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课可以这样上
——如何创设思维的课堂

2017-12-05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张红明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2期
关键词:钝角锐角三角形

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张红明

这一课可以这样上
——如何创设思维的课堂

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张红明

【教学案例】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6页内容,教学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教材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在此基础上再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样的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主导,看似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但细细想来,这样的教师主导还不如说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设好套儿,引导学生往里钻,学生只是解决问题的机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在老师这样的指引下,学生都是“一身正气”,绝不可能走旁门邪道。在这条笔直的求学之路上,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渐消失,探索欲望也逐渐消减。殊不知,真正的科学探究中怎可能没有困难,怎可能一点不走弯路?关键是在遇到困难、走弯路时,如何及时调整自己,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难题,那是多么快乐、多么兴奋呀!我们怎么能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基于以上理念,我重新设计了《三角形的分类》,如下:

1.画一个钝角,问:“这是什么角?”再连接两点,问:“你知道这个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吗?”学生如果不知道,就告诉学生:它叫钝角三角形。

2.再画一个直角,问:“这是什么角?”并连接两点,问:“你知道这个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吗?”学生如果不知道,就告诉学生:它叫直角三角形。

3.再画一个锐角,连接两点(画成了钝角三角形),问:“你知道这个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吗?”(学生由于刚才的规律,毫不犹豫地大声地回答:“锐角三角形。”其实我故意画成了钝角三角形)

4.再画一个锐角,连接两点(画成了直角三角形),问:“你知道这个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吗?”(由于上一次说错,有些学生开始犹豫不答,有些已发现奥秘,大声回答是直角三角形)

5.最后画了一个锐角三角形。

6.根据黑板上的三角形,四人一组讨论: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比起教材上的设计,这个问题有很大的跨度,已省去了中间几个问题,它就像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在没有任何导向下,学生能不能找准方向,找到问题的本质呢?我有点为学生担心。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学生的发现能力。】

生1:我看最大的角,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是什么三角形。

生2:每个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不看,剩下的角是什么角,就是什么三角形。

……

学生的回答是多么精彩呀!竟然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也发现了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要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只要看最大的角就行了。我抓住学生的发现及时进行了讲解和总结,学生原本模糊的印象一下子清晰明确,从而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因为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这样自主生成的知识,易记、易用、受益终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本身,而且还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发现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有能力在新的情境下生发新知识。也可以说,这种方式培养的是知识的创造者和研究者,是知识的主人。

【教学随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放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协作互动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探索奥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使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一、创设思维空间,激发思维活力

我们听到很多精彩的公开课,老师精心的设计可以说滴水不漏,完美无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表演精彩,不会出现任何意外。但细想这完美离不开老师精心的预设,公开课千万不可出岔子,在众目睽睽下,意外万一处理不适,岂不丢脸?所以,问题层层铺设,步步引导,绝不敢跨越半步。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在磕磕碰碰中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口齿不清时说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话,第一步、第一句话也许都不完美,要达到完美,不完美是必经之路。但在经历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最美的风景,体验了人生的精彩。能让孩子自己走的路,一定不要搀扶;能够跨过的沟堑,不要给孩子铺板设桥。李希贵老师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适当的跨度,要富有挑战性,要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学生自主思维之时,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发展。

二、留足思考时间,挖掘思维潜力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在课堂四十分钟里,去掉老师的引导和讲解,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多少?由于教师对所教知识已经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可以说是“先知先觉”,所以在教学时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教学设计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常常高估孩子的思维速度、动手速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这种“为我”的课堂中,孩子就像被操纵的木偶,由于来不及深入思考只好照本宣读,依葫芦画瓢,长期下来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想上得丰富多彩,内容安排得满满的,由于时间紧,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动手操作探究只有一部分同学完成就匆匆收场。这样看似学生自主探究,其实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最后变成匆匆过场,从而养成动手不动脑的习惯;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时间里任意驰骋,也许还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创新,促进思维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教改开始就极力推崇,但至今仍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到曾经听说过的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日本、美国、中国的孩子画苹果,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这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认为: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向日本、美国的教师学习,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收器。斋藤喜博说得好:“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让我们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妈妈给小鱼们一片汪洋的大海,小鱼们才学会了搏击风浪的技巧;鸟妈妈给小鸟们一片广阔的蓝天,小鸟们才练就了搏击长空的本领。我们的学生也需要一片广阔的天地,任他们自由发展和成长。

猜你喜欢

钝角锐角三角形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数学能力月月赛(6)
锐角寻亲记
在“拼”中解决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
一群人的狂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