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的影响研究

2017-12-04王四妹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测验

王四妹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的影响研究

王四妹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人格优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乐观态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152名中职生进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课程干预,授课前后采用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著作中的“24项人格优势测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测验”“乐观测验”3个量表对中职生进行测验。结果 授课前后,中职生的乐观态度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但授课后,中职生判断力、洞察力、美感3项人格优势得分以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得分高于授课前。结论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判断力、洞察力、美感3项人格优势的培养有正向影响,有利于中职生提高积极情绪,觉察并接纳自身消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中职生

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心理学研究重点为如何减轻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对人们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人们逐渐将问题的焦点转向近一步理解和挖掘人们身上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或者培养新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积极的心理状态(如幸福),积极的心理特征(如天赋、兴趣和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的体系构建等[1]。

许多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乐观、生活目的、社会支持等积极心理因素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相关。Tom Brunzell更是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探讨积极心理学干预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为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有研究者设置干预组和对照组,运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手段,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心理干预,并进行6个月的纵向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干预后,干预组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对照组学生生活满意度呈幅度不大的下降趋势,并且该结果在6个月后的纵向追踪调查中仍保持一致[2]。现今,积极心理学被广泛应用到各中小学以及高校教育实践中。例如,斯上雯等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中,发现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显著缓解小学生抑郁症状[3];李英等人利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法,发现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显著提升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4];冯霞运用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问题直接干预法以及团体辅导心理干预法对高职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5]。

作为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中职生所处年龄阶段属于青年初期,该阶段是其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关注。然而,在现今普遍追求高学历的时代,部分中职生内心的诉求与现实社会产生冲突,从而导致其心理发展不平衡,比如: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被动、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等[6]。而中职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不论是自卑感还是得到认可的诉求,都需要被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关注他们身上的优势和能量,从而激发其潜能、动机与能力,而这无疑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一致。可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心理健康课程是有必要的。

本研究将充分运用马丁·塞利格曼的理论,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中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和积极组织。值得关注的是,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24项人格优势,而在相关量表测验中,某项人格优势得分越高,说明被试此项优势越突出,位列前5的人格优势被称为“显著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中“24项人格优势测验”量表对中职生进行测验,以期探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否激发中职生人格优势。此外,有研究表明,乐观认知对积极情绪有显著影响[7]。因此,本研究同时采用“乐观测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测验”量表对中职生进行测验,以期探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以及乐观态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当地一所中职学校一年级800名新生中随机抽取202名女生进行测试。学生年龄17~19岁,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初筛,没有发现特殊情况。然后选取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护理专业152名新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授课计划,一年级护理专业课程含有心理健康。

1.2 方法

利用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和《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24项人格优势测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测验”“乐观测验”3个量表对中职生进行测验,采用其提供的记分办法,并根据中职生各项得分判定测验结果,数据可靠。心理学专业教师采用统一施测方式和指导语,将学生集中在大教室进行团体施测,并当场收回问卷。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24项人格优势的影响

由于授课后测验时流失7个被试的数据,扣除无效数据后,本次调查的有效数据共145人。

课前,中职生的五大“显著优势”依次为宽恕、正直、灵性、幽默和爱。课后,中职生的五大“显著优势”依次为正直、宽恕、美感、爱和灵性。

对授课前后中职生24项人格优势测验数据的差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授课后,中职生判断力、洞察力、美感3项人格优势的得分高于授课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判断力、洞察力、美感3项人格优势的培养有正向影响,见表1。

表1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24项人格优势得分比较(±s,分)

表1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24项人格优势得分比较(±s,分)

课前t值P值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勇敢毅力正直仁慈爱公民精神公平领导力自我控制谨慎谦虚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热忱6.4 6±1.1 5 6.5 9±1.2 6 6.0 8±1.1 7 6.3 2±1.1 9 5.7 0±1.5 0 5.7 0±1.2 8 5.7 7±0.9 8 5.7 2±1.3 5 6.9 8±1.2 8 5.7 4±1.5 0 6.8 3±1.3 7 6.7 7±1.1 7 5.6 6±1.5 9 5.6 3±1.3 0 6.0 8±1.5 6 6.1 9±1.3 9 6.5 2±1.2 8 6.6 5±1.2 8 6.6 0±1.2 1 5.9 6±1.1 9 6.9 0±1.4 8 7.2 1±1.5 0 6.8 4±1.2 3 6.4 2±1.4 4课后6.4 6±1.0 8 6.7 5±1.1 6 6.4 0±1.0 8 6.4 8±1.1 8 5.9 0±1.4 1 6.0 4±0.9 8 5.9 4±0.9 4 5.9 6±1.2 6 7.1 3±1.3 9 5.7 4±1.4 4 6.9 2±1.2 5 6.8 6±1.2 4 5.9 2±1.4 7 5.8 3±1.3 8 6.2 8±1.6 0 6.0 8±1.3 4 6.5 8±1.0 7 6.9 3±1.3 4 6.8 1±1.2 9 6.0 6±1.2 7 6.8 7±1.5 7 7.0 6±1.5 5 6.8 3±1.3 4 6.4 8±1.4 4 0.0 0 0-1.2 3 0-2.5 5 6-1.1 8 0-1.1 6 3-2.0 5 2-1.4 7 1-1.5 4 0-0.9 5 2-0.0 3 9-0.6 3 4-0.6 2 9-1.4 6 8-1.2 0 7-1.1 9 1 0.7 3 4-0.3 9 3-2.0 0 5-1.5 0 0-0.6 9 2 0.1 5 4 0.8 4 4 0.0 9 6-0.3 3 2 1.0 0 0 0.2 2 1 0.0 1 2 0.2 4 0 0.2 4 7 0.0 4 2 0.1 4 3 0.1 2 6 0.3 4 3 0.9 6 9 0.5 2 7 0.5 3 0 0.1 4 4 0.2 2 9 0.2 3 5 0.4 6 4 0.6 9 5 0.0 4 7 0.1 3 6 0.4 9 0 0.8 7 8 0.4 0 0 0.9 2 4 0.7 4 0

