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叙述层次和文本时序看《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叙事自由

2017-12-06宋景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叙事

宋景云

摘 要:依据热奈特的叙事学文本理论,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在我母亲家的三天》各个叙述层之间的“叙述转喻”所使用的手法,即插入评论、使用注释、利用故事和叙述的时间双重性以及影响人物行为,指出“叙述转喻”取得了展现小说创作过程和揭露小说虚构性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威尔冈的自由叙事观。第二部分从文本时序分为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的前提出发,通过分析叙事时序中表示“现在”时间标志的排列错乱,发现在故事时序上的事件排列顺序是不确定的,因而得出小说中的事件获得了在故事时序上自由排列的可能的推论,揭示了事件间等级的打破和读者与作者间界限的打破。这两个部分都体现了《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打破界限的叙事的自由。

关键词:叙事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 威尔冈 叙述层次 文本时序

弗朗索瓦·威尔冈的小说《在我母亲家的三天》①在2005年推出即获得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但这本小说争议不少,其中嵌套的多层叙述、倒错的时间、意识流般的联想和片断式的叙事给读者造成一定阅读上的困难。为了更好地把握《三天》的叙事特点,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分为两部分,分别分析小说中叙述层之间的“叙述转喻”②164以及文本时序上的时间错乱,来揭示《三天》中叙事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定义为打破界限、打破等级。

一、叙述层间的自由对话

按照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对“叙述层”②158的定义,小说《三天》中存在不同的叙述层,每个层次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文学史上的小说中不乏“违反常规”②163地跨越叙述层的尝试,热奈特在分析完几部文学作品中这种尝试使用的手法后,说道“所有这些手法通过强烈的效果表明它们不管可能与否尽力设法跨越的界限有多么重要,而这条界线恰恰是叙述(或表现)本身,这是两个世界之间变动不定但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界”②164-165。尽管叙述层间的边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三天》还是要打破这样的界限,让不同的叙述层间自由对话。下文将在介绍《三天》的叙述结构之后,分析其中的“叙述转喻”,即换层讲述,探讨作者是如何大胆跨越叙述层界限来进行自由叙事的。

《三天》的纹心结构③很引人注目,即如俄罗斯套娃般把三个相似的故事嵌套在一起,形成层进式的叙述结构。但这种结构并不新颖,纪德的小说《伪货币制造者》④就用过这种叙述结构,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元故事叙事”一节中讨论元叙事与第一叙事之间关系时也说过“六十年代的‘新小说派大为赏识的著名的纹心结构,显然是这种类比关系发展到恒等极限的极端形式”②162。然而,《三天》的别出心裁在于把叙述转喻运用到纹心结构当中。

参照热奈尔介绍叙述层时的图解②241,《三天》的纹心叙述结构绘制如下:

图一:威尔格拉夫(故事外叙述者)

如图一,故事外虚拟叙述者威尔格拉夫(《三天》的初始叙述者)处于故事外层,他讲出最外层对话框,即初始叙事(或第一叙事)及其故事(或故事内事件),其中有故事(内)人物威尔格拉夫,该人物成为元故事叙事(或第二叙事)的叙述者,他讲出的第二层对话框,即元故事叙事及元故事(也就是《三天》里嵌套的第一个《三天》小说的第1-3章),元故事叙事中有元故事人物格拉芬伯格,他又变成第三叙事的叙述者,他讲出的第三层对话框,即第三故事叙事及第三故事(也就是嵌套的第二个《三天》小说的第1章和其他的叙述片段),威尔斯坦是这个第三故事中的人物。因此,威尔冈的《三天》小说的纹心结构里有三个叙述层,分别是最外层对话框代表的初始叙事层,第二层对话框代表的元故事叙事层,以及第三层对话框代表的第三故事叙事层。

小说中,第三故事叙事和元故事叙事这两个叙述层之间界限的跨越,通过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他对被述人物行为的评论来实现。身份为作家的人物格拉芬伯格,在以第三人称进行故事主人公为威尔斯坦的叙事时,是这样说的“在母亲家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威尔斯坦找到了一些从前的情书,他把它们遗忘在地窖的一个纸箱里,他决定把它们烧掉——这是一件弗朗索瓦·格拉芬伯格永远也不会做的事情。他用小树枝烧起了一堆火……”⑤(138)。在这段叙事里,叙述者格拉芬伯格所处的叙述层是元故事叙述层,而被述故事里的威尔斯坦所处的叙述层是第三故事叙事层,前者插入的一句评论,使元故事人物擅入到第三故事领域中去,两个叙述层之间的界限被非常规地打破。

