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俄狄浦斯情节”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

2017-12-06任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

任娟

摘 要:“俄狄浦斯情结”又叫“恋母情结”,它对艺术作品和文艺作品的创作至关重要。此种情结暗藏在潜意识之中,贯穿于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虽然会被限制,但仍会时不时地寻求种种途径表现。本文试图从“恋母情结”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忧郁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为何在决定为父报仇后又犹豫不决,进一步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关键词: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 忧郁 犹豫

《哈姆雷特》剧本描述了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接到父王的死讯赶回皇宫,结果发现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窃取了父王的王位,并且还霸占了母后。后来遇到父王鬼魂才得知事实真相,决定复仇,最终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在此过程中,所涉人物也全部死亡。整个复仇过程中,他始终忧郁,在最后关头又犹豫不决。读者大多感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忽略了这其中映照的哈姆雷特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即恋母情结。

本文將首先介绍“俄狄浦斯情节”相关理论,然后结合哈姆雷特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介绍

弗洛伊德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1897年,弗洛伊德在他父亲去世以后,以自己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俄狄浦斯情节”。随后,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中正式提出。它指的是母亲在这个人的意识中居于首位,会不经意地把自身所处的场合与自己的母亲联系起来,是一种以母亲为中心的想法和行为表露。对于男孩儿来讲,渴望母亲已经到了排斥父亲的程度,甚至想推翻父亲取而代之。

(一)故事原型

“俄狄浦斯情节”的原型来自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故事讲述了俄狄浦斯出生以后,被告知他将拥有弑父娶母的命运。于是他被暗杀失败后,逃离家乡流亡,期望逃脱命运的诅咒。可是最终难逃宿命,一步一步陷入命运的魔咒。

(二)发展过程

事实上,弑父娶母是恋母情结很极端的表现。所谓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受无意识的某种强力的控制,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受控制,受某种情结控制的人,常常过分极端,思想和行为有悖于常理,并且自我感觉良好,旁人却感受明显。

恋母情结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分为五个阶段,演变不恰当,或者突遇不可承受的巨大事件,就会出现像哈姆雷特一样极端的心理。第一恋母情结出现在孩子3-6岁之间,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与互补,男孩儿与父亲同性,产生认同感,会使他想要向父亲学习,以父亲为榜样,恋母仿父相互促进,有时甚至为了博得母亲欢心,会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再严重一些,如果父亲与男孩儿没有经过正常的亲子交流,会使得男孩儿与母亲越来越亲近,当他发现只要父亲在,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父亲的时候,就会产生“杀父娶母”的想法。这便是第一恋母情结。

随着儿童心理的不断发展,心智的不断成熟,会对自己“杀父娶母”的想法感到内疚和羞愧,便会把他转化为无意识。12岁到16岁,发展为第二恋母情结。这时候,对于自己亲生父亲或母亲的依赖感会转到父母身边的长辈朋友,具体表现会是爱上跟自己年龄差距较大的异性。

进入到高中阶段,心智更加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恋母情结的对象趋向年轻,最终缩小到同龄人当中。这个时候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慢慢的,随着自己结婚生子的完成,父母的意象会被子女取代。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表现为,父亲通常偏爱女儿,母亲则偏爱儿子。在儿子找回女朋友的时候,母亲的表现通常为排斥和拒绝的本性,在女儿找到男朋友的时候,父亲的表现为挑剔和拒绝。

随着儿女的长大,伴有性冲动的成分,面对自己已经长大的儿女,父母的表现都会有些不知所措,此时会转向第五恋母情结,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亲生儿女。具体表现有钟爱学生,喜欢认干儿子或溺爱子孙。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某个发展阶段被破坏,“恋母情结”得不到正常的演变和转化,人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二)恋母情结在哈姆雷特“犹豫”和“忧郁”心理特征中的体现

在整个剧中,哈姆雷特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忧郁”和“犹豫”两个方面,“恋母情结在其中作用巨大。

(一)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在“犹豫”当中的体现

在了解了以上恋母情结的相关理论之后,接下来会进一步分析恋母情结在哈姆雷特“犹豫”和“忧郁”的心理特征中的体现。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莎士比亚,313)这是哈姆雷特一段经典的独白。表明他在杀叔父时,犹豫不决。但是戏剧情节告诉我们哈姆雷特在该行动时并非犹豫不决。他会怒火中烧地刺死偷听的波咯涅斯,也会设计杀死想要谋害他的两个大臣。所谓犹豫不决,正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一种压抑复仇禁止他行动的冲动,而且这一冲动与其本能和生命紧密相连。这一来自生命的本能正是“恋母情结”。

