干警具备发展潜能、适用业务部门的工作,可以合理调配其分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三是倾听干警成长诉求,综合全院整体考虑。一名优秀公诉人的成长,除了个人素质之外,主动性和进取心也很重要。高检院多年来每逢三年举办一次全国优秀公诉人大赛,对全国公诉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赛推动了公诉人更全面、深刻、系统学习刑法、刑诉、司法政策,并且自主进行公诉理论研究,而非仅仅就手头的案件进行学习,极大促进了公诉人的成长。比赛不是培养优秀公诉人的唯一途径,但却是一条经过多年检验的通途。因此,公诉部门的优秀公诉人培养,需要依托于竞赛进行精细化、精英化练兵,选拔和培养竞赛苗子,也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重点。endprint

二、以磨砺精细化公诉思维为重点,培育理念形成传承

笔者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公诉人,业务纯熟、技能精湛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司法观,培养科学的公诉思维。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磨砺,都可以用长时间的打磨来强化,但是正确的司法观,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和切身感悟来形成,科学的公诉思维,需要时时自省、反思、推演、学习才能逐渐获得。笔者经过十余年公诉实践,有以下心得和想法。

(一)打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输送公正理念

一个团队的氛围和价值倾向会深刻影响其内部个体,一个风清气正、追求公正、积极向上的集体,也容易培养出思想素质过硬的干警。

公诉部门作为一线业务部门,长年处理大量刑事案件,责任巨大,对应的权力也大。根据马克思哲学原理,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仅仅依靠外部监督,而不注重干警的内心建设,再强大的监控体系,百秘也终有一疏。那么如何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输出平台,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绷紧廉洁公正这根弦。我们需要将公诉人廉政教育与“两学一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学习、案例通报、自学自纠等方式提升认识、改进方法。员额检察官需要在组内强调办案纪律,避免出现任何违纪违规的问题;科室长需要在科内展开常态化思想教育工作,提醒干警始终保持廉洁。二是确保以身作则,牢固公平正义这面旗。年轻干警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氛围培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员额检察官应当以身作则,给年轻干警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办案过程中,不接受请托,保证在每一个案件的公平公正;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简朴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年轻干警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建设检察文化,营造思静致远这个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干警的成长与他(她)所在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检察院应当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检察文化,检察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努力。铸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需要从上至下建立公正的人才培养机制、领导干部选拔机制、奖惩机制等,让年轻干警看到,干与不干待遇不同,干好干坏赏罚分明。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就能形成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设置优惠政策,日积月累铸造公诉情结

近年来,有不少检察人走出检察院,体验不同的法律人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曾经工作在业务第一线的公诉人,很多还是在业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优秀公诉人。公诉人的流失,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理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对职业前景的预判问题。培养一名成熟的公诉人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但是失去一名公诉人却是旦夕之间。之后再培养后备力量,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资源,而且不创造好的职业环境、培养干警坚韧的公诉情结,培养的新生力量也会流失。

笔者认为,需要从多个方面下功夫,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一是明确职业规划,设置有利于公诉人发展的制度。司法改革初期,一些年轻公诉人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员额数量有限,入额遥遥无期。如果年轻干警在公诉部门工作数年,已经完全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因受限于员额分配迟迟无法入额,则有可能重新规划职业方向,寻求更有发展的道路。一些基层检察院将公诉部门预留满额的员额数,培养成熟一个入额一个,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二是培养职业荣誉,打造有尊荣感的职业化公诉人。培养优秀公诉人,还必须使他们在内心里热爱这份工作,并且作为事业来经营。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公诉工作将会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公诉人作为控辩审中的一极,将会发挥更大主动性和能动性,公诉人职业化势在必行。因此,在培养公诉人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尊荣感。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培养有公诉情怀的专业化公诉人。作为法律共同体中的一员,公诉人与律师分担了不同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保证司法公正。随着从业时间的推进,公诉人的收入更多取决于级别和工作年限,且增长幅度有限,而律师的收入存在更多的增长空间,这也是导致公诉人流失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律师的权限增多,公诉人的责任和要求越来越提高,高素质公诉人流失到律师队伍,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刺激公诉队伍的成长,但从消极方面来说也给公诉人的梯队培养造成了难题。因此,公诉人培养不仅仅要加强对其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对职业情怀的培育。

(三)积累办案经验,知微见著培养公诉思维

笔者认为,办案经验的积累,不仅仅是刑法知识、刑诉规定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于案件的领悟力、掌控力的积累,即公诉思维的培育。公诉思维的培养,不是依样画葫芦的单纯模仿,光靠授课是不行的,重点在于自己在办案过程中的琢磨、反思、总结,从个案到类案,从类案到形成完整的办案思路。