而在“违反常规”地打破初始叙事层和元故事叙事层之间的界限时,威尔冈采用的是一个奇妙的注释。前面已经说过,位于元故事叙事层的元故事是第一个嵌套的小说《三天》前三章,该小说作者兼该元故事的叙述者是位于初始叙事层的主人公威尔格拉夫。在这个嵌套小说前三章的结尾处,有一个注明为威尔格拉夫写的注释。注释的开头部分里,威尔格拉夫揭露了自己的创作想法:“我显然不能再在写母亲的那本书中展开格拉芬伯格和朱丽叶特·夏沃兹之间发生的故事”(157);对该嵌套小说发表了自己意见:“我很喜欢坐回程火车以及写鸵鸟、永平寺老僧以及和母亲去加拿大旅行的那一章”(157);以及叙述了自己的经历:“我很久以前就独自一个人去加拿大旅行过,我想,那是在1979年吧”(157)。所有这些叙述的内容都属于初始故事层,不属于元故事层,这一点是很常规的写作,如王钦峰所说,传统的注释“仅用来介绍能够对读者理解小说正文有所帮助的陌生性材料,因为这只不过是作品之外的因素而已,不在‘虚构范围之内”⑥71。然而,在注释的中间部分里,威尔格拉夫直接展现自己写的提纲,即接在嵌套的《三天》小说第三章之后的故事内容:“格拉芬伯格准备去见朱丽叶特,他什么都没带……”(157)。这样的一段叙述,是元故事的延续,与元故事是同质的,“这类注释相当于正文发生的位移现象”⑥72,在这里可以被看作是“元故事的位移”。如此一来,注释里的这段叙述属于元故事叙事层,与元故事处于同一等级。在注释的最后,叙事却又回到初始叙事层,“我为此做了很多笔记。卡特林金娜对我说……”(158)。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注释内部实现了“初始故事层-元故事层-初始故事层”的跨越。既然該注释的中间部分是元故事的延续,可看作是元故事的一部分,那么开头部分便可看作是初始故事层的叙述者介入元故事的标志。这样一个注释,并不是传统的用来解释故事正文的附属工具,而成为了用来模糊甚至打破叙述层之间界限的手段。endprint

如上所述,插入评论和使用注释,是《三天》的纹心结构内部三个叙述层之间实现叙述转喻的手法。除开纹心结构中的元故事,《三天》还存在另一个元故事,即初始叙事层的故事内人物威尔格拉夫在第三章中以第三人称叙述他“下一本书的主人公”(62)的故事。为了与纹心结构中的元故事区分开来,我们把这个元故事称为元故事二⑦。在初始叙事层和元故事二叙事层之间,威尔冈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来实现叙述转喻。一是热奈特所说的“利用故事和叙述的双重时间性”②164。当元故事二中的“他”在酒吧时,此故事的叙述者威尔格拉夫说“在此期间,我一边等他回来,一边喝着中国的绿茶”(65)。另一种手法是让叙述者对他叙述的元故事二中的人物行为施加影响。如“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会允许他离开我把他关在里面的那个房间”(65),“这些事务——我将替他说话——人家以为对他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62),以及“这就是我往我的主人公的脑子里灌输的东西”(64)。通过这两种手法,身为元故事叙述者的故事人物威尔格拉夫闯进元故事二的领域中,如一个擅入者,自由跨越了两个叙述层间的界限。

热奈特认为,叙述层间违反常规的过渡,不管是那种形式,“原则只有一个,故事外的叙述者或者受述者任何擅入故事领域的行动(故事人物任何擅入元故事领域的行动),……都会产生滑稽可笑……或荒诞不经的奇特效果”②163。他评论狄德罗在小说《宿命论者雅克》中用开玩笑的口吻使用转喻叙述,产生的效果便是“滑稽可笑”一词。狄德罗被视为“开现代小说的先河者”⑧,他向传统小说模式发起挑战,在《宿命论雅克》中通过让叙述者不断介入故事,甚至直接和读者对话,来揭露人物经历的历险或事件的这种“事实”其实只是“幻象”⑨。在《三天》里,作者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的转喻叙述,打破了纹心结构中三个叙述层之间,以及与嵌套元故事层并列的元故事二和初始叙事层之间的界限,让不同叙述层间自由对话,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热奈特说的“滑稽可笑”或“荒诞不经”,而是向读者展示了小说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真实过程,并且如狄德罗那样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这是对小说本身、对小说创作的一种思考,同时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甚至人生观:追求叙事的自由,打破限制不受束缚的自由。

