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研究

2017-11-27钱立家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实践

钱立家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课堂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身负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校园,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42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几千年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文化体系。对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讲述中便可窥一斑,而这种精神力量,纵贯整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更加彰显出中华文化深厚的价值内涵。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种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元素,成为中华儿女典型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脊梁。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联荣说:“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第一要义就是传播、弘扬、激发、熏染人类最美好最本真的情感,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育活动,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呢?就是弟子首先要学会做人,人做好了,方可学习其他文化知识。 这一点和我国以德育为首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可以说,在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里,百善孝为先和仁义礼智信贯串于人的传统思想教育的始终,是中华文化教育里最本质的内涵。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内核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才有章可循。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与思想政治课本中有很多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如: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理想信念、 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等,但这些知识点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应试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考试热点的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应当一方面转换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炼、升华, 开展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三、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师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更应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作为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应该积极“充电”,增长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

四、逐步调整课程

我国现阶段教育机制存在缺陷,不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中的积极影响。如历史与思想政治课程从小学開始就一直被视为“副科”,高中时才因要进行会考、高考,才对其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已错过了学生思想教育的黄金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意识。所以应从教育体制的根本上进行改革,重视学生自小的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观的教育,重视学科渗透教育,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随学生的学校教育逐步加强,不应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教学参考评价。

五、校领导应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可

校领导首先要使自己具备相当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现实性,有魄力、有意识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如天津杨柳青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南开中学的校园生态园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现,成就了令人钦佩的校园文化。

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结合学校实际

不能讲究面面俱到,是优秀文化都要引入。学校发展的背景不一样,文化背景就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应该不一样,结合实际,按需索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境界。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需要得到学校上下的认同,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师德修养的提升和自觉运用,需要与校情相结合的合理引用,当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努力。时代再怎么进步,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我们一成不变的精神指引,只有将其发扬光大,我们的校园文化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又不失文雅。

参考文献:

[1] 汤素兰.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J].民主,2014(10):28-29.

[2] 汪瑞林.四问传统文化进校园[N].中国教育报,2015-3-3(1).

[3] 尹菊蕤.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J].教育科学, 2017(2):21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校园实践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