培养年轻干警,要特别注重选拔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年轻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选拔并鼓励年轻人形成独到的思维模式。一是打造经典案例,从个案入手寻求最佳路径。每年天津市检察系统都会评选十佳优秀案例,笔者提倡并鼓励由年轻干警去承担这项评选任务。一个疑难复杂案例的反复思索、打磨,比承办一百件简单案件更能磨练人。同时,案件办理结束并不意味着就无事可做,针对一些有探讨价值的案件,一定要不断反思办案过程中的疏漏、成败,思索办理该案件的最佳方法,为以后办理该类案件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整理总结类案,从类案出发找寻办案思路。有了一定的办案经验后,公诉人应当学会回头看。“回头看”也就是反思自己在办理一类案件中的得失。比如交通肇事案件,公诉人需要整理出办理这类案件的几大疑难复杂问题,包括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比如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自首等情节的认定,比如如何审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等。只有不断的积累和反思,才能够在拿到案件后,第一时间抓住案件的核心问题,把最容易出错的角落都打扫干净,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案件的质量和办案速度都会迅速提升。三是形成公诉思维,从整体考虑获得灵感突破。笔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刑法的总则统领分则,分则之间以客体为界明确条文保护法益,同一行为有可能触犯数个法条,再根据法益保护的目的和刑法理论原理来寻求最佳罪名,最终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是我十年来的感悟,笔者也希望年轻干警能够站在自己办理的数百个案件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感悟,用自己领悟的内容去学习、去实践、去反馈,再修正自己的认识,那么,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會变成一个探索之旅,充满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从而富有乐趣和生命力。endprint

三、以公诉人个人职业规划为基点,因地制宜分类培养

笔者曾经做过一些关于年轻公诉人培养的探索。以笔者自己为例,干过五年公诉科内勤,在担任内勤期间承办案件,成为全职办案人后通过办理大量案件、制作办案笔记提高公诉水平。与此同时,笔者留意其他公诉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先后参加四次天津市优秀公诉人竞赛,并在复习过程中通览了刑法、刑诉法、刑诉规则等法律规定和刑法理论著作,为整体实力提高奠定了基础。笔者想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模板培养年轻公诉人,但是经过实践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深刻反思,笔者意识到培养公诉人应当从培养对象的需求和职业规划出发,进行分类分层次培养。

(一)掌握个性特点,兼容并包规划不同路线

笔者因为多次参加过天津市优秀公诉人竞赛,也参加过全国优秀公诉人大赛,深刻地领会到这种针对性极强的竞赛对于培养公诉人的巨大优势,一度希望以赛代训、短期内实现优秀共诉人的梯队培养。但经过实践后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公诉人竞赛需要参与人员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将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下来;除了学习和实践外,参与人员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除了能够短时间比较完整地完成疑难复杂案件的审查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案件汇报和辩论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完善都需要大量的训练来实现。笔者与年轻干警沟通后,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对竞赛期待值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辩论比赛,大家或多或少存在排斥心理。通过反思,笔者意识到公诉人的培养还是需要结合培养对象的自身需求,了解年轻人的职业规划,而不是强行将他(她)们推上赛场或是辩论席。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路径适合不同的人,帮助他(她)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都会在各自的天赋能力范围内找到最合适的定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了解年轻干警职业规划,设计符合个性特点的培养方式。通过日常表现和充分交流,我们需要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服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兴趣的支撑,既无法从竞赛中获得乐趣,也无法获得长进。对于这些无意于竞赛的年轻人,可以将日常的集训培养作为他们舒缓办案压力的放松游戏,让他们在过程中有所领悟。没有了竞赛压力,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恐惧感,反而能将日常培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那些对比赛充满兴趣的年轻人,可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利用团队已积淀成型的经验去重点打造和培养实务、竞赛双优的选手。二是多途径探讨培养模式,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培养平台。毋庸置疑,公诉人竞赛是打造优秀公诉人才的一条捷径,但平心而论,也并非唯一途径。在打造一个公诉团队之始,我们就必须抱有兼容并包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去理解年轻人并引导他们找寻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名优秀的竞赛人才一般情况下都是高精钻的公诉实务家,但是并非所有的公诉实务专家都擅长竞赛。对于那些无意于竞赛的年轻人,可以发掘别的平台和途径去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比如完善案件研讨机制、探索庭审实质化改革、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等。三是重点化挖掘新生力量,集中培训资源打造公诉精英。本篇调研探讨的重点在于公诉人的梯队培养,其中也包括竞赛人才的梯队构建。现在的公诉人竞赛,可以说非常全面、精准、深刻、务实地贯彻了最高检对于公诉人精英培养的理念,随时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年轻干警去学、去想、去拼,可谓最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决不能放弃。专向人才的培养不在多而在精,只要年轻干警有冲劲、有理想,对于竞赛感兴趣,就可以引导和培养。笔者所在的基层院公诉部门注重在每一年龄段的公诉人中考察并确定一到两名培养对象,以兴趣为先导,将竞赛和实务经验代代相传,因此连续多次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公诉人竞赛,均取得不错的成绩。笔者认为可以在现有的格局之上,再陆续拓宽培养平台,逐渐吸引和吸纳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以赛代训中来。