二、时序线上的自由排列

《三天》小说里除了叙述层之间的换喻叙述体现了作者“打破等级”的自由叙事观,还有其初始叙事⑩的文本时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热奈特把文本时序分为故事时序,即“在故事中事件接续的时间顺序”②23,和叙事时序,即“这些事件在叙事中排列的伪时间顺序”②23。或者如申丹所表述的:“故事事件向前发展的自然时序为事态时序,叙述者在话语层次上做的重新安排(倒叙、跳动性或交叉性叙述等)为叙述时序”?輥?輯?訛26。现代派小说中时序错乱是很常见的,但“无论叙述时序如何错乱复杂,读者一般能重新建构出事态时序”?輥?輯?訛26。然而,在《三天》里,初始叙事层里叙事时序混乱的程度和方式,让读者难以重新构建出完整的故事时序,或难以构建出统一的完整故事时序。

小说的叙事中直接或间接地出现了多个“今天”或表示“现在”的时间标志,但这个时间原点标志在叙事时序上并没有按照时间的自然发展来排列。“今天”出现在不同的章节。有的章节的“今天”是直接指明的,如第一章中“今天是2002年9月3日,星期二”(30),第二章中“今天是几号? 2002年10月23日,星期三”(44),以及第七章中“今天是2003年8月4日,星期一”(161)。有的章节的“今天”隐藏在细节中,是需要逻辑推理出来的,如第一章中“我很快就要步入花甲之年了”(6),以及第三章眼科医生对主人公威尔格拉夫说“别等到六十岁”(59)。根据第一章中“1960年8月,我刚满十九岁”(26),第四章中“1950年7月。我九岁的时候收到这本书”(86)以及第七章中“今天是2003年8月4日,星期一,是我的生日”(161),我们能够推理出来威尔格拉夫出生于1941年8月4日。因此,第一章中叙事者威尔格拉夫以直陈式简单将来时?輥?輰?訛15说出“我很快就要步入花甲之年了”这句话时,所处的“现在”的时间应该位于2001年8月之前。同样地,第三章中医生说话那天的日期也应该于2001年8月之前,而法语原著里发出这句话的动词用的是直陈式现在时,?輥?輰?訛80可推出医生所处的就是“现在”这个时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五章中,威尔格拉夫发现了一封自己没写完的“可以追溯到去年”(90)的信,而这封信的开头是“下个星期我就满五十二岁了”(90),法语原著用的直陈式现在时?輥?輰?訛119来写人物发现信件的动作,我们从而可以推理出当时的“今天”在1994年。而余下的第四和第六章里,没有出现能够明确说明“今天”是什么日期的时间标志。

综合以上提及的小说叙事中所有可定位“现在”或“今天”的时间标志,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章中开头和结尾处叙事者所处的“现在”是2002年9月3日,而中间有一处的“现在”倒退到2001年9月以前;第二章中出现的“现在”标志是2002年10月23日;第三章中的一处“现在”位于2001年9月以前;第四章没有“现在”的明确时间;第五章中的一处“现在”位于1994年;第六章没有“现在”的明确时间;最后第七章中出现的“现在”标志为2003年8月4日。

以上分析显示出,叙事时序上按顺序出现的多次“今天”所对应的自然时间的排列是错乱的。这样的错乱造成的结果就是,读者没有办法把多个“今天”之間出现的、定位标志不明确的时间点所对应的事件在故事时序轴上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有效确定的排列。因为,鉴于我们煞费苦心找出来的能确定故事自然时间中日期的“现在”时间点,在叙事中的排列和出现是如此地随心所欲和混乱不堪,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叙事者在进行“倒叙”或“预叙”时所参考的“现在”时间点是哪一点,也就无法确定这些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