从恋母情结的角度看,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表现的明显的犹豫不决来自于他在潜意识中想要杀死自己的父亲的特殊心理,他会认为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中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这种情结最终把他束缚地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他对叔父的复仇行动的犹豫迟疑是他难以完全否定自我,杀死潜意识中的自己。这种犹豫不决可以归咎于他复杂的恋母心理。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皇宫的年轻王子,父王深受民众爱戴,英勇善战,威严有加,父王母后恩爱有加,在这样一个皇室家庭氛围中,父亲威严的形象让哈姆雷特望尘莫及。从小崇拜父亲,一边想让自己像父亲一样,无限向父亲接近,另一方面又与母亲更亲近,去母亲那里寻求爱和安慰,内心挥之不去的自卑,对自己的厌恶之情逐渐加强,自我认同感逐渐降低。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一种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隐性的恨。在面对他的叔父的行径,母亲的改嫁行为,还有父亲的猝死,心理难以接受。因此对母亲的爱增加,同时由此转化成的恨也在增加,哈姆雷特反复提到自己的母亲,辱骂自己的母亲。同时反过来,又好像从克劳狄斯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影子,于是会贬低自己,充满罪恶感。endprint

二、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在“忧郁”情结中的表现

当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真相时,哈姆雷特仰天悲鸣:“天上的神明啊!地啊,还有什么呢? 啊,呸!……是的, 上天为我作证! 啊,罪恶的妇人! 啊, 奸贼,奸贼,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莎士比亚,359)。这种自毁的忧郁哀伤的自毁情绪,一方面来自于父亲的过世,另一方面来自于母亲的改嫁。他理想中的母亲不在了,这个成为哈姆雷特绝望的根源。

不仅如此,他還将此转移到他的女朋友奥菲利亚的身上。恋人奥菲利亚和王后是他心中“母亲”形象的两个化身,都有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让他无比痛苦。在他的心中,一方面,他没有办法彻底爱自己的女朋友,另一方面有没有办法彻底去恨自己的母亲。在这个的影响下,再加上别的人、事、物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钩心斗角,让他疲惫不堪,愈发忧郁。这也是哈姆雷特咒骂命运的源泉,

在奥菲利亚和王后相继去世后,“俄狄浦斯情节”在他心理上起作用的根基消失,最终走向复仇,毁灭了自己。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哈姆雷特是带有一定的恋母情结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三重打击,一个年轻的,本该衣食无忧的王子,是无法承受的,这种情节,加深了他心中对肩上所背负的责任的厌弃和厌倦,也加深了对自己的厌倦,变得忧郁和犹豫,无法自拔。

一个人眼中的别人,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眼中的自己,与其说哈姆雷特无法容忍克劳狄斯卑鄙无耻的行径,不如进一步说,他无法接受在潜意识中他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他厌恶自己,深爱又痛恨自己的母亲,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心中纠结不已。对于哈姆雷特来讲,“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过程,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断而畸形发展,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只是在承受这一痛苦。作为一个忧郁的人文主义者也好,抑或一个魄力不足,谨慎有余的人,“恋母情结”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它加剧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也以一种新的角度,深层次解释了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 Zhang Na.The Brief Analysis of‘Oedipus Complex′in Hamlet[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15:43-45.

[2] 巴赫金.哲学美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57-

458.

[3] 陈达.恋母情结—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4-116.

[4]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A]//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C].北京:译文出版社,1998:303-405.

[5] 李克.“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J].广西社会科学 2001(5):88-90.

[6] 聂强.浅析中国人起名字文化哲学[J].谈古论今,2009(1):52-54.

[7] 虞佳.论哈姆雷特的三大情结[J].文化艺术研究 2010(3):134-142.

[8] 郑金霞.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看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J].外国文学研究, 2011(4):147-1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The Experience of Acting Hamle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浅谈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
莎士比亚作品中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与悲剧的酿成
凋零的爱情之花
濮存昕中国人对莎士比亚要有自己的解读
冰棒棍 大变身
NewperspectiveofGertrudeinHamlet
哈姆雷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