(二)探索竞赛规律,结合实务实现人才培养

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若没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和成熟的竞赛经验作为引导,年轻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提高。梯队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竞赛经验的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笔者认为,竞赛规律的摸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实践和思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竞赛资料,组建并优化培训资料库。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曾经梯队式培养了一批优秀公诉人,代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竞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培训资源库,不断添加和增补新的知识点和素材,为培训和考核年轻人提供教材和依据。二是琢磨竞赛走向,领悟并掌握竞赛规律。笔者通过参加四次天津市优秀公诉人竞赛和全国公诉人竞赛,不断反思和总结,发现公诉人竞赛越来越接近实务,全方面考核选手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基于竞赛时间的限制,用于考核的案例更加精炼,知识点更加密集,数量掌握刑法、刑事诉讼法知识点和刑法理论,有助于迅速发现考核知识点并精准拿分。三是加强业务练兵,领会并贯彻竞赛宗旨。公诉人竞赛并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也不是为了培养竞技型选手而竞赛,公诉人竞赛历经十余年的打磨,越来越成熟,成为培养和选拔优秀公诉人才的重要路径。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可以将日常集训与业务锻炼相结合,将更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培训素材,打磨年轻干警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努力,检察机关可以打造出实务水平与竞技能力都很优秀的后备选手,为实现梯队式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摸索其他路径,循序渐进打造优秀团队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分析的那样,并非公诉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对公诉人竞赛充满兴趣和斗志,竞赛结果也并非衡量一名公诉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竞赛之外摸索其他培养路径也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目标:一是以员额检察官办案组为单元,以老带新引导常态学习。检察机关在落实检察官责任制改革以来,公诉部门根据已入额检察官的特点,结合年轻干警的个人特质,合理组建互补型员额制办案组。在小组内部,由经验丰富的员额检察官制定学习计划,针对正在办理的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精准掌握理论知识和办案经验。二是以检察官联席会议为依托,集思广益积累办案技能。笔者认为,加强对检察官联席会议的利用,规范和深化探索联席会议的功能,可以在探讨疑难复杂案件的过程中,启发年轻干警的公诉思维,完善他们的办案技巧,同时对于口才的磨砺也大有好处。通过个案的深入探索,类案的分析研究,加入理论探讨,充分详实地记录联席会议讨论的过程,并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归纳,可以形成宝贵的经验财富,为提升整体水平奠定基础。三是以检委会汇报为平台,竭尽所能做到精炼准确。检委会汇报不但考验汇报人审查案件的能力,更考验其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汇报方法,可以不拘形式,运用图标、关系图、动画甚至是视频在辅助汇报工作,以达到最佳的汇报效果。年轻公诉人经历几次案件汇报的洗礼,能促進其迅速成熟。此外,观摩庭考核和必要的学习培训,也可以为年轻干警的迅速成长提供助力。endprint

四、以构建多元化培养平台为依托,先行先试贯通渠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世界在建立畅通八达的互联互通,人们的距离也越来越缩小。笔者认为,不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带来优势上的互补,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三一重工与腾讯的合作将闲置的百万台重型机械推上如火如荼的租赁市场,零售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孕育了新的互联网经济。在打破了固有的条块分割之后,公诉人培养也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一)构建人才培养基地,跨越科室形成合力