那么这本小说里存在定位标志不明确的时间点吗?答案是肯定的。定位标志不明确的时间点,即无法独立在故事时序上进行定位的时间点,包括完全模糊的,和需要其他时间参考点来进行自身的定位的。这样的时间点在小说中的数量很多。除了第一、二、七章中有一些直接说明日期或可以通过推理确定日期的时间点,如“1974年2月5日,我父亲为了赶出一篇文章……这才发现他已经撒手人寰了”(12)和“与佛雷德里克的见面安排在夏天,在八月份,我们父亲去世五年半之后”(11),之外,其他大量事件的时间点在故事时序轴上都是无法独立确定的,如“有一天”(49)这种完全模糊的时间标志,以及“我曾在母亲家连续住了一个月,那是在一月底,距今已经差不多十五年了”(73)这种要以“今天”为参照点的时间标志,由于“今天”这个时间原点本身的不确定性而无法定位。因此,综上所述,小说中叙事时序上时间原点标志的错乱排列以及众多无法独立在故事时序上定位的时间点的存在,造成了完整故事时序的缺失。endprint

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小说中的事件在故事时序上无法完成统一而完整的排列,读者可以自由地把叙事时序上出现的各个不完全独立的时间点进行排列,组合出多种可能的故事时序。如果把故事时序看作一条直线,那么现在这条直线上已经有一些确定的时间点,是作者在叙述中通过指明自然时间的日期来固定在直线上的,但叙事时序上余下的许多时间点,则可以由读者自由地在拼在这条直线上,每个时间点代表的是一个事件,这些时间点不同的排列组合自然会构建出不同的故事。

如下面的图二,带箭头直线代表故事时序轴,线上各个点则是小说初始叙事中能够在故事时序上确定的事件。叙事时序上余下的事件,诸如“三年前母亲来巴黎看我”“十五年前我在母亲家住了一个月”“上个礼拜,我被税务机关的人传唤”等,读者都可以让它们自由地在此线上排列,组合成多种故事。

图二

作者在叙事时序上通过对“现在”的混亂排列所制造出的故事时序上事件排列的不确定性,不仅让读者获得建构不同故事的自由,而且显示了他对各种事件之间等级的打破。传统小说里的故事事件间一般都有因果关系,从而组成一个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体,因此因果关系是传统情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輥?輰?訛49。但《三天》里各个事件之间不仅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且还能被重新排列,组合成每个读者心目中的故事,因此这些事件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孰轻孰重,没有“中心事件/非中心事件”之分。不管主人公是叙述创作瓶颈期遇到的困难,抑或是回忆和母亲经历的事情,还是记录和不同的女人之间的风流韵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件没有等级之分,都是构成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打破传统小说有中心事件的做法,也是作者自由意识的体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小说中有作家主人公从生活琐事引发的一发不可收拾的意识流式联想,以及没来由地絮絮叨叨地对童年或生活小事的叙述,给读者造成“离题”之感。但在这样一部故事时序不确定、各个事件可以自由排列组合成不同故事的小说里,所谓的“离题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重要。因为每一个事件的存在都构成了“故事” / “主题”的本身,否则我们也可以说,整部小说都在“离题”。在博尔德罗(Bordeleau)一篇分析威尔冈的论文中?輥?輱?訛,博尔德罗引用威尔冈在小说《我是作家》中的话来反映威尔冈的写作观:“离题,是拒绝让等级存在于我们叙述的事件之间”?輥?輲?訛,“离题,我补充说道,是一种自由的修辞,而且全靠小说家才有这种修辞”?輥?輳?訛,“离题,是一场旅行,是对世界的发现,去发现其他的信仰”?輥?輴?訛。这可以视为作者“自由修辞”的宣言,这样的写作观正和前面对事件可以自由排列、没有等级之分的论证相符合,而且我们在《三天》里也能找到这种思想的反映,“旅行的概念,……它和另一个发明——小说——同时诞生。好主题。我一面考虑这个主题,一面让我的小说人物去旅行。真正的旅行者是好冲动的。他出发只为远走高飞。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他就像小说家,越往下面写,就越怀疑自己的创作计划。”(66)我们可以说“离题事件”的存在就是这种小说家如旅行者观念的体现,他们一出发便不知将去何方,只能让文字自由地在笔下流淌,走到哪儿算哪儿。