2.2 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乐观态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授课前后,中职生乐观态度总体呈中间水平(1.29~1.42希望水平)。对授课前后中职生乐观测验数据的差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授课后中职生HoG-HoB希望分虽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即中职生的乐观态度仍维持在“1~5”区间的平均希望水平。此次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乐观态度的影响不明显,结果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乐观态度比较(±s,分)

表2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乐观态度比较(±s,分)

课前课后t值P值H o G-H o B希望分1.2 9±2.7 1 1.4 2±2.8 3-0.4 1 0 0.6 8 0

2.3 心理健康课程对中职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影响

对授课前后中职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测验数据的差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课后中职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得分高于课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明实施心理健康课程干预,有利于中职生提高积极情绪,觉察自身消极情绪,见表3。

麻石水电站于1970年6月开始动工建设,1971年9月截流,1972年底第1台机试运行发电,1973年5月正式投产。2号机和3号机分别于1976年4月和9月投产,建成时装机容量为1.0×105kW。后于2006年和2011年对3台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后,装机容量为1.085×105kW,最大发电引用流量708.9m3/s,多年平均发电量 4.5361×108kW·h,装机年利用小时数4143h。

3 讨论

3.1 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积极情绪

总的来说,中职生情绪偏向积极,这与周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一个学期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后,中职生积极情绪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与王文娟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生团辅中所获得的结果一致[8]。有研究者提到,积极情绪能够使个体产生更加积极的掌握新信息和经验的行动倾向,更乐于培养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促进自我发展的愿望[9]。同时,有实证研究表明,经常体验积极情绪的个体会在各个领域,如人际关系[10]、主观幸福感[11]等表现出优势,这无疑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表3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得分比较(±s,分)

表3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得分比较(±s,分)

课前课后t值P值积极情绪2 4.5 9±5.9 3 2 7.8 2±6.5 5-4.7 7 1 0.0 0 0消极情绪1 9.1 6±6.7 2 2 1.7 8±7.0 6-3.4 6 3 0.0 0 1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职生积极情绪的调动,其消极情绪会随之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消极情绪的提升并不能纯粹地理解成中职生情绪变得更消极,因此,需要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相结合看待。这种双提升现象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课程后中职生对自身消极情绪的觉察能力得到了提升。这种双提升现象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关:对于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采取的不是消极避开而是积极纳入的态度,并不是完全避开或消除消极情绪,而是让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存,因为如果没有消极情绪,仅持续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话,则可能会让人产生“乐观偏差”,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12]。

此外,消极情绪具有自我保护的积极作用,使人免遭防御性悲观。心理学家Nomm等人研究发现,当消极预期形成时,思想消极者比思想积极者表现更好。短期的防御性悲观并不影响个体的成绩[13]。个体情绪长期消极才会有消极影响,短期适度的消极情绪则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平衡学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14]。

总的来说,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课中,能够提高中职生积极情绪,从而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

3.2 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而性格优势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是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15]。

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心理方面个人取得的进步不是来源于对缺陷的干预和修正,而是来源于个人内部系统的各项优势潜能的激发。即中职生应更多地关注自身潜能的激发,扬长避短,而不是面对自己的缺点自怨自艾。

3.3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总的来说,此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达到了预期效果。之前,已有大量学者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意义,如钱兵通过探讨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16];曹新美等人[17]反思了病态心理学取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此外,对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背景集中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18~20],而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较少,少数学者如文书锋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21]。

因此,本研究首先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将积极心理学渗透至心理健康课的实践意义,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性数据建议。

[1]Park N,Peterson C,Szvarca D,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Health: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2016,10(2):103-116.

[2]Suldo S M,Savage J A,Mercer S H.Increas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Efficacy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Group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4,15(1):19-42.

[3]斯上雯,林潇骁,刘娟,等.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J].心理科学,2015(4):1012-1018.

[4]李英,崔宁,臧凯.积极心理学干预对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7):844-847.

[5]冯霞.高职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心理学干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3):153-155.

[6]方芳.浅析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学咨询,2010(4):103.

[7]周清,章琳.中职学生乐观程度与情绪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0):3-4.

[8]王文娟.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在高职院校学生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43-45.

[9]王维嘉.国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积极情绪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15-19.

[10]Gonzaga G C,Turner R A,Keltner D,et al.Romantic love and sexual desire in close relationships[J].Emotion,2006,6(2):163.

[11]Quoidbach J,Berry E V,Hansenne M,et al.Pos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well-being:Comparing the impact of eight savoring and dampening strategies[J].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9(5):368-373.

[12]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7):257-259.

[13]张洪国.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综述[J].读书文摘,2015(16):12-15.

[14]石汝南.快乐的人不能有消极情绪吗?——正确看待积极心理学[J].魅力中国,2014(1):298-299.

[15]陈旭.初中生自信与性格优势、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自信的中介效应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6]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34-835.

[17]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65-69.

[18]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13-1115.

[19]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20]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21]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9-11.

G448

B

1671-1246(2017)23-0150-04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测验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你知道吗?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