公诉人培养需要整个检察院,甚至是整个检察系统的共同努力。公诉干警的调配,除了新进干警的分配外,也需要从其他科室选调适合公诉工作的人员。因此,打破科室界限,在符合司法责任制规定的大前提下进行人员的重新整合将会是常态化趋势。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全院一盘棋,整合资源,提升公诉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活力:一是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将人才培养纳入全院规划。笔者所在的检察院现已成立人才培养办公室,由政治处牵头,各科室配合,将全院年轻干警均纳入培养体系,平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不定期召开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且针对全市各业务竞赛进行集中、有针对性的培训,达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的目的。二是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让其他科室年轻人来公诉实习。笔者所在的检察院在招录新进干警后,首先在政治处进行思想教育,然后一般会在正式分配前安排在公诉部门实习。笔者认为,除了岗前实习外,也可以在年轻干警定岗后,在本职工作已完成的情况下,根据干警的要求,安排他们陪同提讯、开庭或者帮助审查案卷,从而挖掘潜能、发掘兴趣。三是立足长远预留空间,真心实意关注年轻人成长。一个检察院的发展,最终还得依靠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检察院的文化氛围、素质能力,需要依靠年轻人的培养来实现。一个单位有没有归属感,有没有凝聚力,需要整个单位特别是高层来积极推进。因此,笔者认为,培养人才的前提是真正关注人才、关心人才,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关心他们的发展和未来。检察院的发展大计,需要为年轻干警预留出发展空间,需要有让他们在成長过程中看得到的希望,需要通过实现他们的职业规划来实现整个检察院的辉煌。

(二)打造“3+”共建模式,精诚合作实现共赢

检察业务,特别是公诉业务,必须走出一科一院一地的限制,通过与各种力量的合作,在司法改革的今天获取最大的生命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致做加法,甚至是乘法,实现年轻公诉人培养的多元化,更在此基础上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最终打造开放型的一流检察院。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实现目标:一是联合优秀检察院,同心协力打造公诉尖兵。科室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可强化自有特色,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坐井观天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与其他优秀检察院建立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年轻干警开展交流讲座、辩论对抗、实务演练,发现自身不足,吸纳对方优点,增进双方友谊。这样的活动,既可以精简快捷,也可以深耕细作,形式不拘一格。二是促进诉辩交流合作,求同存异探索新型关系。过去的诉辩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对抗,随着审判中心主义的强调,庭审对抗更加激烈。笔者认为,新型诉辩关系应当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在刑事和解、认罪认罚、羁押必要性审查等领域互相协作,共同实现案件的公平公正处理,确保案件当事人的权利。笔者所在的检察院即将与律所展开一系列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项目紧密围绕司法改革步伐,通过借力的方式,事半功倍地达到成效。三是加强检校深度交流,多种途径实现互赢互惠。笔者所在单位已经与辖区内多所高校建立法制共建关系,目前的合作包括打造大学生业务实习基地、每年一次的检校辩论赛、日常的讲座交流等,建立了非常良好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利用天津作为直辖市的学术资源力量,将学者引进我院,组建专家团队,对业务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复杂案件进行专家团会诊,并在检察官联席会议上进行理论支援,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基层检察院的业务水平、提高公诉干警的理论素养。

(三)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引进经验科技强检

公诉团队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学习的过程。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学进来,充分引进全国各地先进检察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才能兼容并包、集大成于一家。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目标:一是邀请检察专家传经送道,学习先进查找差距。在检察业务领域,有不少蜚声业界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不俗的建树和深刻的理解。通过邀请检察同行传道解惑,可以及时比对找差距,为今后的培养方向适当调整策略。笔者所在的基层院曾经多次邀请天津市、全国公诉标兵、十佳公诉人为年轻干警授课,讲座内容包括审查报告撰写、庭审技巧、刑法学习方法等。今后,这样的讲座将会越来越密集。二是关注全国各地先进做法,诚心取经促进质效。笔者认为,走出去学习其他检察院的先进经验是培养公诉人、提高公诉工作水平的捷径,也是必经道路。通过关注微信号和观看高检院录制的司改专题片,我们发现很多检察院已经进行了颇具实效、富有特色的改革。比如大连检察系统在认罪认罚推行过程中,使用漫画的方式向嫌疑人告知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这些好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三是立足公诉工作实践需要,脚踏实地科技强检。技术与检察业务的结合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真真切切的客观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程提讯、视频开庭、同步录音生成笔录技术、电脑量刑、计算机纠违纠错提示系统、审查报告模板电子自动生成系统等,极大地将人力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公诉人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疑难复杂案件的审查和处理中去,为打造现代化公诉人提供了坚实基础。

五、结语

公诉人的梯队式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非一篇文章可以尽述。同时基于眼界和经验所限,笔者仅仅从个人的角度管中窥豹,谈谈自己对于这项工作的理解和看法。归根到底,任何事业的核心都是“人”这个因素,如何引导年轻干警的兴趣、激发潜能,需要辅助以长远的职业规划、检察文化的整体建设和检察机关自身的正确定位等诸多因素。简而言之,在搭建公诉梯队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真心付出,才能收获一二。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诉人困境培养
困境
公诉人法庭辩论的技巧
论新形势下公诉人出庭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