如果我们参照叙事学的情节观的话,可以发现“现代作家一般摒弃了情节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力求再现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輥?輯?訛49。根据结构主义叙述学家查特曼的说法,这种由没有因果关系事件构成的情节,属于与传统小说中“结局性情节”相对的“展示性情节”,以展示人物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演变?輥?輯?訛49。叙事时序线上的看似“离题”的事件,实际上是小说叙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情节,它们与其他事件的地位相等。作者打破传统,通过制造叙事时序上“现在”时间点排列的混乱提供了各个事件可重新在故事时序上自由排列组合的可能性,让读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来。《三天》中这种故事时序上事件可自由排列的叙事,不仅打破了事件之间的等级,也打破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是自由的叙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威尔冈《三天》小说中不仅通过多种手法实现叙述层之间的换喻叙述,揭示小说创作的虚构性,而且通过让事件获得在故事时序上重新排列的可能性,使读者能参与故事的构建。前者打破叙述层之间的界限,后者取消了事件之间的等级,打破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均体现了《三天》中叙事的自由。此外,笔者注意到《三天》中多处存在互文,因此初始叙事层上事件虽然获得重新排列的可能,但或许要受到元故事和第三叙事文本的限制,这样一来,叙事的自由度便降低了。至于这个假设能否成立,要留待下一篇文章来论证了。

注释

① 以下简称为《三天》.

② 热奈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③ 可参考其他论文中的介绍:黄春柳.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叙述结构[J].文学评论,2011:58./徐蕾.从叙事学到互文性——吉拉尔·热奈特的文本理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15.

④ 参见MichelKelle et d′autres auteurs, Parcours littéraire du XVIè au XXè siècle, Delagrave Edition,1998:126-127,131.

⑤ 本文中对小说内容的引用均来自:弗朗索瓦?威尔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M].金龙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下文中小说引文的页码标注均按此格式.

⑥ 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⑦ 因暂不清楚学术上准确的命名术语,这是我自创的命名法。

⑧ 笔者译自Michel Kelle et d′autres auteurs, Parcourslittéraire du XVIè au XXè siècle, Delagrave Edition,1998:131.原文“Diderot ouvre la voie au roman moderne”.endprint

⑨ 同上,原文“Autre convention romanesque que Diderot remet en question, c′est celle de l′illusion de la vérité des aventures ou des événements vécus”.

⑩ 接下來对文本时序的分析集中在初始叙事所在的故事层,因为小说三个故事层中,第三叙事故事是传统的顺叙叙事,元故事主要是按照时间自然发展顺序叙事,虽然中间回忆往事时有插入倒叙,但总的来讲能构建出清晰而有规律的故事时序.

?輥?輯?訛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輥?輰?訛 关于此处法语动词的时态使用可参见原著小说:Franois Weyergans,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 Editions Grasset (Folio no4560),2005.

?輥?輱?訛 Francine Bordeleau, FrancoisWeyergans:pitreries dauteur, Nuit blanche, magazine littéraire, n°38, 1989-1990:67,http://id.erudit.org/iderudit/19731ac.

?輥?輲?訛 原文为Faire des digressions, c'est plut?觝t refuser toute hiérarchieentre les événements qu'onraconte. 笔者,译.

?輥?輳?訛 原文为La digression, ai-jeajouté, est une figure de la libertéet elle est apparue graceau travail des romanciers. 笔者,译.

?輥?輴?訛 原文为La digressionest liée au voyage et àla découverte du monde, donc àla découverte qu'il y a d'autresreligions.笔者,译.

参考文献

[1] 弗朗索瓦·威尔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M].金龙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黄春柳.“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叙述结构”[J].文学评论,2011(2):58-59.

[3] 流沙.“不守时的作家,和他的《在我母亲家的三天[J].观察与思考,2006(18):63,

[4] 彭俞霞.作为一种生活的写作——评威尔冈的《在我母亲家的三天》[J].当代外国文学,2008(no3):131-135.

[5] 热奈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 向航.《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无限性叙事”[J].法国研究,2012(no84):26-31.

[9] 徐蕾.从叙事学到互文性——吉拉尔·热奈特的文本理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10] Francine Bordeleau. FrancoisWeyergans:pitreries d′auteur [M].Nuit blanche,magazine littéraire,n° 38,1989-1990:66-67,http://id.erudit.org/iderudit/19731ac.

[11] Fran?觭ois Weyergans,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Editions Grasset(Folio no4560),2005.

[12] Gérard Genette,Discours du récit,Etitions du Seuil, 1972,1983,et septembre 2007,pour la présente édition et la composition du volume.

[13] MichelKelle et d′autres auteurs,Parcours littéraire du XVIè au XXè siècle,Delagrave Edition,1998:126-127,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
浅谈《红楼梦》叙事风格的特色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